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别奥秘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在政权更迭大半个世纪后,还无人摘取诺贝尔科学奖之桂冠,其实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
  
  无论是国籍还是学术建树,不管是学校还是出生地,二战后至今。东欧诸国获取诺奖的资源都已衰竭。
  坊间盛传“只要立国三四十年,一般会出现诺贝尔科学奖”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
  1950年以来,似乎没有一宗诺贝尔科学奖成就是在发展中国家问世,诺奖得主的国籍与做出诺奖成果的国家成了两码事。
  
  东欧的尴尬
  
  二战前后的数十年间,世界科学中心完成了由德国向美国的转移。为此,人们常常用二战前后德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变迁来表述这一态势,但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战前的德国,包括并人德意志帝国、且产生过较多诺奖得主的东普鲁士,疆域远比今天大,也即此德国,不是彼德国。
  第二,在1945年前获奖的36个德籍科学家中,有23人出生于后归属西德的地区,有10人出生于后划给东德、波兰与苏联的地区(下文简称“东部地区”)。
  二战后至今,西德地区又陆续产生了30位获奖者,绝对人数超越了战前。若东部地区也保持战前的比例,应至少有10人获奖。但令人难堪的是,1946年至今,竟无一人问鼎。
  而东欧的情况也在二战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后至今,东欧诸国无人能做出诺贝尔科学奖之成果。所不同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和孕育过数十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二战结束前,东欧有一位德籍捷克人和两位匈牙利人获奖。由此地降生后移民他国荣膺的也有6人,即二战结束前,东欧地区共产生19位诺贝尔奖得主,占当时总数的13.5%。1946年后的得主中,仍有30人源自东欧。这意味着,即使按今天计,仍有近五分之一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来自德国和东欧地区;更说明,直至二战末,东欧地区的人口素质与成材环境仍大致保持着与西德相等的水准。
  但是之后发展的结局不堪回首,30个诺奖得主中有29人是在西方国家(有6人归属西德)获奖的。以东欧公民身份赢得最高荣誉的,仅为1959年的化学奖得主、捷克斯洛伐克的海洛夫斯基一人而已。遗憾的是,仅这一特例,其成就是在“解放”前取得的。也就是说,兑换诺奖的科研成果,二战后东欧各国颗粒无收。
  1946年后的得主中,曾在东欧读过本科的,1945年前达16人,此后仅两个人。令人尴尬的是,这二人之后是靠逃亡西方而成功的。在诺奖得主中,1946年后出生的已达37人,其中出生在西德的6人,而无一人来自东欧。
  概而言之,无论是国籍还是学术建树,不管是学校还是出生地,二战后至今,东欧诸国获取诺奖的资源都已衰竭。此外,域中的波兰、匈牙利作为战前的科学强国,也双双退出了历史舞台。
  
  背后的痛
  
  二战前后的瞬间,东欧的诺奖得主怎么会演绎出冰火“二重天”呢?
  人们会联想到体制,体制当然是重要的成因,但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否则就无法解释“十月革命”后,苏俄有11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如果撇开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仅从教育的视角,寻找这些国家是否发生过内部共有又独立于“外”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
  《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显示,各国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形成的规模、发展的速度,与诺奖得主的出现和数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
  通过1945-1993年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校大学生的增幅与二战后诺奖得主的关系便可见端倪。目前,获取诺奖3人以上的国家有16个,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只有荷兰在1946年出现过增幅超常现象,其余14个国家都没有发生过高校“大跃进”。
  有趣的是,在获奖人数最多的9个国家中,战后有7个国家的得主超过战前,1个国家的得主略少于战前,唯独荷兰大幅减少。
  二战后,东欧地区一片废墟,高校教师和优质生源大量流失,有产阶层的子女被剥夺或限制入学,故时维持现状已属不易。可出人意外的是,政权更迭后的东欧诸国,高等教育无不“跳跃式”发展。如匈牙利1950年在校大学生3.25万,是战前的2.8倍。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在校大学生5.49万,是战前的2.1倍;南斯拉夫1946年在校大学生3.92万,是战前的1.8倍。即使在国土、人口锐减的波兰,1946年的在校大学生比前年也增加54%,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同样高歌猛进。
  更有比较意义的是“两德”。1951年,东、西德在校大学生分别是3.15万与11.8万。可到了1954年,东德已发展到7.07万,猛增124%;而西德仅上升至12.3万,剔除其中的“不在校”因素,实际增加则不超过10%。
  由上不难推断,当初作为新制度优越性炫耀的、具有共性的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大跃进”,实则是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校“大跃进”与谱奖
  
  苏联著名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教授曾经提出“1922-1928年是苏联科学的黄金时代”的观点,《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的作者格雷厄姆也得出过“斯大林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是斯大林主义出现前培养的”之结论。让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高校“大跃进”的始作俑者苏联身上。
  苏联从1928/1929-1932/1933学年,在校大学生由17.7万猛增到50.4万,拉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
  “大跃进”的序幕。但是,苏联与二战后在千疮百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东欧列国不同。值得庆幸的是,在列宁的“新经济致策”终结前,在苏维尔政权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仅比沙俄时代增加了39%,十几年间的累计增长还不足后来一年的跃进。即苏联高校“大跃进”是在革命胜利十几年后搞的,此时国民经济早已全面恢复和发展,且已足足培养了一代人。但尽管如此,苏联30年代始发的高校“大跃进”,只能说,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就培养一流的人才而言,也算不上很成功。
  为此,若以1930年为界,对苏联诺奖得主接受大学教育的时段作一考察,权当论证。在18个诺奖得主(含经济学、文学)中,有12人在1930年前读完本科(含自学),此后由高校培养出来的仅6人。而在百年诺奖总数中,1931年后毕业的大学生已成主体。
  质而言之,迄今为止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揭示,高校“大跃进”的普遍回报是“苦果”,如东欧国家;较好的结局是不带来严重的后果,如苏联;产生质的飞跃的国家未曾出现。
  由此联想,中国50年代的高校“大跃进”,并非中国的原创,是走向“斯大林模式”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阵线统一行动中的“例行公事”,相对于朝鲜“一五”(1957-1961年)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增加5倍,此时,毛泽东似乎看上去还显得有些保守和“右倾”……
其他文献
作为当时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600万人,预计2020年超过900万人。近年来,社会上对于高校扩招有种种议论,指出了一些负面效果,如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导致就业难,进而造成起薪低;高校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教学质量降低,高校负债严重甚至出现债务风险等等。   然而,上述问
让纳税人额外付费为自己的子女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说,全世界没有这样的逻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今年11月1日零时进行,这对那些“超生”父母来说可不是什么福音。目前各地的政策表明,在人口普查中“超生”的孩子户口可以落,而社会抚养费却不能免。  早在今年6月份,有关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通知称,对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实申报
微软中国的业绩在过去的十年中并不出色,然而其Windows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之广是竞争者无法企及的。谷歌在中国始终无法占据主动,不仅业绩不佳,应用面同样表现不佳,明显有悖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而移动搜索势必成为其今后的冀望所在。  许多方面,谷歌与微软都有着相似的尴尬处境,这已成为国际公司试图打入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新兴市场的不利典型。Marbridge Consulting咨询公司分析认为
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会晤更具符号意义。  2010年10月5日晚,柏林,泰格尔军用机场。  我站在暮色笼罩下的贵宾候机室门前,静静望着前方几十米开外的停机坪。温家宝总理的专机安详地停在那里。停机坪的边上,中德两国国旗和欧盟的旗帜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在专机的右首约百米处,停着一架小巧的庞巴迪客机,那是前来出席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专机。  身后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转过身迎
五十多年的行医路,韦贵康始终以信念为支撑,悬壶济世,以独具特色、疗效明显的韦氏手法惠及民众。  “信念是我五十多年行医路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执着向前走的品格。”信念是韦贵康常提起的一个词,他用“心中的太阳”来形容自己追求医术的信念。  已近80岁的韦贵康教授现在仍然坚守在医教岗位上,他精神矍铄,手脚强健有力。每天起床后,韦老先做一套自编的“五步五分钟轻松养生功”。他每周都有六个半天坐堂看门诊,检查、
每年为澳大利亚创造180亿美元产值的教育产业正面临一场危机,问题来自最大的市场——中国。  2009年11月,在澳大利亚莫瑞迪安学院学习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小张突然接到通知,学校已经倒闭,自己不能去上课了。学校里有180多位中国小留学生,他们大多不到18岁,很多人来到澳大利亚只有几个月,还没有过“语言关”,得知这个消息,小张的几位女同学都哭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担心签证的问题。  好在不久以后,
空中掉下一朵云
期刊
2020年10月8日,美國防部发布《国防部数据战略》;同月29日,美国防部发布《国防部电磁频谱优势战略》;近日又有消息称,美空军计划组建频谱战联队。这些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其中透漏出美军抢占无形战场主动权的野心,值得我们警惕与研究。
有记载的第一批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1750年登陆的商人,实际上中国人可能很早就来到了澳大利亚,并熟知从南中国海航海到新加坡补给。再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线。1788年,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和殖民,中国人也开始在这里定居。当中国的港口向外国商船敞开之后,中国人也开始了海外移民的脚步,1850年左右,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潮。  当时,中国人来到矿山和牧场工作,还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市镇
你听说过“昆(kūn)曲”吗?昆曲被称为“百戲之祖”,早在2001年,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shù)和非物质遗(yí)产代表作”。别看它已经六百岁高龄(líng)了,但依然活力四射(shè),令人着迷。  江苏省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冯振轩同学在作文(节选)里这么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位昆曲演员,她每次化妆,我都觉得很有趣……只见妈妈先在脸上涂一层雪白雪白的油彩,从远处看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