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陪养,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
一、有目的地读
每次朗读前,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读:反复诵读,积累词、句、段;精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视野下,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且我们的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不仅要备教案、备学生、备情景、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推敲中演绎个性,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让个性的预设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②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③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其中的第三条就是难点,因为写景作文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學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二)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三)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四)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
一、有目的地读
每次朗读前,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读:反复诵读,积累词、句、段;精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视野下,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且我们的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不仅要备教案、备学生、备情景、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推敲中演绎个性,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让个性的预设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②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③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其中的第三条就是难点,因为写景作文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學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二)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三)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四)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