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看编说:“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作为NOC活动的拳头和热门项目,日益受到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追捧,学校把它当作展示本校学科教学综合实力的舞台,教师把它当作砥砺自己的“磨石”。三日奋战,三人一心,他们挥洒汗水,更满怀收获。之前,我们主要邀请获奖团队的一位教师代表书写他们的参赛过程和感受;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在第八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全体队员一起面向读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展现一个更全面、更丰富、更生动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
七月,我们顶着炎炎夏日,来到了美丽的太湖之畔——无锡,有幸参加了第八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从接到参赛通知那一刻起,我们三人便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组起了一支网络教研团队,“团结、协作、创新”成了我们团队工作的座右铭。我们深知“只有在赛前多一份准备,赛场上才能多一份从容”。因此,我们积极准备,从容应对,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最终,在美丽的无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这是一段充实的日子,一次唯美的旅程,一种难忘的经历。通过三天的比赛,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要提高、解放自己,必须突破“各自为政”的工作思路,应与其他教师多分享,多交流,多思辩,只有碰撞争鸣、深度互助,才能激发出教育的智慧,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教学片段对比展示
第一组:进行时态教学
原始设计:
PPT播放chant节奏,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T: Run,run,I can run.Swim,swim,I can swim.…
T: I can run.Like running.How about you?
S: I like…
T: Look,what am I doing? I am running.Can you do and say like me?
学生边做动作边操练:I am …ing.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和教师背对背边做动作边猜。
T: What are you doing?
S1: I am…
引出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同桌起立做背对背游戏。
PPT出示一系列人物,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引出句型He’s/she’s/ They are…
教师总结进行时态。
最终设计:
PPT播放chant节奏,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T: Running,running,I like running.Swimming, swimming, I like swimming.…
T: running,skating,jumping,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
PPT呈现一系列动词的ing形式,学生读一读。
T: I like dancing.Look,I’m dancing.(教师边做动作边说)Can you do and say like me?
学生边做动作边操练:I am …ing.
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表演,其余学生用英语表达其动作。
PPT呈现句型。
小组讨论:进行时态表示什么?(正在发生的事情)句中动词如何变化?(be动词加动词的ing形式)
● 思辨过程
【苏丽亚】进行时态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是个全新的语法点,需要学生掌握。我们可以从动词原形着手,过渡到动名词,最后再呈现分词,这样可以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语法教学中,遵行“先例后法,意义领先”的教学原则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实例,从意义出发,结合语言使用来解释,不离开意义讲结构。
【钱宇蓝】英语教学应多采用活动途径,因此,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在做动作、说句子中自然地理解进行时态的含义,感受其结构。
【李倩宇】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进行时,要让学生掌握分词,如果将动词原形也放在其中,容易造成学生混淆。不如直接从动名词着手来得简洁明了些。
【苏丽亚】首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正在干什么,重点是第一人称,其他人称不必一一理清,可以放到下节课重点讲解,在这节课中,只需点到为止。其次,分词的变化规则对本课教学完全没有影响,可忽略不教。最后,教师对进行时态的总结过于被动,不如给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来总结时态,让学生进行主动思维。
【06团队的建议】语法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而贵方团队的教学设计遵行了儿童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使之成为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素材。然而,这节课的重点是语篇教学,贵方在教学设计中过于侧重语法教学,费时过多,会影响接下来学生对语篇的学习。希望贵方能把握好这个度,既不淡化也不过于强调这个语法点。
第二组:短语教学
原始设计:
师生问答:
T: 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自由说, 充分练习 I am …ing句型)
Game:一生上讲台猜,其余学生看PPT图片提示,一起问。
Ss: 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Ss: Yes/No.
请2~3位学生上前猜,在猜的过程中导入短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
T: sweeping the floor and cleaning the windows, we call them doing housework.
导入doing housework,学生跟读。
T: I like helping Mum with her housework.How about you?
出示短语help…with…学生操练I like helping Mum with her housework.
最终设计:
a.PPT呈现电视剧《家有儿女》中一家人的图片。呈现文中新短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
T: You know this famous family.Now,the families are doing different things. Do you want to know? You can ask like this: Xiao Xue, 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通过“问一问”熟悉并操练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通过PPT中小雪和她妈妈的动作导入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
T: Liu Xing’s mother is cleaning the window.Xia Xue is sweeping the floor.They are doing housework.
出示do housework。读一读,并揭示课题。
头脑风暴:PPT呈现一系列动作,让学生说说哪些动作表示家务(如图1)。
b.理解文中新短语be free/help…with…。
T: So liu Xing’s mother and sister are very busy, They are doing housework.But is Liu Xing busy? Why?
S: No. He is watching TV.
T: Yes, he is free.
出示free,学生读一读。
T: Xia Xue is a good girl. She helps her mother with her housework.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Liu Xing?
出示短语:help…with…,根据短语说一说。
● 思辨过程
【苏丽亚】在语篇里出现了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be free/ help…with…等短语,对学生理解语篇有一定的障碍,这个部分放在进入语篇前处理比较恰当。可以为学生的理解扫清一部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
【李倩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而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喜爱和最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呈现短语、操练句型,可以利用PPT出示动作,让一名学生上前猜自己在干什么,全班一起问What are you doing? 通过猜来导入新短语。这样,可以为课堂创设一种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钱宇蓝】但是,这样处理显得有些零散,整体性不够强,而且让学生猜猜自己正在干什么,略显牵强。
【苏丽亚】我们可以创设整体情境,将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家有儿女》一家搬进课堂,将本课的重难点短语与句型囊括其中,让学生试着和剧中人物对话,问问剧中人物What are you doing?来引出短语,感觉更加亲切自然。这样,让他们在最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感受并运用本课新知识。
【李倩宇】将这些短语发在情境中集中处理,这个方法虽然很好,但是,在这几个短语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是重点,对他们的操练却不够到位,be free/help…with…只要学生理解意思就可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没有分清主次轻重。
【钱宇蓝】在导入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do housework后,可以设计一个头脑风暴,让学生说说除了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还有哪些动作也表示做家务,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学生真正理解doing housework的意义,还可以和文中出现的短语do one’s homework做一个很好的区分。
第三组:课文巩固与拓展教学
原始设计:
1.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It is ______ morning. Su Hai and Su Yang are doing______. They are_______. Su Hai is_________. Su Yang is______. Nancy is calling Su Hai. She needs help with her ________.They will meet in the ________.
2.Task:你在英语方面存在困难,准备向同学寻求帮助,请根据这样的情境和同桌完成一次通话。用到今天所学到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Can you help me with my…
最终设计:
1.根据思维图复述课文(如图2)。
2.Task:同桌两人合作,根据所提供两个人物打电话的图片,想象情境,编写对话,然后以同桌两人表演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 思辨过程
【钱宇蓝】语篇教学多采用“整—分—整”的教学方式,先整体呈现,再开展细节处理,到最后巩固运用,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巩固环节非常重要。
【李倩宇】对语篇的巩固最好的方式是复述本语篇梗概,复述是语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遗憾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很难能让学生复述课文,原因是教师认为难度太大,学生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事实,我们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适当降低复述的难度,让复述成为一项有益的教学活动。比如,我们可以根据重点句型和短语,将课文复述搞留空。
【苏丽亚】以将课文留空的形式来复述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复述出本课内容,但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而且,在前面处理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分段给学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每段内容在学完以后都做了类似这样的复述练习,这样做显得重复呆板,同样的方式使用几次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不如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思维导图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且激发了他们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记忆力,也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李倩宇】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假设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问题,寻求帮助,主题不够宽泛,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打电话,让他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灵活使用进行时态。
【苏丽亚】可以多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想象情境,自由地表达。
● 参赛感受
【苏丽亚】“团结、协作、创新”,我们07号网络教研团队满怀激情参加了这次NOC网络教研大赛,在短暂的三天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比以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合力就是制胜的法宝。分工、协商、取舍、构建,这使我们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团队经历了独立思考、团队设计、反思修改、重新构建等几个阶段,使得我们的设计终稿与初稿在教学思路、细节处理、课件制作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次设计,我们将思路定位为“以情境为线索,以任务为导向”,将亮点锁定在一个“巧”字上:巧用媒体,增趣添乐;巧创情境,化解难点;巧设任务,理解课文;巧用方法,培养能力。由于我们的合理分工、有效合作,使得我们团队脱颖而出。尤其在最后的陈述环节,我们将最后的课件终稿重新整理,为了让评委老师更清析地了解我们的设计意图,在课件中加上了“教学流程”这一环节。答辩前一晚,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三个人将所有涉及这次比赛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还预设问题,模拟答辩情境,最后使我们的竞赛过程得到了成功展示,答辩也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李倩宇】接到参赛的通知,就开始紧张而又忙碌地收集各种资料。三天的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让我们收获颇多。三天中我们与21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团队同组竞技;三天中我们共同研讨,团结合作,不断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最初拿到课题时,我们独立地进行了思考和设计,每一个人都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而我们比赛的宗旨是“团队合作”,那么将三人的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便成为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我们每一位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我们不断突破,最终整合成一篇我们都满意的教学设计。我们一次次地修改设计方案,这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巧妙,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策略越来越得当。三天的比赛紧张并快乐着,它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次历练,我将带着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
【钱宇蓝】赛前,从未有过任何参赛经验的我,心中有着许多的不安:对于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比赛,没有任何参赛经验的我能做好吗?我们能拿奖吗?我会不会拖我们团队的后腿呢?这些想法一直围绕着我,直至正式比赛的那一天。本次比赛,我主要负责课件的制作。考虑到我们的学科是英语,课件中使用课本电子书、课文录音或Flash动画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事前我尽可能收集这些,并集中压缩放进了电子邮箱中,另外,以防万一我还将一些声音转换、剪辑程序做了压缩处理。比赛中,最让我头疼和难忘的是图片的处理:小雪擦窗、妈妈扫地和刘星看电视。从一开始在网上兴致勃勃的搜索,到一个半小时候的一无所获,在我气馁和挫败的时候,Photoshop软件使我眼前一亮,意识到与其盲目地找图片,不如自己来拼凑所需要的图片。于是我立即着手找符合要求的图片,在Photoshop中经过图层复制、剪切、套索、反选清除、画布翻转、涂抹、克隆、图层选定移动与合并、图像羽化和调节亮度等一系列的处理后,第一张效果图“小雪擦窗”完成了,并得到了队友的一致认可。此次比赛,团队的信任让我克服狭隘的小我,将自己融入团队中去实现大我,将个人想象力化作集体的智慧。获奖的名次对我们来说,是份意外的收获。而对我来说更大的收获,在于业务上得到的一次学习与提升,同时在于自身得到了一次历练。
七月,我们顶着炎炎夏日,来到了美丽的太湖之畔——无锡,有幸参加了第八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从接到参赛通知那一刻起,我们三人便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组起了一支网络教研团队,“团结、协作、创新”成了我们团队工作的座右铭。我们深知“只有在赛前多一份准备,赛场上才能多一份从容”。因此,我们积极准备,从容应对,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最终,在美丽的无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这是一段充实的日子,一次唯美的旅程,一种难忘的经历。通过三天的比赛,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要提高、解放自己,必须突破“各自为政”的工作思路,应与其他教师多分享,多交流,多思辩,只有碰撞争鸣、深度互助,才能激发出教育的智慧,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教学片段对比展示
第一组:进行时态教学
原始设计:
PPT播放chant节奏,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T: Run,run,I can run.Swim,swim,I can swim.…
T: I can run.Like running.How about you?
S: I like…
T: Look,what am I doing? I am running.Can you do and say like me?
学生边做动作边操练:I am …ing.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和教师背对背边做动作边猜。
T: What are you doing?
S1: I am…
引出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同桌起立做背对背游戏。
PPT出示一系列人物,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引出句型He’s/she’s/ They are…
教师总结进行时态。
最终设计:
PPT播放chant节奏,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T: Running,running,I like running.Swimming, swimming, I like swimming.…
T: running,skating,jumping,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
PPT呈现一系列动词的ing形式,学生读一读。
T: I like dancing.Look,I’m dancing.(教师边做动作边说)Can you do and say like me?
学生边做动作边操练:I am …ing.
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表演,其余学生用英语表达其动作。
PPT呈现句型。
小组讨论:进行时态表示什么?(正在发生的事情)句中动词如何变化?(be动词加动词的ing形式)
● 思辨过程
【苏丽亚】进行时态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是个全新的语法点,需要学生掌握。我们可以从动词原形着手,过渡到动名词,最后再呈现分词,这样可以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语法教学中,遵行“先例后法,意义领先”的教学原则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实例,从意义出发,结合语言使用来解释,不离开意义讲结构。
【钱宇蓝】英语教学应多采用活动途径,因此,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在做动作、说句子中自然地理解进行时态的含义,感受其结构。
【李倩宇】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进行时,要让学生掌握分词,如果将动词原形也放在其中,容易造成学生混淆。不如直接从动名词着手来得简洁明了些。
【苏丽亚】首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正在干什么,重点是第一人称,其他人称不必一一理清,可以放到下节课重点讲解,在这节课中,只需点到为止。其次,分词的变化规则对本课教学完全没有影响,可忽略不教。最后,教师对进行时态的总结过于被动,不如给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来总结时态,让学生进行主动思维。
【06团队的建议】语法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而贵方团队的教学设计遵行了儿童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使之成为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素材。然而,这节课的重点是语篇教学,贵方在教学设计中过于侧重语法教学,费时过多,会影响接下来学生对语篇的学习。希望贵方能把握好这个度,既不淡化也不过于强调这个语法点。
第二组:短语教学
原始设计:
师生问答:
T: 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自由说, 充分练习 I am …ing句型)
Game:一生上讲台猜,其余学生看PPT图片提示,一起问。
Ss: 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Ss: Yes/No.
请2~3位学生上前猜,在猜的过程中导入短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
T: sweeping the floor and cleaning the windows, we call them doing housework.
导入doing housework,学生跟读。
T: I like helping Mum with her housework.How about you?
出示短语help…with…学生操练I like helping Mum with her housework.
最终设计:
a.PPT呈现电视剧《家有儿女》中一家人的图片。呈现文中新短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
T: You know this famous family.Now,the families are doing different things. Do you want to know? You can ask like this: Xiao Xue, 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通过“问一问”熟悉并操练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通过PPT中小雪和她妈妈的动作导入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
T: Liu Xing’s mother is cleaning the window.Xia Xue is sweeping the floor.They are doing housework.
出示do housework。读一读,并揭示课题。
头脑风暴:PPT呈现一系列动作,让学生说说哪些动作表示家务(如图1)。

b.理解文中新短语be free/help…with…。
T: So liu Xing’s mother and sister are very busy, They are doing housework.But is Liu Xing busy? Why?
S: No. He is watching TV.
T: Yes, he is free.
出示free,学生读一读。
T: Xia Xue is a good girl. She helps her mother with her housework.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Liu Xing?
出示短语:help…with…,根据短语说一说。
● 思辨过程
【苏丽亚】在语篇里出现了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be free/ help…with…等短语,对学生理解语篇有一定的障碍,这个部分放在进入语篇前处理比较恰当。可以为学生的理解扫清一部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
【李倩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而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喜爱和最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呈现短语、操练句型,可以利用PPT出示动作,让一名学生上前猜自己在干什么,全班一起问What are you doing? 通过猜来导入新短语。这样,可以为课堂创设一种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钱宇蓝】但是,这样处理显得有些零散,整体性不够强,而且让学生猜猜自己正在干什么,略显牵强。
【苏丽亚】我们可以创设整体情境,将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家有儿女》一家搬进课堂,将本课的重难点短语与句型囊括其中,让学生试着和剧中人物对话,问问剧中人物What are you doing?来引出短语,感觉更加亲切自然。这样,让他们在最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感受并运用本课新知识。
【李倩宇】将这些短语发在情境中集中处理,这个方法虽然很好,但是,在这几个短语中,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do housework是重点,对他们的操练却不够到位,be free/help…with…只要学生理解意思就可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没有分清主次轻重。
【钱宇蓝】在导入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do housework后,可以设计一个头脑风暴,让学生说说除了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还有哪些动作也表示做家务,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学生真正理解doing housework的意义,还可以和文中出现的短语do one’s homework做一个很好的区分。
第三组:课文巩固与拓展教学
原始设计:
1.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It is ______ morning. Su Hai and Su Yang are doing______. They are_______. Su Hai is_________. Su Yang is______. Nancy is calling Su Hai. She needs help with her ________.They will meet in the ________.
2.Task:你在英语方面存在困难,准备向同学寻求帮助,请根据这样的情境和同桌完成一次通话。用到今天所学到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Can you help me with my…
最终设计:
1.根据思维图复述课文(如图2)。

2.Task:同桌两人合作,根据所提供两个人物打电话的图片,想象情境,编写对话,然后以同桌两人表演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 思辨过程
【钱宇蓝】语篇教学多采用“整—分—整”的教学方式,先整体呈现,再开展细节处理,到最后巩固运用,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巩固环节非常重要。
【李倩宇】对语篇的巩固最好的方式是复述本语篇梗概,复述是语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遗憾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很难能让学生复述课文,原因是教师认为难度太大,学生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事实,我们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适当降低复述的难度,让复述成为一项有益的教学活动。比如,我们可以根据重点句型和短语,将课文复述搞留空。
【苏丽亚】以将课文留空的形式来复述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复述出本课内容,但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而且,在前面处理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分段给学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每段内容在学完以后都做了类似这样的复述练习,这样做显得重复呆板,同样的方式使用几次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不如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思维导图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且激发了他们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记忆力,也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李倩宇】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假设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问题,寻求帮助,主题不够宽泛,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打电话,让他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灵活使用进行时态。
【苏丽亚】可以多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想象情境,自由地表达。
● 参赛感受
【苏丽亚】“团结、协作、创新”,我们07号网络教研团队满怀激情参加了这次NOC网络教研大赛,在短暂的三天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比以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合力就是制胜的法宝。分工、协商、取舍、构建,这使我们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团队经历了独立思考、团队设计、反思修改、重新构建等几个阶段,使得我们的设计终稿与初稿在教学思路、细节处理、课件制作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次设计,我们将思路定位为“以情境为线索,以任务为导向”,将亮点锁定在一个“巧”字上:巧用媒体,增趣添乐;巧创情境,化解难点;巧设任务,理解课文;巧用方法,培养能力。由于我们的合理分工、有效合作,使得我们团队脱颖而出。尤其在最后的陈述环节,我们将最后的课件终稿重新整理,为了让评委老师更清析地了解我们的设计意图,在课件中加上了“教学流程”这一环节。答辩前一晚,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三个人将所有涉及这次比赛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还预设问题,模拟答辩情境,最后使我们的竞赛过程得到了成功展示,答辩也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李倩宇】接到参赛的通知,就开始紧张而又忙碌地收集各种资料。三天的网络教研团队比赛,让我们收获颇多。三天中我们与21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团队同组竞技;三天中我们共同研讨,团结合作,不断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最初拿到课题时,我们独立地进行了思考和设计,每一个人都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而我们比赛的宗旨是“团队合作”,那么将三人的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便成为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我们每一位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我们不断突破,最终整合成一篇我们都满意的教学设计。我们一次次地修改设计方案,这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巧妙,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策略越来越得当。三天的比赛紧张并快乐着,它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次历练,我将带着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
【钱宇蓝】赛前,从未有过任何参赛经验的我,心中有着许多的不安:对于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比赛,没有任何参赛经验的我能做好吗?我们能拿奖吗?我会不会拖我们团队的后腿呢?这些想法一直围绕着我,直至正式比赛的那一天。本次比赛,我主要负责课件的制作。考虑到我们的学科是英语,课件中使用课本电子书、课文录音或Flash动画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事前我尽可能收集这些,并集中压缩放进了电子邮箱中,另外,以防万一我还将一些声音转换、剪辑程序做了压缩处理。比赛中,最让我头疼和难忘的是图片的处理:小雪擦窗、妈妈扫地和刘星看电视。从一开始在网上兴致勃勃的搜索,到一个半小时候的一无所获,在我气馁和挫败的时候,Photoshop软件使我眼前一亮,意识到与其盲目地找图片,不如自己来拼凑所需要的图片。于是我立即着手找符合要求的图片,在Photoshop中经过图层复制、剪切、套索、反选清除、画布翻转、涂抹、克隆、图层选定移动与合并、图像羽化和调节亮度等一系列的处理后,第一张效果图“小雪擦窗”完成了,并得到了队友的一致认可。此次比赛,团队的信任让我克服狭隘的小我,将自己融入团队中去实现大我,将个人想象力化作集体的智慧。获奖的名次对我们来说,是份意外的收获。而对我来说更大的收获,在于业务上得到的一次学习与提升,同时在于自身得到了一次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