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71-01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西北地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四大地区教材编排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般先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然后就是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牧业,经济发展等。所以在学习前两个地区的基础上,如果老师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案,学生是完全可以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知识的。这堂公开课后,我认真听取了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我觉得一堂成功的探究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精心备课
地理学科是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如果单纯用提纲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也许学生会直接把知识从课本中找出来,不会理解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在课前我考虑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实际的教学情况,先制定学习任务:①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②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联系,让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问题的设置适量和适度以及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上设计了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环境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必修一有学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教材的阅读,归纳出西北地区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具体影响,同时再次回顾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样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体会过程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中悉心“引”“导”
通过颇具西北地区特色的图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趁机说,西北地区与我们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大不相同,为什么呢?我再出示西北地区的地图,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区域知识,利用地图,自己画出经纬线,归纳出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特征。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然后通过观察图片,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我便给出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回答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环境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时,我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由于问题比较多,集体讨论肯定会导致用时太长,影响课堂的进度,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小组指定讨论题目,对小组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以引导为主,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之间進行合作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过后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影响,那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有影响吗?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课堂容量较大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达能力。
在对重点问题掌握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典型例题“根据图示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描述M城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通过题目的联系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再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最后我留给学生课后作业“假如明年暑假你到西北地区去旅游,针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行前你一般要准备哪些物品,旅行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了解,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能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难题。
三、课后多反思
每一堂课都有成功与失败的一面,需要在反思中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完善中得到修正和提高。除了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外,我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交谈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如同学们发应课堂上指导学生识图定位方面强调不是很到位,小组合作后的交流显得有些仓促,如果能留出时间给学生整理和消化会更好些等等。
另外老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课前充分备课,把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想全,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新天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所有这些,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西北地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四大地区教材编排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般先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然后就是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牧业,经济发展等。所以在学习前两个地区的基础上,如果老师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案,学生是完全可以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知识的。这堂公开课后,我认真听取了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我觉得一堂成功的探究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精心备课
地理学科是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如果单纯用提纲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也许学生会直接把知识从课本中找出来,不会理解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在课前我考虑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实际的教学情况,先制定学习任务:①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②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联系,让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问题的设置适量和适度以及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上设计了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环境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必修一有学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教材的阅读,归纳出西北地区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具体影响,同时再次回顾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样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体会过程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中悉心“引”“导”
通过颇具西北地区特色的图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趁机说,西北地区与我们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大不相同,为什么呢?我再出示西北地区的地图,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区域知识,利用地图,自己画出经纬线,归纳出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特征。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然后通过观察图片,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我便给出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回答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环境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时,我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由于问题比较多,集体讨论肯定会导致用时太长,影响课堂的进度,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小组指定讨论题目,对小组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以引导为主,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之间進行合作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过后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影响,那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有影响吗?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课堂容量较大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达能力。
在对重点问题掌握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典型例题“根据图示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描述M城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通过题目的联系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再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最后我留给学生课后作业“假如明年暑假你到西北地区去旅游,针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行前你一般要准备哪些物品,旅行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了解,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能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难题。
三、课后多反思
每一堂课都有成功与失败的一面,需要在反思中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完善中得到修正和提高。除了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外,我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交谈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如同学们发应课堂上指导学生识图定位方面强调不是很到位,小组合作后的交流显得有些仓促,如果能留出时间给学生整理和消化会更好些等等。
另外老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课前充分备课,把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想全,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新天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所有这些,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