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标准的实施,大家都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的提问环节往往多而乱,缺乏探究性。这样的自主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究竟怎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采用了主问题教学法。
主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讨论式教学。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整体或学生整体的角度上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着引领、支撑作用。一问激起千层浪,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一、师生共同寻找主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寻找主问题,不是单方面寻找,而是和学生共同寻找。有些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主问题,而有些课文不容易发现主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行筛选。一般步骤如下:
1.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疑问和有感悟的地方。这一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特别是针对个别不爱动脑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2.分小组交流,筛选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再读书、思考,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筛选出需要深入探究的主问题。
寻找主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永生的眼睛》,为什么说眼睛是永生的?再如《北京的春节》,可以提出: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其次,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却用了大段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再次,可以从文章的语言风格、优美词句、细致的人物描写等入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可以指出:文章有句话——“那就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让学生研读课文,积极思考。最后,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让学生以此为基点解读文本。
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主问题
找出主问题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重点品读某些段落或句子,共同交流、探究,之后我来点拨、总结。这样学生能够充分思考、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解决主问题的方法。
之后,教师可以围绕主问题,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以巩固提高为目的的达标训练与拓展训练。如《晏子使楚》一文,写晏子回击楚王时不慌不忙、彬彬有礼。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词句说明,看看晏子的外交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外交原则又是什么。
教材大都以单元专题进行编排。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一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整个单元的文章,发现主问题、解决主问题,总结方法,探索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同类文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主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可能不止一个,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可以设计两个主问题:1.能不能给这篇文章加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从现象到本质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一定的认识。2.能不能试着用一个或几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主问题的筛选是高效教学的关键,所以主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抓住文本最关键的内容,避免琐碎繁杂。以《散步》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成人的内心想法,理解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可以设问:只不过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同时,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主问题。如教学《梅花魂》—文后,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但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却随着墨梅图和绣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回到了家乡,如果你见到了这幅墨梅图和手绢,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它们?此外,对于有些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就要鲜明、简练,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可以问问桂林山水“甲”在哪里?是怎样表现的?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一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往往看不到很大的收获,但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训练不要急于求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读书,发现文中的问题,充满信心地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课堂上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宜太短,次数不宜太多,而且应相对固定,如在自主学习之后或提出主问题之后交流,防止流于形式。
实践证明,主问题教学法相对于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乱、肤浅而言,有效地优化了教学效果,使教学程序简单明了,也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主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讨论式教学。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整体或学生整体的角度上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着引领、支撑作用。一问激起千层浪,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一、师生共同寻找主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寻找主问题,不是单方面寻找,而是和学生共同寻找。有些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主问题,而有些课文不容易发现主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行筛选。一般步骤如下:
1.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疑问和有感悟的地方。这一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特别是针对个别不爱动脑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2.分小组交流,筛选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再读书、思考,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筛选出需要深入探究的主问题。
寻找主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永生的眼睛》,为什么说眼睛是永生的?再如《北京的春节》,可以提出: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其次,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却用了大段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再次,可以从文章的语言风格、优美词句、细致的人物描写等入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可以指出:文章有句话——“那就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让学生研读课文,积极思考。最后,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让学生以此为基点解读文本。
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主问题
找出主问题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重点品读某些段落或句子,共同交流、探究,之后我来点拨、总结。这样学生能够充分思考、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解决主问题的方法。
之后,教师可以围绕主问题,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以巩固提高为目的的达标训练与拓展训练。如《晏子使楚》一文,写晏子回击楚王时不慌不忙、彬彬有礼。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词句说明,看看晏子的外交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外交原则又是什么。
教材大都以单元专题进行编排。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一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整个单元的文章,发现主问题、解决主问题,总结方法,探索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同类文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主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可能不止一个,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可以设计两个主问题:1.能不能给这篇文章加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从现象到本质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一定的认识。2.能不能试着用一个或几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主问题的筛选是高效教学的关键,所以主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抓住文本最关键的内容,避免琐碎繁杂。以《散步》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成人的内心想法,理解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可以设问:只不过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同时,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主问题。如教学《梅花魂》—文后,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但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却随着墨梅图和绣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回到了家乡,如果你见到了这幅墨梅图和手绢,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它们?此外,对于有些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就要鲜明、简练,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可以问问桂林山水“甲”在哪里?是怎样表现的?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一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往往看不到很大的收获,但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训练不要急于求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读书,发现文中的问题,充满信心地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课堂上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宜太短,次数不宜太多,而且应相对固定,如在自主学习之后或提出主问题之后交流,防止流于形式。
实践证明,主问题教学法相对于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乱、肤浅而言,有效地优化了教学效果,使教学程序简单明了,也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