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一直是以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为主,以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和奖惩手段为辅,这种形式忽视了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情境性和特殊性,造成了德育实效偏低的现状。教师们说得“口干舌燥”,孩子转头就忘,即使记住了,过了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了一个周末,大多数孩子又回到了“原点”。总之,学校德育教育,难出实效。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由于知识和阅历有限,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品德光靠口头说教收效甚微,而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它能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活生生的形象直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帮助他們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在儿童的道德学习中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与兴趣诱发的,只要是适合儿童的故事,他们肯定会喜欢,会兴致盎然地去听、去读。而于永正老师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鉴于此,我提出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让“微型故事”走进校园,让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微型故事对儿童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提升儿童的道德观念,改变儿童的行为。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识去领悟故事的精髓,逐渐受到启迪。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语言简短、情节生动,能吸引儿童调动自己的思维和道德认知去领悟故事的精髓,从而受到启迪。
2.能为儿童提供真实、自然、丰富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在情境中受到道德的熏陶,逐步内化。
3.能为儿童提供日常行为环境中经常缺乏的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使他们在故事中体验到他人的不幸和快乐,唤起对自己道德的自我要求。
三、研究目标
1.经过研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经过研究,总结微型故事法呈现形式及实践运用模式,使“微型故事”成为学校德育常态,形成校本特色;
3.经过研究,编排符合学生特点、整体化、序列化,有层次的德育故事读本。
四、研究内容
1.对一、三、五三个年段的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故事类型”的调查研究;
2.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分层搜集故事,进行序列化的编排,形成德育资料包,内容涉及古代孔子德育内容的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外优秀的寓言故事,成长故事、励志故事、身边的真实故事等;
3.对学生德育评价的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2—2016.5)
确立课题,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品德现状,并制定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6—2016.10)
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研究,以晨会、主题班会等为研究平台,课外为辅助形式;开展微型故事辩论赛,教师收集有争议的微型
(三)总结阶段(2016.11—2017.2)
进入全面总结阶段,再次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品德知识问卷调查,与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运用统计学卡方检验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可比性。
七、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提炼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故事德育存在说教严重,功力注意倾向明显,教育意图过于明显。而微型故事中的正义是被人们加工成能吸引儿童同情的形象,能更好的解决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因此我们搜集了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微小故事,进过分析、筛选,再配以精美的视频,通过边实践边研究,提出了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经过学习实践,学生积累了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他们向善的欲望,微型故事为学生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体验故事的同时扩大了对世界的认识,扩展思想世界,体验社会的伦理,使他们熟悉社会行为规范,激发儿童的优良道德情操。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主要有:
1.如何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在整个过程中,学校要促成学校师生与社会和家庭等在认识、情感,特别是在行动上的互动,要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在他们眼里,孩子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行了,有些家长没有给予全力的支持,这也影响了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家长的参与能够给孩子做好榜样,还可以起到融合家庭气氛的作用。家长是儿童传统的家庭教师,许多孩子都是在父母故事的熏陶下走向成熟的。父母给孩子将故事能够促使家庭成员的自然交流,能够使儿童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能在儿童的心灵和想象中植入一种对美德的珍视,家长也能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确定孩子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发现孩子思想上的不足,及时予以修正。
2.如何正确处理故事内容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故事提供了我们认识历史的另一个视角,通过它而展开的世界使人的生存活动在符号层次上向过去延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能带给儿童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儿童认识到历史的悠久与辉煌。但是故事不能只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如果故事不能与儿童当前的思想状态产生共鸣,也难以使儿童接受。如何使故事具有时代气息,推崇的价值观更贴近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是接下来要研究的方向。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一直是以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为主,以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和奖惩手段为辅,这种形式忽视了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情境性和特殊性,造成了德育实效偏低的现状。教师们说得“口干舌燥”,孩子转头就忘,即使记住了,过了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了一个周末,大多数孩子又回到了“原点”。总之,学校德育教育,难出实效。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由于知识和阅历有限,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品德光靠口头说教收效甚微,而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它能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活生生的形象直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帮助他們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在儿童的道德学习中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与兴趣诱发的,只要是适合儿童的故事,他们肯定会喜欢,会兴致盎然地去听、去读。而于永正老师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鉴于此,我提出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让“微型故事”走进校园,让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微型故事对儿童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提升儿童的道德观念,改变儿童的行为。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识去领悟故事的精髓,逐渐受到启迪。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语言简短、情节生动,能吸引儿童调动自己的思维和道德认知去领悟故事的精髓,从而受到启迪。
2.能为儿童提供真实、自然、丰富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在情境中受到道德的熏陶,逐步内化。
3.能为儿童提供日常行为环境中经常缺乏的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使他们在故事中体验到他人的不幸和快乐,唤起对自己道德的自我要求。
三、研究目标
1.经过研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经过研究,总结微型故事法呈现形式及实践运用模式,使“微型故事”成为学校德育常态,形成校本特色;
3.经过研究,编排符合学生特点、整体化、序列化,有层次的德育故事读本。
四、研究内容
1.对一、三、五三个年段的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故事类型”的调查研究;
2.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分层搜集故事,进行序列化的编排,形成德育资料包,内容涉及古代孔子德育内容的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外优秀的寓言故事,成长故事、励志故事、身边的真实故事等;
3.对学生德育评价的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2—2016.5)
确立课题,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品德现状,并制定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6—2016.10)
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研究,以晨会、主题班会等为研究平台,课外为辅助形式;开展微型故事辩论赛,教师收集有争议的微型
(三)总结阶段(2016.11—2017.2)
进入全面总结阶段,再次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品德知识问卷调查,与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运用统计学卡方检验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可比性。
七、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提炼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故事德育存在说教严重,功力注意倾向明显,教育意图过于明显。而微型故事中的正义是被人们加工成能吸引儿童同情的形象,能更好的解决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因此我们搜集了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微小故事,进过分析、筛选,再配以精美的视频,通过边实践边研究,提出了以“微型故事”为载体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经过学习实践,学生积累了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他们向善的欲望,微型故事为学生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体验故事的同时扩大了对世界的认识,扩展思想世界,体验社会的伦理,使他们熟悉社会行为规范,激发儿童的优良道德情操。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主要有:
1.如何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在整个过程中,学校要促成学校师生与社会和家庭等在认识、情感,特别是在行动上的互动,要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在他们眼里,孩子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行了,有些家长没有给予全力的支持,这也影响了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家长的参与能够给孩子做好榜样,还可以起到融合家庭气氛的作用。家长是儿童传统的家庭教师,许多孩子都是在父母故事的熏陶下走向成熟的。父母给孩子将故事能够促使家庭成员的自然交流,能够使儿童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能在儿童的心灵和想象中植入一种对美德的珍视,家长也能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确定孩子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发现孩子思想上的不足,及时予以修正。
2.如何正确处理故事内容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故事提供了我们认识历史的另一个视角,通过它而展开的世界使人的生存活动在符号层次上向过去延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能带给儿童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儿童认识到历史的悠久与辉煌。但是故事不能只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如果故事不能与儿童当前的思想状态产生共鸣,也难以使儿童接受。如何使故事具有时代气息,推崇的价值观更贴近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是接下来要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