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发饰的起源既有来自于劳动、御寒遮羞、装饰悦目,也有来自于模仿和传感等因素,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维基础。它的内容包括许多,有簪、簪花、钗、梳钗、步摇、篦等。
中国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早在新石器时代有类似现在“童花头”的发式,并且梳理得非常整齐,不知在五千多年前,究竟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才能作这样的修剪。
《妆台记》(唐代宇文氏及著)中描述周文王的发髻很高,并在髻上加放珠翠翘花等装饰物。周朝的统治阶级制定了整套的贵族礼仪服饰和头饰来确定等级,不同的等级其发式及头饰的配戴是不同的。汉以后的女子的发式越来越细腻精美,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装饰发型的饰品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玉簪、白花、步摇、耳塞等,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下面就说说几种常见的发饰,其中有的设计还在被今人使用中。
笄
古时男女都结发,为使发髻不致松散,故需用发簪贯连、固定,它在西周春秋时就有了。早时的笄据说有“鬠笄”和“冠笄”两种。鬠笄是男女共享以安髻的,冠笄是男子用来固定冠冕的。
在古代,女子插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仪式,即“笄礼”。行过笄礼的女子,即被视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礼和男子的冠礼是相应的一种礼俗。笄礼产生于周代,《春秋公羊传》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此周制也。”这是说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是否成婚,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连丧事也如此。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这个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
由笄发展而成,可用金、玉、兽骨、玳瑁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器物形等,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形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嫁的较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
钗
钗和簪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插发的,但不同的是,簪是一股,而钗则是双股。钗流行于西汉晚期,一直是女子的主要头饰之一,即便是如今,钗在梳妆品中仍有一席之地。
发钗主要的特点在于钗首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被称为“鸾钗”。古代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由此“拙荆”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了。
插发钗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插的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最多的是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步摇
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地摇动,固而称为“步摇”。步摇是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挡”就是这一写照。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步摇有多种形状,如枝叶形、花鸟兽形,还有牌饰制成山形的。它还不仅仅是女子的专有,男子也有用的,有时还将它缀在冠上,作为部队的标志,叫“步摇冠”。
钿花
起源于南朝宋,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别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饰。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早在新石器时代有类似现在“童花头”的发式,并且梳理得非常整齐,不知在五千多年前,究竟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才能作这样的修剪。
《妆台记》(唐代宇文氏及著)中描述周文王的发髻很高,并在髻上加放珠翠翘花等装饰物。周朝的统治阶级制定了整套的贵族礼仪服饰和头饰来确定等级,不同的等级其发式及头饰的配戴是不同的。汉以后的女子的发式越来越细腻精美,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装饰发型的饰品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玉簪、白花、步摇、耳塞等,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下面就说说几种常见的发饰,其中有的设计还在被今人使用中。
笄
古时男女都结发,为使发髻不致松散,故需用发簪贯连、固定,它在西周春秋时就有了。早时的笄据说有“鬠笄”和“冠笄”两种。鬠笄是男女共享以安髻的,冠笄是男子用来固定冠冕的。
在古代,女子插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仪式,即“笄礼”。行过笄礼的女子,即被视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礼和男子的冠礼是相应的一种礼俗。笄礼产生于周代,《春秋公羊传》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此周制也。”这是说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是否成婚,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连丧事也如此。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这个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
由笄发展而成,可用金、玉、兽骨、玳瑁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器物形等,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形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嫁的较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
钗
钗和簪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插发的,但不同的是,簪是一股,而钗则是双股。钗流行于西汉晚期,一直是女子的主要头饰之一,即便是如今,钗在梳妆品中仍有一席之地。
发钗主要的特点在于钗首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被称为“鸾钗”。古代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由此“拙荆”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了。
插发钗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插的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最多的是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步摇
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地摇动,固而称为“步摇”。步摇是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挡”就是这一写照。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步摇有多种形状,如枝叶形、花鸟兽形,还有牌饰制成山形的。它还不仅仅是女子的专有,男子也有用的,有时还将它缀在冠上,作为部队的标志,叫“步摇冠”。
钿花
起源于南朝宋,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别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饰。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