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肢体语言的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10岁以下儿童118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的方法,对照组为基本方法护理的小组,而实验组为肢体语言沟通组。观察治疗效果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患儿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能有效的执行,患儿家长对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程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的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患儿对医务人员要求的依从性,于此同时患病儿童的家长对于医务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升高。
关键词:分解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工作;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文章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岁以下患儿11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18例患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15±2.44)岁,男性26例,女性患者33例,消化系统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系统疾病15例;实验组患儿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19±2.07)岁,男性25例,女性患者34例,消化系统疾病25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其他系统疾病19例。对比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的内容有健康教育、病情不间断检测、药物使用指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通过使用眼神和手势,并以温柔的言语与患儿沟通,让其能准确的说明自己的不适感觉。同时医务人员要面带微笑表达出自己的善意,消除患儿的不安,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仔细认真的倾听患儿的言语,配合微笑,将视线与患儿平齐,精准的分析出患病儿童心理的变化,防止患儿隐瞒病情。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仪表庄重和衣物干净整洁,主动的和患儿接触,拉近医务人员与患儿的距离,使患儿充分信任护理人员。若在治疗过程中有打针等使患儿感到疼痛与恐惧的操作,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鼓励患儿,增加患儿面对疼痛的勇气,或者护理人员要与患儿交流其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使得必要的操作能够顺利进行。1~2岁的患儿可以采取轻轻拍打的方式,使其平静;2~3岁的患儿按照他(她)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消除恐惧。
1.3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治疗过程中患儿依从性的评价标准。完全依从的标准为经干预后能积极配合治疗,整个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哭不闹,不乱动;部分依从的标准为干预后治疗过程中略有抵触行为,但是大部分的治疗时间都能乖乖的配合;部分抵触的标准为干预后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伴有哭闹等抵触情绪,但不影响治疗;完全抵触的标准为在干预后仍然哭闹,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干预有效率比较。治疗后疾病痊愈无并发症为治愈;治疗后疾病症状减轻为好转;治疗后基本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3满意度的调查。通过自制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满分总共100分,问卷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后,实验组有42例的治愈患儿、有15例患儿的基本情况好转、有2例患儿的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96.61%。对照组有30例患儿被完全治愈、有19例患儿好转、有10例患儿的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83.05%。实验组经过肢体沟通后治疗的效果较好,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家长满意度比较
经过两种护理方法护理后,实验组家长43例非常满意,16例家长满意,0例家长不满意,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30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9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4.74%。实验组经肢体沟通后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儿完全依从26例,部分依从22例,部分抵触11例,完全抵触0例,依从性为81.36%;对照组患儿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15例,部分抵触13例,完全抵触12例,依从性为57.63%。实验组经肢体沟通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诊属于护理风险高发地,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患儿处于成长阶段,自我约束方面还相对比较缺乏,且表达能力存在着不足,而这样会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患儿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很难将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及时的了解患儿的具体病情,从而耽误患儿病情。对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护理干预能力,充分的配合医生的护理,与家属共同积极的进行护理。肢体语言是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通过肢体方面的信息向患儿传递语言和信息,可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患儿及时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儿科的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护理能顺利的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减少其紧张不安、恐懼等负面情绪,积极地配合治疗。提升家长对于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矛盾的发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肢体语言的沟通交流在儿科的患儿治疗时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奕婷.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18,30(04):3259+3197.
[2]李芳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5(12):67-68.
[3]李娟,李爱徽.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4(33):92-93.
[4]张华楠,王灵香.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7(18):256-257.
关键词:分解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工作;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文章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岁以下患儿11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18例患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15±2.44)岁,男性26例,女性患者33例,消化系统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系统疾病15例;实验组患儿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19±2.07)岁,男性25例,女性患者34例,消化系统疾病25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其他系统疾病19例。对比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的内容有健康教育、病情不间断检测、药物使用指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通过使用眼神和手势,并以温柔的言语与患儿沟通,让其能准确的说明自己的不适感觉。同时医务人员要面带微笑表达出自己的善意,消除患儿的不安,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仔细认真的倾听患儿的言语,配合微笑,将视线与患儿平齐,精准的分析出患病儿童心理的变化,防止患儿隐瞒病情。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仪表庄重和衣物干净整洁,主动的和患儿接触,拉近医务人员与患儿的距离,使患儿充分信任护理人员。若在治疗过程中有打针等使患儿感到疼痛与恐惧的操作,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鼓励患儿,增加患儿面对疼痛的勇气,或者护理人员要与患儿交流其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使得必要的操作能够顺利进行。1~2岁的患儿可以采取轻轻拍打的方式,使其平静;2~3岁的患儿按照他(她)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消除恐惧。
1.3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治疗过程中患儿依从性的评价标准。完全依从的标准为经干预后能积极配合治疗,整个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哭不闹,不乱动;部分依从的标准为干预后治疗过程中略有抵触行为,但是大部分的治疗时间都能乖乖的配合;部分抵触的标准为干预后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伴有哭闹等抵触情绪,但不影响治疗;完全抵触的标准为在干预后仍然哭闹,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干预有效率比较。治疗后疾病痊愈无并发症为治愈;治疗后疾病症状减轻为好转;治疗后基本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3满意度的调查。通过自制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满分总共100分,问卷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后,实验组有42例的治愈患儿、有15例患儿的基本情况好转、有2例患儿的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96.61%。对照组有30例患儿被完全治愈、有19例患儿好转、有10例患儿的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83.05%。实验组经过肢体沟通后治疗的效果较好,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家长满意度比较
经过两种护理方法护理后,实验组家长43例非常满意,16例家长满意,0例家长不满意,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30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9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4.74%。实验组经肢体沟通后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儿完全依从26例,部分依从22例,部分抵触11例,完全抵触0例,依从性为81.36%;对照组患儿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15例,部分抵触13例,完全抵触12例,依从性为57.63%。实验组经肢体沟通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诊属于护理风险高发地,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患儿处于成长阶段,自我约束方面还相对比较缺乏,且表达能力存在着不足,而这样会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患儿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很难将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及时的了解患儿的具体病情,从而耽误患儿病情。对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护理干预能力,充分的配合医生的护理,与家属共同积极的进行护理。肢体语言是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通过肢体方面的信息向患儿传递语言和信息,可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患儿及时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儿科的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护理能顺利的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减少其紧张不安、恐懼等负面情绪,积极地配合治疗。提升家长对于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矛盾的发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肢体语言的沟通交流在儿科的患儿治疗时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奕婷.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18,30(04):3259+3197.
[2]李芳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5(12):67-68.
[3]李娟,李爱徽.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4(33):92-93.
[4]张华楠,王灵香.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7(18):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