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搬家后,我和小弟便时常在横街那些老房子间穿梭。
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并不宽。
我们家就在横街的何宅巷。确切地说,那只是交了租金,暂时由着我们居住的房子。房子自然也是老房子,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两层的四合院。
搬家的那天,老房子的四角天空下,雨淅淅沥沥。房子中央那块场地除了长着一些杂草,还放着几口半大不小的水缸,水缸里很快积起了水,地上也都是水。小弟穿着凉鞋,不知从哪里捡来一根木枝条,不停拍打着水缸里的水。
我是了解小弟的,就像了解我自己。我对小弟说:“别站在雨里白费力气了!”我这么说的时候,父母正在屋子里忙着收拾,便也没空管我们。
我们的屋子是旧得发黑的木屋子。门是木门;窗,也是木窗。一眼看去,四合院里的每个屋子都是这样的。
“姐,你说这里每个屋子都住着人吗?”
我点点头,只见那些屋子的门口或多或少都放了一些东西。显然,我的回答正合小弟的心意,他甩开手中的木枝条时,眉宇间已经明朗了许多。好奇心驱使他忘了眼前的不悦,试图立马去发现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同类”。可很快,他的精神又“蔫”了。
“也不知飞飞他们在干吗,可能正在七子河边捞虾吧……”小弟又捡回木枝条,对着其中一口水缸里自己的影子自言自语。
“对——对——对——”
“什么对对对?”我问。可一转身,却发现那个声音压根就不是从小弟的嘴里出来的,我便没有再探寻的兴趣。但小弟不同,他上前一扇一扇门挨着去听,很快,就对着我打起了手势。
就在小弟矛盾着要不要透过门缝再往那屋子里瞧时,父亲喊我们了。
父亲说:“这里可不是东岭,你们俩更要守本分,对邻居必须做到不惊不扰!”
不惊不扰——对,那天父亲说这话时特别严肃,母亲手里则拿着一个正要放下的脸盆点着头。
天很快就要黑了,小弟机灵,最先拉亮了屋子里的电灯。
灯亮起来时,我看见灯绳是一根长长的红毛线,就拴在床头。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他们家也是这样将灯绳拴在床头的。
那天晚上,母亲没有做饭。对,她一直忙叨叨的,可唯独没有做饭。小弟说饿了时,母亲只是歉意地笑笑,然后拿出几个玉米棒子。父亲瞧见了,便说:“啃啥玉米棒子,走,咱吃馄饨、麦饼去。”
一听有馄饨、麦饼吃,小弟就乐了,他一边去拉母亲,一边喊着我。
父亲就走在前头带路。父亲说:“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就是横街。”
这便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一起在横街走。
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并不宽。
横街上,除了一座紧挨着一座的老房子,还有一个茅厕和几口井。沿街的房子是商铺,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要啥有啥。
父亲带着我们走进一家招牌上写着“正宗宣平馄饨”的店时,天彻底黑了。馄饨店的老板是个小身板、大嗓门的中年男人,一见到我们,便扯开嗓子招呼起来。
不一会儿,四碗馄饨四个饼就端到了我们的面前。
“你们是新来的住户吧?”他问。
“是的,你眼力够好啊!”父亲笑着答。
“那是,要说在横街上住着的哪一个我不认识啊?我可是这一带的‘包打听’咧!看你们这个点出来吃东西,准不会是谁家的客呢。”话音刚落,老板自个儿就笑了。
小弟也笑了。小弟说:“姐,你看我这个麦饼里头可都是精瘦精瘦的肉呢,真好吃!”
小弟这一笑,母亲就笑了,之前没做饭的歉意总算从她脸上消失了。
那一晚,馄饨店的门口,不时有人经过,店老板很自然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等到我们从店里走出来时,和他仿佛已经成了老相识。
我不知道白天的横街是什么模样,夜晚的横街灯光幽幽暗暗,耳边是打水声、捣衣声、叫卖声……嘈嘈切切,只觉得人气很旺。除了刚刚那个馄饨店的老板,似乎誰也没有特别留意我们这一家子。
往回走的路上,小弟乐呵呵地鼓动着母亲第二天也可不用做饭,我们俩谁都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新家压根就没有灶台。
这以后,我和小弟就时常在横街那些老房子间穿梭。我们发现原来很多老房子里都是没有搭灶台的,他们中多数人就用一个圆桶子形的东西生火做饭。不下雨时,他们就把圆桶子放在屋门口,或者干脆趁没人走动时,将它拎出来放在横街中央。他们先往里面加木片生火,等到火旺了,再往上加黑乎乎的煤球……那时,圆桶子里的烟升腾而起,就在横街上方飘移,街两边的房子就显得更加亲密了。
“嘿,今天你家又烧什么好吃的呢?”在横街,这是邻里间少不了的话题。
而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真的不宽。
“我”和小弟听到的“对——对——”究竟是什么人发出来的声音呢?接下来两期将会为你揭晓答案。
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并不宽。
我们家就在横街的何宅巷。确切地说,那只是交了租金,暂时由着我们居住的房子。房子自然也是老房子,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两层的四合院。
搬家的那天,老房子的四角天空下,雨淅淅沥沥。房子中央那块场地除了长着一些杂草,还放着几口半大不小的水缸,水缸里很快积起了水,地上也都是水。小弟穿着凉鞋,不知从哪里捡来一根木枝条,不停拍打着水缸里的水。
我是了解小弟的,就像了解我自己。我对小弟说:“别站在雨里白费力气了!”我这么说的时候,父母正在屋子里忙着收拾,便也没空管我们。
我们的屋子是旧得发黑的木屋子。门是木门;窗,也是木窗。一眼看去,四合院里的每个屋子都是这样的。
“姐,你说这里每个屋子都住着人吗?”
我点点头,只见那些屋子的门口或多或少都放了一些东西。显然,我的回答正合小弟的心意,他甩开手中的木枝条时,眉宇间已经明朗了许多。好奇心驱使他忘了眼前的不悦,试图立马去发现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同类”。可很快,他的精神又“蔫”了。
“也不知飞飞他们在干吗,可能正在七子河边捞虾吧……”小弟又捡回木枝条,对着其中一口水缸里自己的影子自言自语。
“对——对——对——”
“什么对对对?”我问。可一转身,却发现那个声音压根就不是从小弟的嘴里出来的,我便没有再探寻的兴趣。但小弟不同,他上前一扇一扇门挨着去听,很快,就对着我打起了手势。
就在小弟矛盾着要不要透过门缝再往那屋子里瞧时,父亲喊我们了。
父亲说:“这里可不是东岭,你们俩更要守本分,对邻居必须做到不惊不扰!”
不惊不扰——对,那天父亲说这话时特别严肃,母亲手里则拿着一个正要放下的脸盆点着头。
天很快就要黑了,小弟机灵,最先拉亮了屋子里的电灯。
灯亮起来时,我看见灯绳是一根长长的红毛线,就拴在床头。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他们家也是这样将灯绳拴在床头的。
那天晚上,母亲没有做饭。对,她一直忙叨叨的,可唯独没有做饭。小弟说饿了时,母亲只是歉意地笑笑,然后拿出几个玉米棒子。父亲瞧见了,便说:“啃啥玉米棒子,走,咱吃馄饨、麦饼去。”
一听有馄饨、麦饼吃,小弟就乐了,他一边去拉母亲,一边喊着我。
父亲就走在前头带路。父亲说:“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就是横街。”
这便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一起在横街走。
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并不宽。
横街上,除了一座紧挨着一座的老房子,还有一个茅厕和几口井。沿街的房子是商铺,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要啥有啥。
父亲带着我们走进一家招牌上写着“正宗宣平馄饨”的店时,天彻底黑了。馄饨店的老板是个小身板、大嗓门的中年男人,一见到我们,便扯开嗓子招呼起来。
不一会儿,四碗馄饨四个饼就端到了我们的面前。
“你们是新来的住户吧?”他问。
“是的,你眼力够好啊!”父亲笑着答。
“那是,要说在横街上住着的哪一个我不认识啊?我可是这一带的‘包打听’咧!看你们这个点出来吃东西,准不会是谁家的客呢。”话音刚落,老板自个儿就笑了。
小弟也笑了。小弟说:“姐,你看我这个麦饼里头可都是精瘦精瘦的肉呢,真好吃!”
小弟这一笑,母亲就笑了,之前没做饭的歉意总算从她脸上消失了。
那一晚,馄饨店的门口,不时有人经过,店老板很自然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等到我们从店里走出来时,和他仿佛已经成了老相识。
我不知道白天的横街是什么模样,夜晚的横街灯光幽幽暗暗,耳边是打水声、捣衣声、叫卖声……嘈嘈切切,只觉得人气很旺。除了刚刚那个馄饨店的老板,似乎誰也没有特别留意我们这一家子。
往回走的路上,小弟乐呵呵地鼓动着母亲第二天也可不用做饭,我们俩谁都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新家压根就没有灶台。
这以后,我和小弟就时常在横街那些老房子间穿梭。我们发现原来很多老房子里都是没有搭灶台的,他们中多数人就用一个圆桶子形的东西生火做饭。不下雨时,他们就把圆桶子放在屋门口,或者干脆趁没人走动时,将它拎出来放在横街中央。他们先往里面加木片生火,等到火旺了,再往上加黑乎乎的煤球……那时,圆桶子里的烟升腾而起,就在横街上方飘移,街两边的房子就显得更加亲密了。
“嘿,今天你家又烧什么好吃的呢?”在横街,这是邻里间少不了的话题。
而横街,其实只是一条巷,它窄窄的,真的不宽。
“我”和小弟听到的“对——对——”究竟是什么人发出来的声音呢?接下来两期将会为你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