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创新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滞后的教学方法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协商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过程,克服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协商课程思想,体现在课程内容安排、小组讨论学习、课程考核,探索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协商课程;创新型人才;《市场营销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70-03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近现代历史表明,大学实力、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国家竞争力高度相关。大学实力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强国。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将会成为中国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质疑:“近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大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
近年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次中美两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性指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中国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塑造。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高校教师也很难有动力热情进行教学的革新。正如德里克·博克所言:“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
对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进行反思:如何培养真正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们需要在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社会人文环境上共同推进。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索。
二、教学方法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意味着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修正、超越和发展,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存在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较差。新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对自己创造性能力持不能确定的评价,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眼下的任务就是学习,创造只是遥远的事情,把学习与创造对立起来,从而贻误了自我创造的最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的滞后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沿用“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令我们惊异的是,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某所知名的公办小学里,小学生要求上课必须手臂端放在桌子上,不能有小动作,不能说话,有纪律委员纪录学生的言行。这种要求与三十年前如出一辙,行为已经被禁锢,还能奢谈思想的自由?目前教学方法不断谈创新,但总的来看,依然采取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成绩考核学生和教师。刚才所提及的小学,几乎每两周一次单元考,每次进行排名,学生“唯分数至上”。即使在高等院校,大部分文科老师期末考核试卷中依然有填空题这样的题型,不死记硬背难拿高分。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消极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独特见解。
二是个性、天赋和文化环境的关系。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赋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其创造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有差异。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长辈,不得反对领导、老师或前辈的观点,同时儒家文化并不提倡突出个性,反而强化集体意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禁锢了创造思维的培养。
“大学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改变和调整的机构”。随着全球化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社会追求公平的力量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正如密歇根大学第11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言:“大学教育正从一种建立在一个人早期的学位课程基础上的‘以防万一’式(just-in-case)的教育,向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随时随地’(just-in-time)的学习方式转变,再向一种按照学生的需要定制的‘正适合你’(just-for-you)式的教育服务转变”。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大学的教学新的内涵。在新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应被视为是积极的“学习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确认和描述书本内容,而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互动和合作学习将逐渐取代被动、消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大学在变,学生在变,“每一代大学生都是对教授才智的一个新挑战”。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中,大学教师要以全新的方式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协商课程模式——一种可探索的创新教育方法 (一)协商课程的主要思想
协商课程(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由美国和澳大利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得到积极而广泛的实践。协商课程主要是为确保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促进高效学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或反省具有很大价值。
协商课程的代表人物布莫认为,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而着手教学,学习质量就会受影响。协商课程意味着让学生参与、修改教育课程的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单元、活动、目标、作业等;同时,还要考虑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未预见到的知识以及伴随性学习,以便在广泛的领域中进行大胆探索。在协商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仅仅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必要的信息,这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使其由指挥者变为协商者。学习结果的评估也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通过共同探讨,总结收获以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在下次协商课程的研制中得以改进。这样,协商后的课程不再是经过预先设计的,而是师生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发展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一种启发性、富有想象力的、影响深远的教学更能恢复公众的信心”。
(二)协商课程有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打破了传统课堂规定性观念与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向权威质疑。协商课程是学生能在课堂上分享权威的一种课程方式。传统课堂活动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谈话与活动。而协商课程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呈现方式。学生与教师一起分享决策权和知识的建构。协商课堂上的教师成为一名合作学习者、促进者以及知识的来源。这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不得超越、反对老师或前辈的意见的束缚,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解放。
2.积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事实上,当学生意愿在课程中没有被代表出来或其价值在课程中被贬低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可能会保持沉默。相反,一种以积极姿态代表学生文化与意愿的课程会引起学生积极而热情的参与。协商课程就贯彻了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与精神,通过对学生个体或团体意愿的尊重,激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并积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协商课程并不是完全规定性的,而是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反思、自己决策的结果,因而学生在享有一定自由的同时,也享有了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权利。正像奥诺(Onore,1992)所指出:协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交锋、探究和反省,而所有这些对于最大程度意义上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协商课程模式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按照学生意愿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安排学习内容,有可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认为重要的也许学生早已领会,教师认为无足轻重的而学生可能最感兴趣,这样教师教的意图与学生学的意图往往相互矛盾,教师不得不通过一些强制手段迫使学生学习。如今高校课堂到课率低,教师采取种种手段加强出勤率,但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各行其是。笔者曾任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的班主任,有老师反映有位学生课堂出勤率很低。找这位同学谈话得知,该生致力于创业,已经在外面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感觉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相对陈旧,而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则尽量去听。尽管该生经历是个案,但足以说明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盲目授课,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吉姆·范德哥瑞夫曾举过一个例子:在他们实施协商课程的第一学期中,有一个西班牙学生小组明确表达了对多元文化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不满。这在教学大纲上是没有预料到的,也没有任何准备。但作为回应,吉姆·范德格瑞夫选派了一组他们认为能够代表班上少数民族和性别背景的学生。每一名学生都给予充分机会来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然后他们再对整个班级中的问题进行答复。通过这样的及时改动和组织,学生们对他们想了解和想学习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这次学习效果很显著,吉姆·范德格瑞夫在第二学期也组织了其他小组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效果不是很好。这给了吉姆·范德格瑞夫一个教训。他深刻认识到,第一次成功的原因在于那个问题是当时学生主动发起的,是当时那些学生的学习意愿的体现。学生个性、天赋、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相差甚远,在教学中针对每一班级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正教学内容。
华南农业大学每学期安排学生对课程进行期中回馈,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需求重新调整上课内容、方式。教师在上课中也可听取学生建议,按照他们未来的专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经济管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活动月”活动,举办一系列讲座、比赛。学生对参赛积极性很高,但缺乏专业指导。由于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学生众多,专门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留出4个学时,邀请参赛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进行经验传授,组织本班参赛同学讨论他们的参赛项目方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讲解。学生反响特别好,在期中反馈意见中,96%以上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学到东西。师生对学习内容就能产生共识,教与学的意图就能很好地一致起来,学生就能进入“我要学”的主动积极状态。
(二)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参与实践活动
小型讨论会(small group discussion sections)是协商课程的基本实践模式。采用小型讨论会的形式可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课程。耶鲁大学长期坚持这一教育理念,它认为小型研讨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广州千年商埠所形成的浓厚商业氛围使学生对市场营销系列课程颇感兴趣。《市场营销学》理论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营销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系统讲授理论课程,营销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期间。为了便于组织,首先安排学生自由分组,无论在课堂讨论还是在营销策划中,按照固定分组进行,目的是激发学生团结成一个真正的小组,以顺利进入讨论。然后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某一实践主题,展开研究,建构小组学习契约。小组学习契约是就某一研究的主题形成的小组未来学习框架。接下来,各小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问卷、实施调研、细分市场与定位、制定营销方案。 (三)多种考核方式
营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一般设置了多种考核方式,供学生选择:(1)选择传统的考核方式:包括撰写研究论文、接受测验等。市场营销学考卷设计比较有特色,传统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基本不出现,更侧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多试卷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能力。(2)非传统性选择:主要以营销实践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不具备知识迁移能力,不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他就无法胜任这一考核方式。
这些指定性选择项目允许学生以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框架来理解并展现课程内容。通常这些所选择的方式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工作需要等有着密切关系。
五、小结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基层教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协商课程作为一种承载着沟通、理解、交流、参与、自主与开放等诸多教育精神的理念,可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但协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难度,特别是学生自主权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责任的自我承担既向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了挑战。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有限知识的限制,不可能通过彼此的协商而自主超越自身的最初状态。对实施协商课程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成为学生或学生小组中的一员,在相互影响或互动中创造一种安全与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还要真正尊重并接纳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多样性需求。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中试图贯彻协商课程的精神,倾听学生心声,按学生需求调整课程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当然,也因为课程性质,使之在教学中可实施小组讨论方式,体现协商课程的精髓。
美国学者彼得·麦克莱恩(Peter Mclaren,1994)曾说:“我认为教育学应当把学生自身的问题和需要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协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不过总的来说,但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责任性与高效性的理念,它所具有的深刻实践意义对我们极具启发性。通过协商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高校应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协商课程—— 一种新的课程范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44.
[2] 眭依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唤,重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14-15.
[3] [美]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87.
[4] 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79.
[5] Jim Vandergriff.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Empow-ering Students to Direct Their Own Learning [EB/OL].http://faculty.knox.edu/jvanderg/
Negotiating%20Curriculum.html,2004-02-08.[责任编辑 陈 鹤]
关键词:协商课程;创新型人才;《市场营销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70-03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近现代历史表明,大学实力、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国家竞争力高度相关。大学实力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强国。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将会成为中国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质疑:“近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大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
近年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次中美两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性指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中国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塑造。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高校教师也很难有动力热情进行教学的革新。正如德里克·博克所言:“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
对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进行反思:如何培养真正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们需要在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社会人文环境上共同推进。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索。
二、教学方法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意味着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修正、超越和发展,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存在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较差。新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对自己创造性能力持不能确定的评价,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眼下的任务就是学习,创造只是遥远的事情,把学习与创造对立起来,从而贻误了自我创造的最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的滞后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沿用“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令我们惊异的是,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某所知名的公办小学里,小学生要求上课必须手臂端放在桌子上,不能有小动作,不能说话,有纪律委员纪录学生的言行。这种要求与三十年前如出一辙,行为已经被禁锢,还能奢谈思想的自由?目前教学方法不断谈创新,但总的来看,依然采取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成绩考核学生和教师。刚才所提及的小学,几乎每两周一次单元考,每次进行排名,学生“唯分数至上”。即使在高等院校,大部分文科老师期末考核试卷中依然有填空题这样的题型,不死记硬背难拿高分。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消极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独特见解。
二是个性、天赋和文化环境的关系。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赋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其创造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有差异。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长辈,不得反对领导、老师或前辈的观点,同时儒家文化并不提倡突出个性,反而强化集体意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禁锢了创造思维的培养。
“大学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改变和调整的机构”。随着全球化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社会追求公平的力量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正如密歇根大学第11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言:“大学教育正从一种建立在一个人早期的学位课程基础上的‘以防万一’式(just-in-case)的教育,向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随时随地’(just-in-time)的学习方式转变,再向一种按照学生的需要定制的‘正适合你’(just-for-you)式的教育服务转变”。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大学的教学新的内涵。在新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应被视为是积极的“学习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确认和描述书本内容,而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互动和合作学习将逐渐取代被动、消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大学在变,学生在变,“每一代大学生都是对教授才智的一个新挑战”。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中,大学教师要以全新的方式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协商课程模式——一种可探索的创新教育方法 (一)协商课程的主要思想
协商课程(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由美国和澳大利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得到积极而广泛的实践。协商课程主要是为确保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促进高效学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或反省具有很大价值。
协商课程的代表人物布莫认为,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而着手教学,学习质量就会受影响。协商课程意味着让学生参与、修改教育课程的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单元、活动、目标、作业等;同时,还要考虑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未预见到的知识以及伴随性学习,以便在广泛的领域中进行大胆探索。在协商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仅仅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必要的信息,这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使其由指挥者变为协商者。学习结果的评估也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通过共同探讨,总结收获以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在下次协商课程的研制中得以改进。这样,协商后的课程不再是经过预先设计的,而是师生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发展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一种启发性、富有想象力的、影响深远的教学更能恢复公众的信心”。
(二)协商课程有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打破了传统课堂规定性观念与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向权威质疑。协商课程是学生能在课堂上分享权威的一种课程方式。传统课堂活动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谈话与活动。而协商课程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呈现方式。学生与教师一起分享决策权和知识的建构。协商课堂上的教师成为一名合作学习者、促进者以及知识的来源。这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不得超越、反对老师或前辈的意见的束缚,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解放。
2.积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事实上,当学生意愿在课程中没有被代表出来或其价值在课程中被贬低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可能会保持沉默。相反,一种以积极姿态代表学生文化与意愿的课程会引起学生积极而热情的参与。协商课程就贯彻了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与精神,通过对学生个体或团体意愿的尊重,激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并积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协商课程并不是完全规定性的,而是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反思、自己决策的结果,因而学生在享有一定自由的同时,也享有了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权利。正像奥诺(Onore,1992)所指出:协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交锋、探究和反省,而所有这些对于最大程度意义上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协商课程模式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按照学生意愿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安排学习内容,有可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认为重要的也许学生早已领会,教师认为无足轻重的而学生可能最感兴趣,这样教师教的意图与学生学的意图往往相互矛盾,教师不得不通过一些强制手段迫使学生学习。如今高校课堂到课率低,教师采取种种手段加强出勤率,但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各行其是。笔者曾任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的班主任,有老师反映有位学生课堂出勤率很低。找这位同学谈话得知,该生致力于创业,已经在外面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感觉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相对陈旧,而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则尽量去听。尽管该生经历是个案,但足以说明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盲目授课,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吉姆·范德哥瑞夫曾举过一个例子:在他们实施协商课程的第一学期中,有一个西班牙学生小组明确表达了对多元文化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不满。这在教学大纲上是没有预料到的,也没有任何准备。但作为回应,吉姆·范德格瑞夫选派了一组他们认为能够代表班上少数民族和性别背景的学生。每一名学生都给予充分机会来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然后他们再对整个班级中的问题进行答复。通过这样的及时改动和组织,学生们对他们想了解和想学习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这次学习效果很显著,吉姆·范德格瑞夫在第二学期也组织了其他小组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效果不是很好。这给了吉姆·范德格瑞夫一个教训。他深刻认识到,第一次成功的原因在于那个问题是当时学生主动发起的,是当时那些学生的学习意愿的体现。学生个性、天赋、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相差甚远,在教学中针对每一班级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正教学内容。
华南农业大学每学期安排学生对课程进行期中回馈,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需求重新调整上课内容、方式。教师在上课中也可听取学生建议,按照他们未来的专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经济管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活动月”活动,举办一系列讲座、比赛。学生对参赛积极性很高,但缺乏专业指导。由于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学生众多,专门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留出4个学时,邀请参赛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进行经验传授,组织本班参赛同学讨论他们的参赛项目方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讲解。学生反响特别好,在期中反馈意见中,96%以上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学到东西。师生对学习内容就能产生共识,教与学的意图就能很好地一致起来,学生就能进入“我要学”的主动积极状态。
(二)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参与实践活动
小型讨论会(small group discussion sections)是协商课程的基本实践模式。采用小型讨论会的形式可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课程。耶鲁大学长期坚持这一教育理念,它认为小型研讨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广州千年商埠所形成的浓厚商业氛围使学生对市场营销系列课程颇感兴趣。《市场营销学》理论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营销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系统讲授理论课程,营销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期间。为了便于组织,首先安排学生自由分组,无论在课堂讨论还是在营销策划中,按照固定分组进行,目的是激发学生团结成一个真正的小组,以顺利进入讨论。然后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某一实践主题,展开研究,建构小组学习契约。小组学习契约是就某一研究的主题形成的小组未来学习框架。接下来,各小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问卷、实施调研、细分市场与定位、制定营销方案。 (三)多种考核方式
营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一般设置了多种考核方式,供学生选择:(1)选择传统的考核方式:包括撰写研究论文、接受测验等。市场营销学考卷设计比较有特色,传统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基本不出现,更侧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多试卷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能力。(2)非传统性选择:主要以营销实践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不具备知识迁移能力,不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他就无法胜任这一考核方式。
这些指定性选择项目允许学生以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框架来理解并展现课程内容。通常这些所选择的方式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工作需要等有着密切关系。
五、小结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基层教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协商课程作为一种承载着沟通、理解、交流、参与、自主与开放等诸多教育精神的理念,可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但协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难度,特别是学生自主权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责任的自我承担既向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了挑战。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有限知识的限制,不可能通过彼此的协商而自主超越自身的最初状态。对实施协商课程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成为学生或学生小组中的一员,在相互影响或互动中创造一种安全与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还要真正尊重并接纳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多样性需求。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中试图贯彻协商课程的精神,倾听学生心声,按学生需求调整课程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当然,也因为课程性质,使之在教学中可实施小组讨论方式,体现协商课程的精髓。
美国学者彼得·麦克莱恩(Peter Mclaren,1994)曾说:“我认为教育学应当把学生自身的问题和需要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协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不过总的来说,但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责任性与高效性的理念,它所具有的深刻实践意义对我们极具启发性。通过协商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高校应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协商课程—— 一种新的课程范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44.
[2] 眭依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唤,重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14-15.
[3] [美]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87.
[4] 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79.
[5] Jim Vandergriff.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Empow-ering Students to Direct Their Own Learning [EB/OL].http://faculty.knox.edu/jvanderg/
Negotiating%20Curriculum.html,2004-02-08.[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