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掌握数学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然后加以抽象概括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动手,边操作、边思考,手眼并用,手脑互动,促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思维。这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在操作中形成概念,引发思维
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动手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萝卜、一把小刀,师生一起搞活动。
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萝卜切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以使其初步形成面的概念。
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成一条线,从而使其认识长方体的棱。
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一个点,这就是顶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真正理解概念的来源,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讲解“三角形”概念时,让学生准备三根火柴棍,并围在一起。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三根火柴棍看做三条线段,就可以引导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长短有三种情况:三条线段同样长,即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两条线段同样长,即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三条线段都不相等,即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相等。最后概括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操作中理解概念,深化思维
概念的建立需要以表象作为基础,小学生获得概念必须经历由感知、表象,最后到抽象思维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知,并通过多次感知,获得较多的、鲜明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出其本质特征,从而建立概念。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要区分这两个概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进行度量。因为周长与面积的度量方法不同,所以学生通过实际度量就能比较容易地分清这两个概念。
(责 编树石)
一、在操作中形成概念,引发思维
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动手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萝卜、一把小刀,师生一起搞活动。
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萝卜切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以使其初步形成面的概念。
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成一条线,从而使其认识长方体的棱。
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一个点,这就是顶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真正理解概念的来源,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讲解“三角形”概念时,让学生准备三根火柴棍,并围在一起。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三根火柴棍看做三条线段,就可以引导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长短有三种情况:三条线段同样长,即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两条线段同样长,即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三条线段都不相等,即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相等。最后概括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操作中理解概念,深化思维
概念的建立需要以表象作为基础,小学生获得概念必须经历由感知、表象,最后到抽象思维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知,并通过多次感知,获得较多的、鲜明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出其本质特征,从而建立概念。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要区分这两个概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进行度量。因为周长与面积的度量方法不同,所以学生通过实际度量就能比较容易地分清这两个概念。
(责 编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