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中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逐步突出。因此,了解贫困生的发展状况现状,掌握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指导,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笔者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认定的在校贫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5.0%。在自制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个人访谈、集体座谈等方法,综合调查了解了贫困生的发展状况和就业价值取向等情况。
一、贫困生发展状况现状
1.贫困生构成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中,90.5%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贫困生所在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29.5%,1000至2000元的占60%,2000元以上的占9.5%。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中,75.8%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陷入困境,此外,家庭所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贫困生学费支付与消费开支状况
(1)学费来源。学费支付情况统计数据见图1。
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学费等主要是依靠其家庭收入及亲友的借助,国家绿色通道贷款或者学校补助以及减免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2)消费开支状况。贫困生月消费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占75.7%,同时500元以下的占到23%。对于他们的消费开支用途,由图2可知,主要用于日常开销和购买学习资料,与朋友聚餐等高消费活动仅有3%。
3.贫困生的学业发展状况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但是有75.7%的贫困生表示在进入大学后最担心的是经济上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难题,94.8%的贫困生做过兼职,其中学习期间一直都在做的占到17%。而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中,在班内排名处于中等的占53.7%,名列前茅的占32.6%,也有13.7%的同学成绩处于靠后位置。
由此可见,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学生不得不花费较多时间去筹措经费,只有较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完成水平。
4.贫困生的业余生活状况
贫困生在学校担任班干部或者团学组织干部的占到28.8%,而他们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情况见图3。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往往会自卑怯弱,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差也影响到他们在团学组织的面试或班干部的竞选。
二、贫困生就业价值观取向
1.关于就业观念
在对待毕业后的打算上,5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16.5%的同学有“自主创业意向”,而“继续深造学习”和“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分别占到14.2%和15%。而关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问题上,63%的同学表示“工作应该与专业对口”,24.2%的同学表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此外也有10.5%的同学“只考虑兴趣”,2.3%的同学表示“没考虑过,多数是父母的意愿”。
可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于选择直接工作,以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且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2.关于择业地点和单位的选择
调查表明,51.6%的同学对于工作地点没有明确要求,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但也有24.2%的同学只接受在本省就业;同时另有24.2的同学表示就业地点可包含全国一线、二线沿海城市。在对单位选择上,65.3%的同学希望能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20%的同学希望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员,11.6%的同学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也有3.1%的同学对单位性质表示无所谓。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贫困生因迫于生计,以及人脉的缺乏,淡化了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但在对于单位性质选择上,大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短见性,他们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担任相对辛苦的工作。
3.关于简历造假
在这一问题上,81%的同学持不认可态度,9.5%的同学表示“为了找到工作,逼不得已”,此外也有9.5%的同学不置可否。应该说,在对待诚信问题上,贫困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也还有少部分同学需要今后对其进行不断教育。
三、促进贫困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1.要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当前,部分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困难吓倒、自暴自弃,或者弄虚作假,甘愿躺在资助平台上。因此,对贫困生除了进行物质资助以外,还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教育他们把贫困当作一種人生的历练,进而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应该指出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要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
2.要树立“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资助理念
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资助的基础,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资助的最终目标。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为负责单位,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校团委、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财务处、各院系、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从经济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包括经济解困和成才辅导的资助体系。同时,在各项资助政策中贯彻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接受资助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事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提高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和方式
高校应该在学校内部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尽快全面开放校内实验室、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扩大以学生取代临时工的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助学模式。同时,应加强对贫困学生帮助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用补助或有偿报酬资助贫困生。
4.要提升贫困生的技能和基本素质
高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贫困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到真正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针对贫困生缺乏自信的问题,可以邀请有过贫困经历的成功人士做成才报告,组织学校优秀贫困生做成长经历报告会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实践证明,一些在校期间努力进取、注重“加速度”发展的贫困生因实践能力强、独立进取的精神尤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要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学生降低求职成本,如免费参加本省各种类型的人才交流会,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使用就业网的机会;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学生;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推荐贫困生就业;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跟踪服务助其就业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笔者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认定的在校贫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5.0%。在自制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个人访谈、集体座谈等方法,综合调查了解了贫困生的发展状况和就业价值取向等情况。
一、贫困生发展状况现状
1.贫困生构成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中,90.5%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贫困生所在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29.5%,1000至2000元的占60%,2000元以上的占9.5%。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中,75.8%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陷入困境,此外,家庭所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贫困生学费支付与消费开支状况
(1)学费来源。学费支付情况统计数据见图1。
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学费等主要是依靠其家庭收入及亲友的借助,国家绿色通道贷款或者学校补助以及减免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2)消费开支状况。贫困生月消费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占75.7%,同时500元以下的占到23%。对于他们的消费开支用途,由图2可知,主要用于日常开销和购买学习资料,与朋友聚餐等高消费活动仅有3%。
3.贫困生的学业发展状况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但是有75.7%的贫困生表示在进入大学后最担心的是经济上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难题,94.8%的贫困生做过兼职,其中学习期间一直都在做的占到17%。而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中,在班内排名处于中等的占53.7%,名列前茅的占32.6%,也有13.7%的同学成绩处于靠后位置。
由此可见,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学生不得不花费较多时间去筹措经费,只有较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完成水平。
4.贫困生的业余生活状况
贫困生在学校担任班干部或者团学组织干部的占到28.8%,而他们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情况见图3。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往往会自卑怯弱,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差也影响到他们在团学组织的面试或班干部的竞选。
二、贫困生就业价值观取向
1.关于就业观念
在对待毕业后的打算上,5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16.5%的同学有“自主创业意向”,而“继续深造学习”和“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分别占到14.2%和15%。而关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问题上,63%的同学表示“工作应该与专业对口”,24.2%的同学表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此外也有10.5%的同学“只考虑兴趣”,2.3%的同学表示“没考虑过,多数是父母的意愿”。
可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于选择直接工作,以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且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2.关于择业地点和单位的选择
调查表明,51.6%的同学对于工作地点没有明确要求,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但也有24.2%的同学只接受在本省就业;同时另有24.2的同学表示就业地点可包含全国一线、二线沿海城市。在对单位选择上,65.3%的同学希望能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20%的同学希望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员,11.6%的同学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也有3.1%的同学对单位性质表示无所谓。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贫困生因迫于生计,以及人脉的缺乏,淡化了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但在对于单位性质选择上,大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短见性,他们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担任相对辛苦的工作。
3.关于简历造假
在这一问题上,81%的同学持不认可态度,9.5%的同学表示“为了找到工作,逼不得已”,此外也有9.5%的同学不置可否。应该说,在对待诚信问题上,贫困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也还有少部分同学需要今后对其进行不断教育。
三、促进贫困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1.要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当前,部分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困难吓倒、自暴自弃,或者弄虚作假,甘愿躺在资助平台上。因此,对贫困生除了进行物质资助以外,还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教育他们把贫困当作一種人生的历练,进而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应该指出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要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
2.要树立“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资助理念
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资助的基础,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资助的最终目标。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为负责单位,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校团委、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财务处、各院系、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从经济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包括经济解困和成才辅导的资助体系。同时,在各项资助政策中贯彻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接受资助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事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提高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和方式
高校应该在学校内部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尽快全面开放校内实验室、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扩大以学生取代临时工的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助学模式。同时,应加强对贫困学生帮助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用补助或有偿报酬资助贫困生。
4.要提升贫困生的技能和基本素质
高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贫困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到真正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针对贫困生缺乏自信的问题,可以邀请有过贫困经历的成功人士做成才报告,组织学校优秀贫困生做成长经历报告会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实践证明,一些在校期间努力进取、注重“加速度”发展的贫困生因实践能力强、独立进取的精神尤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要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学生降低求职成本,如免费参加本省各种类型的人才交流会,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使用就业网的机会;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学生;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推荐贫困生就业;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跟踪服务助其就业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