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掏钱“吃苦”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到一个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过上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这是当今每个德国城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修课。在德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来到南美洲和非洲,在这项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
现年24岁的蒂姆·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的收入。对此,蒂姆表示:
“父母的钱,我无权拥有,也不想拥有。父母把钱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们的享乐上,这是明智的。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有一天,我也会通过奋斗拥有自己的财产,获得如同父母一样成功的喜悦。”
在德国,许多有钱人已经认识到,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德国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都捐给慈善事业。绝大多数子女对其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父母有处置的权利。作为子女,不应该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遗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成功。
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
德国人深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某次去德国探亲时,我在游览汉堡动物园途中去了趟卫生间。出来的时候,被一位年轻女士拦住,询问我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在里面。她解释说,她的儿子进卫生间很久了,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忽然想起,刚才确实听到卫生间里有敲打声,于是回头循声找去。在卫生间最里面的位置,我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正在一脸认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因为拉杆突然失灵,冲不下水。男孩认为,自己用过的厕位如果不冲干净,对不起下一个如厕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严。
听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到德国时,将小外孙的上衣晾晒到阳台上。他的女儿要求他将衣服收进来,晾在家里。她说在阳台晾晒衣服,影响小区的美观,房主会有意见,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
德国人认为,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培养品德不靠教導
在德国人心目中,有这样一个观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具体的品德修养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德国中小学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者“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观念:热爱生命、公正平等、诚实、守信。
德国的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而这,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修养培养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多数德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对错。此外,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德国人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教育让孩子能独立思考
总体来说,德国小学的教育比较轻松,回家后作业最多也就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了,放学后有更多自由时间。看到他们小小年纪自己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课堂作业资料,煞有介事地准备课堂讲演,有模有样,感到他们真的很成熟。
不要以为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耽误孩子。其实上中学后,功课就很多了。德国从5年级开始分学校,分为普通中学、中等中学和文理中学。只有文理中学的孩子(大约20%)将来可凭毕业考试成绩上大学,普通中学的孩子会去上职业学校,中等中学上中专和专科院校。这样,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临考大学的压力,各尽所能。文理中学课程多,对有才华的孩子能重点培养,因此德国人在工业、科技等领域中有大量顶尖人才。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可以在某一行业做职业培训,早点走上社会。所以德国人在各行各业都是那一行当的专家。至于那些成熟晚的孩子,可以从其他学校转入文理中学或参加其毕业考试,还是有上大学的机会。
当然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端,人们也看到了这点,整天呼吁教育改革。不过再怎么改,德国小孩还是会有玩的时间。朋友回到国内后,最大感触就是:“在德国,每天下午随时、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国内,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在玩儿。”
德国孩子玩归玩,该掌握的知识也没少学。整个社会各司所能,因此能出成绩的德国人也不少。无怪乎,德国的政要讨论起问题来,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在很多方面如汽车工业、化工、医药、经济、高科技等德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乏德国人,有的高校一数就有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只要看德国人如何在学校打下独立思考的基础,如何快乐地长大,就会明白原因了。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到一个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过上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这是当今每个德国城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修课。在德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来到南美洲和非洲,在这项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
现年24岁的蒂姆·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的收入。对此,蒂姆表示:
“父母的钱,我无权拥有,也不想拥有。父母把钱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们的享乐上,这是明智的。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有一天,我也会通过奋斗拥有自己的财产,获得如同父母一样成功的喜悦。”
在德国,许多有钱人已经认识到,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德国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都捐给慈善事业。绝大多数子女对其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父母有处置的权利。作为子女,不应该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遗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成功。
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
德国人深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某次去德国探亲时,我在游览汉堡动物园途中去了趟卫生间。出来的时候,被一位年轻女士拦住,询问我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在里面。她解释说,她的儿子进卫生间很久了,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忽然想起,刚才确实听到卫生间里有敲打声,于是回头循声找去。在卫生间最里面的位置,我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正在一脸认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因为拉杆突然失灵,冲不下水。男孩认为,自己用过的厕位如果不冲干净,对不起下一个如厕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严。
听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到德国时,将小外孙的上衣晾晒到阳台上。他的女儿要求他将衣服收进来,晾在家里。她说在阳台晾晒衣服,影响小区的美观,房主会有意见,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
德国人认为,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培养品德不靠教導
在德国人心目中,有这样一个观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具体的品德修养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德国中小学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者“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观念:热爱生命、公正平等、诚实、守信。
德国的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而这,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修养培养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多数德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对错。此外,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德国人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教育让孩子能独立思考
总体来说,德国小学的教育比较轻松,回家后作业最多也就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了,放学后有更多自由时间。看到他们小小年纪自己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课堂作业资料,煞有介事地准备课堂讲演,有模有样,感到他们真的很成熟。
不要以为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耽误孩子。其实上中学后,功课就很多了。德国从5年级开始分学校,分为普通中学、中等中学和文理中学。只有文理中学的孩子(大约20%)将来可凭毕业考试成绩上大学,普通中学的孩子会去上职业学校,中等中学上中专和专科院校。这样,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临考大学的压力,各尽所能。文理中学课程多,对有才华的孩子能重点培养,因此德国人在工业、科技等领域中有大量顶尖人才。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可以在某一行业做职业培训,早点走上社会。所以德国人在各行各业都是那一行当的专家。至于那些成熟晚的孩子,可以从其他学校转入文理中学或参加其毕业考试,还是有上大学的机会。
当然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端,人们也看到了这点,整天呼吁教育改革。不过再怎么改,德国小孩还是会有玩的时间。朋友回到国内后,最大感触就是:“在德国,每天下午随时、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国内,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在玩儿。”
德国孩子玩归玩,该掌握的知识也没少学。整个社会各司所能,因此能出成绩的德国人也不少。无怪乎,德国的政要讨论起问题来,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在很多方面如汽车工业、化工、医药、经济、高科技等德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乏德国人,有的高校一数就有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只要看德国人如何在学校打下独立思考的基础,如何快乐地长大,就会明白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