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背诵些经典不错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如《论语》《庄子》等,思想纯正,语言优美,等孩子大了再慢慢消化。
  Q:我孩子刚两岁,经常给他读些唐诗宋词玩。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竟然都记住了。但是他也不懂都是啥意思,感觉就是死记硬背的。听人说死记硬背没啥好处,真的吗?
  A:咱中国的传统教育很提倡孩子小的时候背诵经典。很多人就说中国人缺乏创造力,从小只知道背书,不懂得思考,以前我也以为这种教育很笨拙。
  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遇到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适用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背诵他们不理解其意义的材料并非难事。从出生到两岁,短短两年时间,孩子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可以熟练使用口语。这所需要的记忆量是非常惊人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想要达到同样的水平,至少需要几倍的时间。人有一种本能,低龄儿童有巨大的无意义记忆能力,此时应满足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这种死记硬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降低。
  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育中,背诵的量比较少。让孩子学习东西,都以他们能理解的为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孩子懂,所以比较有兴趣。但是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低龄儿童有死记硬背的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利用这个能力,在这个时间段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被深深地印刻到他们脑海中。儿童的智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当时他们并不懂,等他们长大,有了理解能力之后,就可以去深入理解这些早年间记忆下的东西。这就仿佛一条蛇,在食物资源丰富的时候,应该尽量多吞下一些东西,在以后缺少食物的时候再慢慢消化。长大后,他们“生吞”的能力不足了,但是消化这些东西的能力提高了,这时,可以再去消化它们。如果不这样,将来消化能力提高了的时候,肚子里的存货却不够多,最后获得的营养也就不够多了。
  也许有人会问:“长大后,也可以随时读这些经典啊?”要知道,小时候记忆的东西,我们对它们印象更深刻,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大。长大后阅读的东西,似乎就浮在相对更表面的地方,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小一些。长大后学习的外语,无论你学习得多么卖力,用了多少时间,我们都很难对它有母语的那种熟悉和擅长。低龄时背诵的经典,就如同母语,它仿佛是融化在你的血液中。
  当然,即使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当一个人长大后,背诵也不再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而需要更多的理解性学习了。
  传统中国之所以可以用背诵的方法,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教育中没有数理化,没有白然科学的内容。传统中国所学习的是人文经典,这些内容并不很适合用逻辑思维去理解。
  要想懂得一首唐诗的意境,用逻辑思维是根本没用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中国有“童子功”的说法。像我,因为童年没有背诵传统经典,虽然后来也学习,但总不如民国的那些学者们功力扎实,就因为没有这个童子功。
  还需要明确一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传统中国教育中,学习经典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获得“工具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进行精神品质的熏陶。背诵经典,是为了感受经典,是为了熏染经典中的人文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背诵特别是低龄儿童期背诵是一个更合适的方式。
  早期用不加思考式的背诵,那些背诵的内容比较容易成为人的信念而不仅是知识。这是一种叫“印刻”的心理现象(就像小鸭子刚孵化出来时,第一眼看到的运动物体是啥,它就一直跟着啥)。在这个印刻的过程中,人是不进行推理思维的。因此,信念也是没有理由的。背诵不是唯一的印刻方式,家人的话语、行为也是。
  所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能有一种好的信念,让他背诵好的经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但是,选择经典也很重要。现在很多人让孩子读的《弟子规》,在我看来,里面精华糟粕混杂,不能
  代表儒家的真精神。倒不如让孩子直接背诵《论语》《庄子》等经典,不仅思想更纯正,而且文字更美。
其他文献
我是怎么从一个生育怀疑主义者成为一个母亲,这中间恐怕有10篇文章的心路历程。总之,为了做一个“有责任”的母亲,我谨慎地做了一些重要准备:确保银行卡里有足够的金额,找心理咨询师审视了我对人类的悲观并将其克制到一个合理的范畴,和先生仔细分析了双方长辈的风格和干涉程度,制定了家庭成员分工计划和可能的替代方案,等等。出于一个写作者刨根究底的“坏习惯”,我还和身边许多做了妈妈的女性朋友聊天,了解她们的烦恼…
期刊
老爹:  上次和老爹讨论爱情的话题过去快一年了。记得吗,那天刚好是哥哥张国荣去世纪念日,在视频里我哭得稀里哗啦。他的伴侣在社交软件上发了一张他们牵手的合照,写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看到照片一下子就感动着了,不由地想,多少年以后,自己也离开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人以某种方式在陪着。  爱情首先是一种感情,是个在里面能学好多东西的过程。它不同于亲情,需要一起成长,每一段恋情都会
期刊
以下这些行为用在任何一个大人身上,必定引起反抗!所以,别欺负小孩!  用语言威胁恐吓孩子也是家庭暴力:妈妈说到睡觉的点了,可我一点也不困。还想再玩一会儿。可妈妈说,我要再不睡觉,黑老妈子就要来把我逮走,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啊!黑老妈子不就是村东头那个疯老婆子嘛?赶紧缩到被窝里。半夜,我又被吓醒了,梦见黑老妈子从窗户里爬过来……不要,不要!  用眼神、动作、手势威胁孩子也是家庭暴力:眼神能杀人
期刊
钢琴考级,家长很关心,甚至有些家长还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参加考级?我觉得这主要是家长对于考级有太多的不了解。好,这回我们来聊聊关于考级的事。  考级分专业和业余么?  目前所有的钢琴考级都称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我们从来不会听到,有哪个机构称自己为“钢琴专业考级”。  因为那种考级是对钢琴专业学生说的,他们是达到一定演奏水准,经过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最终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的学生。对他们来说,钢琴
期刊
过年期间有条新闻是假的,但引起了全国大讨论:上海女跟江西男回老家过年,因为一顿饭崩溃分手。事实是一个女人不愿意回农村婆家的情绪宣泄,但这个话题刷遍网络,相信击中了很多人的G点。  你从中看到的是城乡差异?还是门当户对的重要性?或是享受了一下用道德绑架爱情的嘴瘾呢?我们姑且把这个虚构的故事作为一个案子讨论一下:  支持女孩的人发出质问:如果是你的女儿,你愿意她嫁到这种人家吗?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然
期刊
“最家长”读者来电话问:儿子4岁了,最近说话结巴得厉害,时常在说第一个字时重复好几遍,有时憋得脸通红,他着急我更急。提醒他“别紧张,慢慢说”,可是不管用。  平时接诊的案例中,有很多2~5岁的孩子出现口吃。  孩子在这个阶段为什么会口吃呢?要说的话比更小的时候复杂;  立即选出最恰当的词难度增加;  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需要调整说话方式及内容;  孩子说话对象的语速快、语言难度大、给孩子回应的时间
期刊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且慢,且慢,先来几个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咱们去看几首孩子写的诗,怀念一下冬天,来自11岁女孩,烟水亭台。  下雪天的车站  ——观《忠犬八公》有感  下雪天,车站  嘈杂的人群流动  当我看不到你的身影  只有无奈的叹气  在那个地方  迷茫的我遇到了你  我将我的一生交给你  可惜我无法诉说  转眼间  数不清的春夏秋冬  我还在这里  等着你  那一天  还是一个下雪天 
期刊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①。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②,舞蝶对鸣蛩③。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④。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⑤。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⑥。  我是注释  ①古代寺庙傍晚击鼓、早晨敲钟以报时。  ②冯妇,晋国人,善搏虎,以此为业,后来不再杀虎,被称为善士。有一次在野外偶遇众人逐虎,不觉技痒,又卷起袖子下车打虎,遭到士人的取笑。后人便以“冯妇”
期刊
“回打”,会让孩子学到更具体的打人方法,所以,肯定不能打回去。  成长到一定阶段,小朋友可能会突然“爱”上打人,而且首打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亲妈。  女儿也曾在一岁八个月左右出现过频繁打人——打妈妈的现象。一开始我是反击的,试图告诉她被打的滋味,以期“说服”她不能这样对我,更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但她却以为我在跟她玩,“咯咯咯”笑着打得更欢了。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回打”,恰恰满足了她攻击的期待—
期刊
“老妈,来欣赏我的大作吧!”我凑过去一看,《狼母爱的延续》,23337个字。嚯,光字数就够感动我的了。  儿子心中的“狼王梦”  浩然特烦童话里把狼说得那么凶狠、狡诈,也烦人们平常说狼的那些用词,像狼心狗肺、白眼狼什么的,在他眼里,狼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智慧。  对狼的喜爱,始于10岁,收到我给他买的生日礼物——全套《动物小说》,60本呐!他花了一个多月,一口气读完。里面讲各种动物的智慧,浩然对那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