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的严谨、缜密、逻辑等特点与科学一脉相承,我们要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科学发现意识
作为科学素养很重要的内容之一的科学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敏感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才有可能进行更为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数学课堂是一个理性的课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堂,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前提。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科学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促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主动地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生这种心向的获得,便是一种无形意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呈现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有交通工具的轮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这个情境创设看似简单,但却于无形之中把学生对圆的兴趣徒然提升。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动力,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的刺激之下萌生对圆的知识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如果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多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那么学生便会在情境的触发下养成主动思维、主动获取的习惯。在这种长期训练的过程中,便积累起对问题的独特思维视角,科学意识的培养也得到了体现。
二、合理安排内容,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上,教师若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好教学内容,便能巧妙地渗透科学探究方法。小学生所学的内容当中有许多知识可加以整合形成可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学生在这种课题的引领下,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道路进行新知的研究。当他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一种提升、一种过程的享受、一些科学方法的积累。例如,在“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找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并对这些数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再对特征进行验证。这样设计教学,合理利用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引领下,通过观察、分析、总结、验证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而获取知识。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提升了科学素养。当学生再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便会顺理成章地运用迁移而探索出特征。但当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迁移和定势的影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茫然,此时又促使学生再一次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试验、摸索、总结。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试验最终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那种喜悦和顿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三、设置适当障碍,锻炼探究意志,获得科学执着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为学生设置适当的障碍,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学生在这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中,饱受障碍阻挡的煎熬,是放弃还是坚持?他必须做出选择。当学生跨越障碍后就会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舒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跨越障碍的过程中,学生便多了一份坚强,少了一份软弱,锻炼了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毫不退却,是空洞的说教无法达到的,且这种体验是深刻和持久的。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顺利而又成功地探索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05、129、993、342、36、226)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很自然会运用刚刚探索出来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除法进行验证。在验证之后学生便发现问题,此时学生必须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超越之前的发现。这就需要一种对科学审慎的态度,需要一种执着。
总之,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合理组织教材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这种灵动的数学课堂上得到培养。
(责编 蓝 天)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科学发现意识
作为科学素养很重要的内容之一的科学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敏感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才有可能进行更为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数学课堂是一个理性的课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堂,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前提。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科学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促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主动地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生这种心向的获得,便是一种无形意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呈现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有交通工具的轮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这个情境创设看似简单,但却于无形之中把学生对圆的兴趣徒然提升。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动力,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的刺激之下萌生对圆的知识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如果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多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那么学生便会在情境的触发下养成主动思维、主动获取的习惯。在这种长期训练的过程中,便积累起对问题的独特思维视角,科学意识的培养也得到了体现。
二、合理安排内容,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上,教师若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好教学内容,便能巧妙地渗透科学探究方法。小学生所学的内容当中有许多知识可加以整合形成可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学生在这种课题的引领下,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道路进行新知的研究。当他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一种提升、一种过程的享受、一些科学方法的积累。例如,在“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找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并对这些数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再对特征进行验证。这样设计教学,合理利用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引领下,通过观察、分析、总结、验证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而获取知识。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提升了科学素养。当学生再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便会顺理成章地运用迁移而探索出特征。但当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迁移和定势的影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茫然,此时又促使学生再一次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试验、摸索、总结。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试验最终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那种喜悦和顿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三、设置适当障碍,锻炼探究意志,获得科学执着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为学生设置适当的障碍,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学生在这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中,饱受障碍阻挡的煎熬,是放弃还是坚持?他必须做出选择。当学生跨越障碍后就会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舒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跨越障碍的过程中,学生便多了一份坚强,少了一份软弱,锻炼了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毫不退却,是空洞的说教无法达到的,且这种体验是深刻和持久的。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顺利而又成功地探索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05、129、993、342、36、226)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很自然会运用刚刚探索出来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除法进行验证。在验证之后学生便发现问题,此时学生必须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超越之前的发现。这就需要一种对科学审慎的态度,需要一种执着。
总之,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合理组织教材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这种灵动的数学课堂上得到培养。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