【摘 要】
:
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版)所收《柳如是别传缘起》一文,中引作者诗一首,其腹联两句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令人颇为费解。 今读黄裳先生《避讳的故事》(见《榆下杂说》)始知其中有隐可索。其文例举了避讳中的“一二近事”,其中一例即为陈先生此诗。其云:一九八○年初版的《寒柳堂集》的《寅恪先生诗存》中,亦将陈先生诗“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中之“砍”字以框框代之,并有编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版)所收《柳如是别传缘起》一文,中引作者诗一首,其腹联两句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令人颇为费解。
今读黄裳先生《避讳的故事》(见《榆下杂说》)始知其中有隐可索。其文例举了避讳中的“一二近事”,其中一例即为陈先生此诗。其云:一九八○年初版的《寒柳堂集》的《寅恪先生诗存》中,亦将陈先生诗“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中之“砍”字以框框代之,并有编者小注云:“按诗中脱一字,以□代之”,而同一诗见于同一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柳如是别传》的《缘起》中,这两句则作“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并无脱字。直到一九八二年二月,《寒柳堂集》重印,这原脱的一字忽然不声不响地走回来了。于此,黄裳叹道:“这虽然不过是近人近作,却出现如此幻景。”
不难看出,此诗中“供埋骨,欠砍头”两句,虽有愤世嫉俗之慨,倒是非常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孤寂、悲愤的心态,这与他自云“以衰废之年,编此残稿”心境十分吻合。令人遗憾的是,一九九二年出版的《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却尚未将这两句诗改回来。
其他文献
人应该按照各自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这或许是对“自由”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 《论自由》这本书经过了约翰·穆勒和妻子一字一句反复讨论,并且差不多每一句都是在他们两人反复斟酌的情况下写成的。 这本书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小书”,而此书也许正如他在自传里黯然地说到的:“令人担忧的是,它的价值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消失。”时至今日,有人说:“读了此书,我才找到了自己,明白了真理是如何形成的,十来年书桌前所
马尔克·西勒博尔曼(Marc Silberman,以下简称“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德语系教授。这所州立大学的德语系规模居全美之首,第三帝国时期,德语系有教员倾向保守,虽不能称之为纳粹分子,但确实有为纳粹狂热鼓吹的人。战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威斯康星大学开始清理门户,右翼教师被一一驱逐,七十年代德语系转向左倾激进,德国研究的方向也随之改变。西勒博尔曼教授的研究一直与电影有关,相关论著有:《德国电影
王右家,是著名报人、民盟创始人罗隆基(1896—1965)沸沸扬扬的婚外情人,20世纪30年代,两人高调同居;王右家同时也是曹禺戏剧《日出》中陈白露和《桥》中梁爱米的原型。但是,她留给后人的只是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从她存世的照片中,实在看不出风华绝代的神采韵味。而见过她本人的同时代人则纷纷证明,王右家“不太上相,照片中她的美丽,不及她本人1/10”。情敌眼中的美女 王右家是湖北人,出生于1908
《历史上的星占学》不是一部孤立的作品,而是作者天学研究系列的专题之一。大约在五年前,作者在他的另一部专著《天学真原》中谈到,他的天文学史研究起步于中西学者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积累,本来他的“历史落脚点”应该在修补、比较与整合上;但是作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博士,作者的学术灵感没有把自己引入那条“顺理成章”的道路,他认真地思考了古人天学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对天文学史的基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科学史研究
一九七七年夏天,在哈佛大学已经教了近三十年书的杨联陞(一九一四—一九九零),收拾行李准备回北京探亲。尽管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回北京,“文革”中的一九七四年,他就已经回来过了。但不知为什么,临行前,他心底仍有隐隐的不安。这也难怪,他患精神毛病好多年了,近二十年前发作的时候,曾经被送往精神病院,甚至还被锁链绑手脚,靠电击治疗。虽然此后病情稍好,但在临行前,他的日记中仍反复出现“心情不佳”(一九七七年六月
中国的文人是有别于一般大概念的“知识分子”的,与外国的文人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除却其各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所长之外,另有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而这种文化素养的形成,既有赖于自身的文化积累,也来源于性灵和对人生的感悟。 元代是中国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由于元代一度废除科举,加之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文人难以踏进仕途,转而移情于绘事。但这只是一方面。我以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唐宋以来诗词
《物权法》获得通过后,硝烟至少在公开层面上已经散去。在巩献田教授的公开信通过网络发布以前,《物权法》在起草过程中的争论主要是民法学界内部就有关具体的制度和技术问题所进行的温和切磋。以公开信为引爆点,借助于日渐发达的媒体特别是网络空间,社会各阶层几乎都卷了进来。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如何诠释《物权法》。而争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度诠释,诸如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富人、保护非法财产、两极分化、社会对立等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调频收音机时,旋到最左边,也就是中波最低频那个位置,巨大的噪音中,出现一段快速急转的旋律——“这里是自由中国之声”。 这个地方还经常出现一些歌曲,一个女人软绵绵、娇滴滴、麻酥酥的声音。有时,伴随着这歌声,男播音播着这样的新闻:“邓丽君小姐今天到金门前线劳军演出”,“邓丽君小姐期盼大陆的弟兄们投奔自由中国的怀抱”。 这完全是恐怖的经验。通常,一听到那怪异
为了实现梦想,20多岁的他参加了一档帮人圆梦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在录制现场,主持人问他:“请告诉我们,你的梦想是什么?” “找,找一个地方,说,说相声……”他有些结巴,说话的时候,看上去还有些痛苦。主持人和现场观众都被弄蒙了——一个话都说不连贯的人,居然想说相声? “你之前说过相声吗?”一脸疑惑的主持人委婉地问。 “是的,说过。”他努力地不让自己紧张,但额头却开始冒汗。 “在哪?” “
职业追星族杨丽娟十二年如一日追刘德华,不惜全家举债从兰州追到香港,最终以其父跳海自杀而告一段落。 在这一不幸过程中,许多媒体推波助澜,如今悲剧虽已铸成,闹剧却还没有终止。杨丽娟和她的母亲仍然在全国观众面前在香港不停地寻找刘德华继续她们的追星事业。 这样的疯狂不但被刘德华本人痛斥为“不孝”,也受到许多观众的嘲笑谴责。 然而,看着杨家母女的凄惨状况,我却实在笑不出来。从某种意义说,她们并不可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