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有一个行业对于市场的反应最灵敏,最即时的话,那就是中国的盗版山寨业。在《乔布斯传》正式出版之后的两三天内,笔者已在寓所附近的常驻盗版书摊那里买到了。
这是一本畅销书,不需要细看,不过后来有一个标题让我也思考起来:中国人排队买《乔布斯传》说明了什么?我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排队买乔布斯传?
当然,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成功梦,或者说有一个中国梦。《乔布斯传》畅销和以往其它几波畅销书本质上是一样的,成功学之驱动:许多人都想探求乔布斯的成功之道,而后成为“中国的乔布斯”。不过,我有一个更加恶毒的说法: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山寨梦”,梦想成为“山寨乔布斯”,成为“山寨比尔·盖茨”,成为“山寨扎克伯格”⋯⋯或者说,这是中国梦,最起码是现阶段中国梦的本质。
从某个角度讲,中国有太多山寨的东西。山寨的意思,不仅是那些山寨iPhone,山寨iPad或任何国际流行产品的山寨,更重要的是那些创意和思想的山寨。经加入世贸之后排山倒海的压力以及国内创作人的自我警醒,盗版终于已成为了一个不合法的生意,可山寨却是一个合理合法甚至被欢呼、被崇尚的行为。我们的价值观是不谴责山寨的,甚至认为山寨成功乃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望”。而且我们的山寨产业如此之发达以至于它成为了一个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市场主流,成了发展经济、国际接轨和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我们姑且称这种力量为“山寨力”。
不相信?百度是对google的山寨,是中国搜索引擎的中流砥柱;开心网是对facebook的山寨,是中国社交网络的先声先锋;新浪微博是对twitter的山寨,是中国接轨国际微势力的大腕巨擘;优酷是对youtube的山寨,是中国视频网络的市场领跑者⋯⋯从小到纸张文具,大到冰箱彩电,从具体的电子产品,到虚拟的文艺创作,“人间无处不山寨”。山寨力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力量,山寨成为某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山寨的成功使那些梦想成功的年轻人,无论有没有知识,无论有没有资本,无论有没有创意,都在梦想着通过山寨而一举成名。这就是“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山寨梦的原因。
然而,我们回望乔布斯得以成名的国度时,却意外而又毫不惊奇地发现他们崇尚的是一种叫“创新力”的东西。在美国以及更古老的欧洲,被人说是模仿乃是一种耻辱,不要说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即便仅是部件外在的模仿都要遭到无情的嘲笑,甚或在市场上被人唾弃。在近几十年的电子和网络科技发展史上,创新的力量一波盖过一波,每一波都是对前一波的推动与发展,每一波都引领了世界的潮流。IBM早期是PC的行业领袖,其后Intel推动了芯片的发展,Microsoft带领了软件业的革命,Yahoo把网络媒体推向大众,Google开创了搜索引擎的辉煌,Youtube推动了视听行业的更新,Facebook掀动了社交媒体的狂潮,Twitter引领了新一代的沟通方式,而Apple则把通讯硬件做了全新的定义⋯⋯
我们看到的这些开创者和企业领袖,都是对别人的颠覆和对自己的革命,没有人愿意站在别人的创意上去寻找成功。接下来,我们还将看到新创意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又将成为世界的引领者,也许又将被中国精明的商人们、精英们立马山寨。
美国创新向往被山寨,而中国创新向往山寨——这就是“美国梦”与“中国梦”的本质差别。
在乔帮主驾薨之后,悲痛的中国人这么问道: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各种各样的答案都异口同声:因为我们的体制缺少产生乔布斯的能力。可是我们却忘了往下再去深究一下:体制之果却是来源于土壤之花。我们在批评那个压抑乔布斯的经济创意体制的时候,却忘了体制的产生乃是赖以生存的土壤所培育的。举一个例子,曾与许多人讨论过一个虚拟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甘地似的人物?结论是,不会,因为体制不容许。但当时英国体制下也是不容许甘地的;就好像当时美国的体制下也是不容许马丁·路德·金一样。就好像成为乔布斯需要付出的乃是对生命灵魂极其痛苦的折磨,而出李彦宏需要付出的不过是知识技术和灵转圆通的手段。
中国人选择在个体上、在市场上、在体制上的同流合污都有充分借口,拒绝创新和拥抱山寨的心理也如此,因不愿意付出代价。你能不能罢用百度以示对山寨的蔑视?你不能,因为你的工作、生活的需要。当然,代价真的很大。
所以,那就别再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了,因为出乔布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都不肯付。
还必须要忏悔,我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研读乔布斯传,只不过把我手上的盗版书大致地翻了一翻。我不觉得Walther Isaacson能写出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而事实也证明了的确如此。乔布斯的伟大来自于其极度痛苦的灵魂,即便是他崇信的佛教也无法缓解和偏移。人生的悲剧和事业的成功乃是双生子,因为每一个创新都是一个灵魂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痛苦的灵魂。深刻而伟大的乔布斯传记应该还要在多年之后才会产生,我所崇拜的传记作家是像Ron Chenow那样的,他写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洛克菲勒、汉密尔顿和最近的华盛顿,但每一本都是经典,因为他的传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如果说,《乔布斯传》的确是他的一个遗产的话,那真是一个讽刺。崇尚完美的乔布斯,留下了一本极不完美的《乔布斯传》——这也许是他留下的幽默?
这是一本畅销书,不需要细看,不过后来有一个标题让我也思考起来:中国人排队买《乔布斯传》说明了什么?我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排队买乔布斯传?
当然,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成功梦,或者说有一个中国梦。《乔布斯传》畅销和以往其它几波畅销书本质上是一样的,成功学之驱动:许多人都想探求乔布斯的成功之道,而后成为“中国的乔布斯”。不过,我有一个更加恶毒的说法: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山寨梦”,梦想成为“山寨乔布斯”,成为“山寨比尔·盖茨”,成为“山寨扎克伯格”⋯⋯或者说,这是中国梦,最起码是现阶段中国梦的本质。
从某个角度讲,中国有太多山寨的东西。山寨的意思,不仅是那些山寨iPhone,山寨iPad或任何国际流行产品的山寨,更重要的是那些创意和思想的山寨。经加入世贸之后排山倒海的压力以及国内创作人的自我警醒,盗版终于已成为了一个不合法的生意,可山寨却是一个合理合法甚至被欢呼、被崇尚的行为。我们的价值观是不谴责山寨的,甚至认为山寨成功乃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望”。而且我们的山寨产业如此之发达以至于它成为了一个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市场主流,成了发展经济、国际接轨和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我们姑且称这种力量为“山寨力”。
不相信?百度是对google的山寨,是中国搜索引擎的中流砥柱;开心网是对facebook的山寨,是中国社交网络的先声先锋;新浪微博是对twitter的山寨,是中国接轨国际微势力的大腕巨擘;优酷是对youtube的山寨,是中国视频网络的市场领跑者⋯⋯从小到纸张文具,大到冰箱彩电,从具体的电子产品,到虚拟的文艺创作,“人间无处不山寨”。山寨力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力量,山寨成为某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山寨的成功使那些梦想成功的年轻人,无论有没有知识,无论有没有资本,无论有没有创意,都在梦想着通过山寨而一举成名。这就是“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山寨梦的原因。
然而,我们回望乔布斯得以成名的国度时,却意外而又毫不惊奇地发现他们崇尚的是一种叫“创新力”的东西。在美国以及更古老的欧洲,被人说是模仿乃是一种耻辱,不要说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即便仅是部件外在的模仿都要遭到无情的嘲笑,甚或在市场上被人唾弃。在近几十年的电子和网络科技发展史上,创新的力量一波盖过一波,每一波都是对前一波的推动与发展,每一波都引领了世界的潮流。IBM早期是PC的行业领袖,其后Intel推动了芯片的发展,Microsoft带领了软件业的革命,Yahoo把网络媒体推向大众,Google开创了搜索引擎的辉煌,Youtube推动了视听行业的更新,Facebook掀动了社交媒体的狂潮,Twitter引领了新一代的沟通方式,而Apple则把通讯硬件做了全新的定义⋯⋯
我们看到的这些开创者和企业领袖,都是对别人的颠覆和对自己的革命,没有人愿意站在别人的创意上去寻找成功。接下来,我们还将看到新创意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又将成为世界的引领者,也许又将被中国精明的商人们、精英们立马山寨。
美国创新向往被山寨,而中国创新向往山寨——这就是“美国梦”与“中国梦”的本质差别。
在乔帮主驾薨之后,悲痛的中国人这么问道: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各种各样的答案都异口同声:因为我们的体制缺少产生乔布斯的能力。可是我们却忘了往下再去深究一下:体制之果却是来源于土壤之花。我们在批评那个压抑乔布斯的经济创意体制的时候,却忘了体制的产生乃是赖以生存的土壤所培育的。举一个例子,曾与许多人讨论过一个虚拟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甘地似的人物?结论是,不会,因为体制不容许。但当时英国体制下也是不容许甘地的;就好像当时美国的体制下也是不容许马丁·路德·金一样。就好像成为乔布斯需要付出的乃是对生命灵魂极其痛苦的折磨,而出李彦宏需要付出的不过是知识技术和灵转圆通的手段。
中国人选择在个体上、在市场上、在体制上的同流合污都有充分借口,拒绝创新和拥抱山寨的心理也如此,因不愿意付出代价。你能不能罢用百度以示对山寨的蔑视?你不能,因为你的工作、生活的需要。当然,代价真的很大。
所以,那就别再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了,因为出乔布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都不肯付。
还必须要忏悔,我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研读乔布斯传,只不过把我手上的盗版书大致地翻了一翻。我不觉得Walther Isaacson能写出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而事实也证明了的确如此。乔布斯的伟大来自于其极度痛苦的灵魂,即便是他崇信的佛教也无法缓解和偏移。人生的悲剧和事业的成功乃是双生子,因为每一个创新都是一个灵魂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痛苦的灵魂。深刻而伟大的乔布斯传记应该还要在多年之后才会产生,我所崇拜的传记作家是像Ron Chenow那样的,他写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洛克菲勒、汉密尔顿和最近的华盛顿,但每一本都是经典,因为他的传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如果说,《乔布斯传》的确是他的一个遗产的话,那真是一个讽刺。崇尚完美的乔布斯,留下了一本极不完美的《乔布斯传》——这也许是他留下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