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江碧水颂廉韵千年古城扬政声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shab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廉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令一切敌人胆寒的力量

  每到季春时节,在清澈的汉江和古老的城池之间,常常回荡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这是人们熟知的唐代襄阳籍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许多人知道襄阳这座城市,往往也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襄阳这座城市,不唯有诗歌的流光溢彩、战争的金戈铁马,还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其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文化精神就是古城一抹靓丽夺目的光彩。

淡泊守初心   勤政甘清贫


  在襄阳城西有一处名胜古隆中,相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躬耕成才之地。古隆中石牌坊横枋上镌刻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他对儿子诸葛瞻的告诫,更是他自己砥砺一生的信念。
  诸葛亮从一个17岁的翩翩少年到27岁出山,其间躬耕苦读、励志成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移步至隆中书院,展厅里复制的诸葛亮的信函和奏表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诸葛亮的另一扇门。一封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除了俸禄,他家里没有余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家境却如此清贫,不得不叫人赞叹。在《自表后主》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按照三国时期的官员俸禄制度,“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是比较低的;“随时衣食,悉仰于官”,自己的衣食也都是靠官俸维持;家里不做别的生计,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去世之后也要做到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读到此处,不能不感叹一代名相守身自律、廉洁奉公的高尚节操,令人顿生景仰之情。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襄阳城南有山名曰“岘山”,自西向东十里青山环抱古城,其东叫岘首。这岘首山风景秀美,引得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登临咏赞。究其缘由,是因为这座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就是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
  羊祜出镇襄阳之初,江汉间由于连年征战,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他率军开荒屯田800余顷,不但充实了军粮,而且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大力兴办学校,教化民众;他生活简朴,家无余财,常常把自己的俸禄赏给百姓和军士,深得军民之心。为了做好伐吴的准备,羊祜以德怀柔,使对峙的敌方也佩服其勤政爱民之德。最终,羊祜苦心制定的灭吴方略,在他举荐的继任者杜预任中得以实现,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咸宁四年(278年),由于积劳成疾,羊祜去世。消息传到襄阳,百姓罢市痛哭。为了纪念羊祜,百姓把岘山群峰中的一座山叫作“羊祜山”,并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首山建庙立碑。此后每逢时节,襄阳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因此称作“堕泪碑”。数百年之后,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也不禁长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范仲淹在《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中也写道:“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中国倚而安,治为天下最……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

谁知尚书弟   家贫无余财


  自古以来,汉江就以其“清”而赢得许多诗人的吟诵。李白赞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苏东坡在诗词《汉水》中叹道:“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过之不敢慢,伫立整冠缨。”他说襄阳的汉水和蜀地的江一样清澈,当我到了江边,不敢轻慢,而下意识地恭敬地站立在那里,整了整帽子以示尊敬。这不仅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他对政治清廉的期盼。
  历史上,襄阳还有一位清廉如水的官员方岳贡。明崇祯年间,张献忠占据襄阳汉江上游的谷城时,听说居民方岳宗是松江知府方岳贡的弟弟,以为他沾哥哥的光,家境肯定殷实,就借故把他拘禁起来,要他出钱助饷。方岳宗大呼“家贫无余财”,张献忠哪里肯信,派兵上门搜查,结果正如方岳宗所说,家里除了书籍、散碎银子之外,被方岳宗认为最值钱的,就是兄弟俩的一堆来往书信。见此情景张献忠顿生敬意,释放了方岳宗,并修书一封,让方岳宗的家人把信送到松江。张献忠在信里面坦率地说:“使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朘削之苦,献忠何能起事?”
  一个地方要员的弟弟家竟然清贫至此,以至于能够叫一个农民军领袖自愧自省,足见清廉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令一切敌人胆寒的力量。

郑公堤尤在   民不能忘之


  汉江穿襄陽市区而过,南边称襄阳,江北称樊城。樊城从古至今都是繁华的商贸之区。
  清道光八年(1828年),郑敦允任襄阳知府,了解到汉江水患让樊城“堤岸日圮,富庶渐减”,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商业发展受到巨大威胁。此前几任知府都未能成功建石堤,但郑敦允“持之以决,恪之以诚,赴之以勇”,力排众议,凝聚士民之心,才“议甃石堤四百余丈,二年而成”,“障狂澜而奠民居”。1831年,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水让所筑石堤塌陷过半。事实上,如果不是有郑敦允修的石堤捍卫,樊城受灾会更加严重。但已调任署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仍感到是自己失责,执意要求回襄阳修堤。襄阳人听说郑敦允要回来,“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郑敦允回到襄阳,立即投入到大堤的修复工程之中,牢固的大堤让樊城人永蒙恩泽。第二年正月,郑敦允因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襄阳百姓悲痛万分,“民哭公,如哭私亲”。在他离世三年后,各方人士自发捐资在汉江北岸修建了郑公祠,并留下“民不能忘”的石匾。后人把郑敦允修建的大堤命名为“郑公堤”。
  今天,郑公堤依然雄伟屹立在樊城江岸,“民不能忘”的石匾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为官心中有民,民便永不能忘。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
其他文献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之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遵义会议召开后,党开始独立思考国际问题和国际局势,并独立制定方针政策、自主谋求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期间,党一方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增进人民福祉而奋斗。如今,亿万百姓牢牢端稳就业“饭碗”,9.98亿人拥有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医疗保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完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今日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踏实。就业稳定,生活越来越甜美  福
期刊
1973年,前世界首富保罗·盖蒂的孙子约翰·盖蒂被绑架,在面对绑匪提出的1700万美元巨额赎金要求时,这个身价30亿美元的石油大亨居然毫不动情,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面无表情地在媒体面前宣布,自己一毛钱都不会给。绑匪割下约翰的一只耳朵寄给保罗,威胁他“如果10天内没有赎金,第二只也将送到”。保罗最终屈服了,但他还是讨价还价了一番,以320万美元换回孙子。更“抠门”的是,其中只有220万美元
期刊
今年初,河南省济源市委原书记张战伟因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而遭实名举报一事,虽以其被免职而尘埃落定,但却暴露了长期被“视而不见”的官场暴力问题。  近年来,被曝光的作风霸道、施暴下属的问题干部并不少见,而未被公之于众的基层官场语言暴力、软暴力更为多见。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干部官本位特权思想严重;一些地方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一把手”缺乏制约成为“一霸手”;一些地方干部管理缺位、监督乏力。可以说,官场暴
期刊
百年党史展览,用一个专门区域展示反腐败成果,意义非同凡响  2021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中,有一个专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的展区,展品中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等人的忏悔书。此外,还有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写给党组织的书信。这些“一手材料”不仅让人们看到这些贪官走向堕落的心路历程
期刊
《史记》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的兄嫂、弟妹、妻妾都认为他不务根本,到处耍嘴皮子,穷困潦倒,混成如此狼狈不堪的样子,是应该的。  受到伤害的苏秦“闭室而不出”,苦读钻研一番,悉求真谛。最后,他找到了与国君相合的门道,凭此游说六国国君,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这天,当上六国合纵联盟盟
期刊
尹全洲,1966年11月出生,曾任中国银行宁夏分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副处级),中国银行宁夏分行监察室正处级监察员,宁夏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治区金融办主任,自治区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国华星置地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尹全洲一路走来,有着光鲜亮丽的经历。然而,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他却在灯红酒绿、诱惑考验面前丧失理想信念,
期刊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进步。  当古老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从“嫦娥”探月到“长
期刊
王立新曾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司法生态。然而,讽刺的是,这位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被查出以权谋私、大量受贿,于202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一面反对腐败,一面大肆敛财。王立新是典型的“两面人”,看起来很老实、厚道,实际上很贪婪。他从1996年便开始受贿,一直持续到2019年被查。从书记员到法院院长  王立新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电厂工人,母亲在砖瓦厂
期刊
刘启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留守苏区打游击,演绎了一段“腰缠金条沿途乞讨寻找党组织”的感人故事。“十二分节俭主席”  1933年12月,刘启耀当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走马上任头一桩事,就是号召机关工作人员“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开源节流”。他发布文件,严格规定所属各级一切经费开支都要注意“十二分的节俭”,并要求大家:“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不进馆子、不吃零食,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