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是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积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本文以在高校繁荣中华文化为落脚点,全面分析了中华文化与“美好大学”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大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华文化;大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华文化之于大学,是建设“美好大学”的重要精神源泉;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建设“美好大学”将无从谈起。“美好大学”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其重要承载力量,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中华文化——民族之魂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积淀、传承下来的,是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起是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二、大学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
大学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天然主导力量,大学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大学也是创新的发源地,对社会生活再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主体
首先,大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博物馆,在大学里面,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华。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大学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大学生自然要承担起不断引领国家的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和人本文化向前迈进的重任。当今,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但全球化愈发展,愈显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大学若不负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失掉了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
其次,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最佳人群。从个体的成长历程来看,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感受中华文化,领略文化风采,参悟文化内质的能力。读小学、初中、高中时我们也学一些经典古文,看一些优秀文章,但那时大都是为考试而学习,又有几个人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并付诸于实践呢?对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真正有兴趣“读经典”,有余暇“品文化”,都是在上大学以后。除去制度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总要沉淀一些阅历,才能读懂经典,才能触及一点中华文化的内核。
(二)大学是中华文化的创新主体
政府一再强调中国继续发展的道路在于自主创新。而大学拥有一种内在精神,有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使大学生能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去引领中华文化,并利用中华文化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契合于新的时代精神。所以,大胆创新,引领中华文化继续前进的担子又落到大学生肩上。大学是创新的发源地,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激励创新,鼓励实践。一批批大学生不断成为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学习型社会的倡导者,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生活的再创造。经过多年大学理念的熏陶,大学生们富有理性、秉承创新精神,带着理想信念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坚分子,为社会注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文化要素,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中国正急需真正的精英文化,好弥补我们在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高层思辨、准确论证、专业学理、创新实验等方面的一系列历史性缺损。但是,这些年随处速成、随意自封的伪精英文化,使中国人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更远了。中华文化的未来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大学生。
三、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大学”的思考
笔者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大学”,重要的是激活——在大学激活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大记忆。唤醒一种记忆,这无疑也是在唤醒一种文化。如果在大学生中唤醒了对文化的渴求,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信心去建设“美好大学”。
弘扬中华文化,共建高校精神家园;多一丝记忆与思考,少一份偏执与浮躁。校方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大学制度,开放中求发展,不封闭,不固步自封。在学校中,广泛提倡文化的自觉,在浓厚的先进文化氛围中陶冶师生的性灵,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而且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具备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相衔接的精神底蕴。作为大学的工作人员,应多一些知识分子的超然,少一点功利,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多做一些实事。作为在校大学生,就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写文章,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过于纠缠人际关系,遇事冷静,多思考,多交流;积极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理性认识判断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让自己具有诚信为本,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人生观。这就是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这就是建设“美好大学”。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的记忆[J].《探究》,2007(9)。
[2]许嘉璐.高校发展与中华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3]王李金.更好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19-21。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关键词】 中华文化;大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华文化之于大学,是建设“美好大学”的重要精神源泉;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建设“美好大学”将无从谈起。“美好大学”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其重要承载力量,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中华文化——民族之魂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积淀、传承下来的,是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起是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二、大学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
大学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天然主导力量,大学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大学也是创新的发源地,对社会生活再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主体
首先,大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博物馆,在大学里面,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华。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大学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大学生自然要承担起不断引领国家的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和人本文化向前迈进的重任。当今,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但全球化愈发展,愈显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大学若不负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失掉了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
其次,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最佳人群。从个体的成长历程来看,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感受中华文化,领略文化风采,参悟文化内质的能力。读小学、初中、高中时我们也学一些经典古文,看一些优秀文章,但那时大都是为考试而学习,又有几个人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并付诸于实践呢?对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真正有兴趣“读经典”,有余暇“品文化”,都是在上大学以后。除去制度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总要沉淀一些阅历,才能读懂经典,才能触及一点中华文化的内核。
(二)大学是中华文化的创新主体
政府一再强调中国继续发展的道路在于自主创新。而大学拥有一种内在精神,有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使大学生能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去引领中华文化,并利用中华文化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契合于新的时代精神。所以,大胆创新,引领中华文化继续前进的担子又落到大学生肩上。大学是创新的发源地,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激励创新,鼓励实践。一批批大学生不断成为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学习型社会的倡导者,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生活的再创造。经过多年大学理念的熏陶,大学生们富有理性、秉承创新精神,带着理想信念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坚分子,为社会注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文化要素,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中国正急需真正的精英文化,好弥补我们在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高层思辨、准确论证、专业学理、创新实验等方面的一系列历史性缺损。但是,这些年随处速成、随意自封的伪精英文化,使中国人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更远了。中华文化的未来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大学生。
三、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大学”的思考
笔者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大学”,重要的是激活——在大学激活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大记忆。唤醒一种记忆,这无疑也是在唤醒一种文化。如果在大学生中唤醒了对文化的渴求,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信心去建设“美好大学”。
弘扬中华文化,共建高校精神家园;多一丝记忆与思考,少一份偏执与浮躁。校方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大学制度,开放中求发展,不封闭,不固步自封。在学校中,广泛提倡文化的自觉,在浓厚的先进文化氛围中陶冶师生的性灵,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而且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具备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相衔接的精神底蕴。作为大学的工作人员,应多一些知识分子的超然,少一点功利,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多做一些实事。作为在校大学生,就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写文章,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过于纠缠人际关系,遇事冷静,多思考,多交流;积极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理性认识判断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让自己具有诚信为本,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人生观。这就是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这就是建设“美好大学”。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的记忆[J].《探究》,2007(9)。
[2]许嘉璐.高校发展与中华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3]王李金.更好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19-21。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