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兽研与德企成立动保“产学研”交流平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与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勃林格”)揭牌成立了国内首个动保“产学研”交流平台。哈兽研所长步志高、勃林格大中华区动物保健业务负责人郎世峰(Stephan Lauge)博士签署了产学研交流平台协议。作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产学研”交流平台将依托勃林格与哈兽研在动保领域的行业前瞻性、专业性和全球化优势,致力于培养国际兽医领域的一流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共同推动中国动物保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内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步志高表示:“非常期待基于交流平台,能加快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研究生,创新研发资源配置,切实推动中国动物保健行业的快速发展。”
勃林格是一家致力于人类生物制药化学和动物健康产品的医药公司,也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动物保健企业。郎世峰告诉记者,此次与哈兽研建立平台,正是希望在合作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本土的动物疫情和防控技术,立足于“植根中国,服务中国”,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好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更优质的服务。
“产学研”交流平台将启动“兽医高端人才前置”培养机制。勃林格为平台提供国际前沿技术资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授课活动,协助哈兽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哈兽研将每年筛选30位学生进入勃林格实验班。经“产学研”交流平台的推荐,该实验班的优秀毕业生将进入勃林格人才招聘库。另一项重点布局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双方将在四大动物物种以及人畜共患病研发领域持续开展深层次的科研交流,最终促进针对中国疫病防控特点的国际合作研究。
揭牌仪式当天,双方的科研人员还进行了重要猪传染病综合防控国际研讨会,对于国内主要猪病流行现状,全球疫苗市场情况和动物流行疫病防控技术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科技 农业“种”出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
围墙上种满翠绿的青菜和白色的络石,大大小小的花盆里,既有月季、杜鹃、铁线莲等花卉,也有蓝莓、圣女果、西葫芦等水果蔬菜。这是记者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农科院门口大院内看到的情景。通过打造立体栽培的“农科雅苑”,衢州市农科院将以往养在“深闺”的高科技种植法,摆到市民面前,借此探索美丽庭院和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
在衢江区莲花镇东湖村,衢州市农科院占地250亩的科研科普创新示范基地里,五颜六色的小番茄、黄瓜和辣椒等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这些小番茄,有的种在大花盆里,通过立体栽培已有一人多高,成熟的果实摘下就可直接食用;有的通过控制生长只有二三十厘米高,可作为盆景摆在案头。”衢州市农科院院长郑明福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只要在电脑上轻触几下,就可以同时给250亩基地输送水肥。
这些可以触摸的“科技 农业”,让更多的市民领略到美丽庭院和科技农业的魅力。郑明福介绍,不管是“农科雅苑”,还是东湖科研科普创新示范基地,都面向市民开放,还不定期组织市民、学生前往参观,进行科普宣传。2018年,该院还建成了农业科技展示培训中心,集中了衢州市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了推广“科技 农业”的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今年,衢州市農科院还开展了多次微信公众号线上赠苗活动,共向农户、市民免费赠送优质果蔬种苗4万株。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开发蔬菜墙、蔬菜瓜果盆栽、立体果蔬栽培等技术,发挥观赏、放心农产品的优势,探索更具特色、更接地气、更受群众欢迎的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郑明福说。
“烟农999”刷新安徽小麦单产纪录
近日,在中国种子协会组织的安徽高产攻关田现场实打验收中,山东烟台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烟农999”平均亩产达到818.6千克,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烟农999”小麦品种是烟台农科院采用航天育种成果选育的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它冬季抗寒性、春季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2014年6月18日,在山东招远由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的现场实打验收中,“烟农999”以亩产817.0千克,刷新了山东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创下了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据悉,除品种本身的综合性状优良,“烟农999”根系发达,抗逆能力、抗冻和耐热能力很强,尤其是小麦生长后期的抗干热风能力特别好,落黄性好,活秆成熟,后期光合能力强,保证了灌浆要求,千粒重高,因此创出极高产量。
值得关注的是,“烟农999”在保持超高产特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优质的品种特性,在近几年全国区试混样化验和全国大田抽样检测中,该品种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标准,打破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秉持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思维惯性。“烟农999”的优良品质更是获得了诸多小麦加工企业的青睐,据悉,在实打验收时就有当地知名小麦加工企业等候在现场,争取第一时间抢购该小麦。
一项玉米预测育种系统在京建立
在2019年第八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个以应用为目标的农作物预测育种系统构建项目,将建立起我国数据共享的育种模式,产生一套能够反映我国主流育种材料的大数据。
据了解,在我国,由于种业结构分散,研发资金投入少,分子标记应用有限,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积累,无法构建可靠的预测模型,农作物预测育种尚未开展起来。而在跨国种业公司,基于全基因组选择的预测育种已成为其主流和常规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了育种进程,在实验室里育种已经由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随着技术的成熟,预测育种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田间育种,这是育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坤生博士介绍,全基因组选择,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信息进行辅助选择和预测育种的方法。此次启动的国内首个以应用为目标的预测育种项目,其目的是建立覆盖主要玉米类群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服务平台。总体目标是通过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和生物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攻关,采集多群体的表型和基因型大数据,利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模拟技术,建立我国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玉米全基因组选择预测模型,以此来推动我国预测育种的发展。 据悉,这是我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玉米遗传研究课题之一。该项目在北京市政府财政立项支持下展开,采用联合制定方案、统一标准、分头实施、数据共享、合作共赢的模式,将产生超过400万的表型数据点,来自52万个产量小区、1000万个DNA芯片数据点和3200个GBTS数据点。随着基因组信息的积累,对表观性状与其内在控制机理的认识的提高,品种的定向改良和新品种按需定制将逐步成为现实。
“阿什旦牦牛”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5月30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当日在京宣布,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其中包括3年计划培养400万“新农民”。
记者从中国科协了解到,该行动计划3年分“两步走”:到2020年基本形成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到2022年初步健全该体系,包括完成培养400万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等任务。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据统计,2018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4.93%,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离不开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据介绍,该行动将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培训培育,如小农户群体、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和农村妇女等。该行动还将提升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普惠农服务条件等,计划到2022年建成一个全面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的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活动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基本覆盖;充分发挥手机“新农具”的科普作用,建设完善科普中国APP、云上智农APP等手机移动端传播体系等。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培育的“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阿什旦牦牛”是兰州牧药所,聚焦高原牧區半牧区重大生产需求,历经20余年潜心培育的重大创新成果。“阿什旦牦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自主培育的第十个肉牛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二个培育牦牛新品种,填补了牦牛无舍饲化品种的空白,丰富了牦牛品种多元化。其培育技术突破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角性状变异位点的技术瓶颈,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加速了育种进程。其生产性能和综合品质达到了国际同类型生态区牦牛的领先水平,为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培育开创了新的路径。
目前,“阿什旦牦牛”已建立了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和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育种群和推广示范区四级繁育体系,完善了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体系。这一新品种的育成,将对促进青藏高原牦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提高牦牛生产效益,助力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与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勃林格”)揭牌成立了国内首个动保“产学研”交流平台。哈兽研所长步志高、勃林格大中华区动物保健业务负责人郎世峰(Stephan Lauge)博士签署了产学研交流平台协议。作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产学研”交流平台将依托勃林格与哈兽研在动保领域的行业前瞻性、专业性和全球化优势,致力于培养国际兽医领域的一流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共同推动中国动物保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内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步志高表示:“非常期待基于交流平台,能加快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研究生,创新研发资源配置,切实推动中国动物保健行业的快速发展。”
勃林格是一家致力于人类生物制药化学和动物健康产品的医药公司,也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动物保健企业。郎世峰告诉记者,此次与哈兽研建立平台,正是希望在合作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本土的动物疫情和防控技术,立足于“植根中国,服务中国”,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好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更优质的服务。
“产学研”交流平台将启动“兽医高端人才前置”培养机制。勃林格为平台提供国际前沿技术资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授课活动,协助哈兽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哈兽研将每年筛选30位学生进入勃林格实验班。经“产学研”交流平台的推荐,该实验班的优秀毕业生将进入勃林格人才招聘库。另一项重点布局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双方将在四大动物物种以及人畜共患病研发领域持续开展深层次的科研交流,最终促进针对中国疫病防控特点的国际合作研究。
揭牌仪式当天,双方的科研人员还进行了重要猪传染病综合防控国际研讨会,对于国内主要猪病流行现状,全球疫苗市场情况和动物流行疫病防控技术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科技 农业“种”出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
围墙上种满翠绿的青菜和白色的络石,大大小小的花盆里,既有月季、杜鹃、铁线莲等花卉,也有蓝莓、圣女果、西葫芦等水果蔬菜。这是记者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农科院门口大院内看到的情景。通过打造立体栽培的“农科雅苑”,衢州市农科院将以往养在“深闺”的高科技种植法,摆到市民面前,借此探索美丽庭院和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
在衢江区莲花镇东湖村,衢州市农科院占地250亩的科研科普创新示范基地里,五颜六色的小番茄、黄瓜和辣椒等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这些小番茄,有的种在大花盆里,通过立体栽培已有一人多高,成熟的果实摘下就可直接食用;有的通过控制生长只有二三十厘米高,可作为盆景摆在案头。”衢州市农科院院长郑明福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只要在电脑上轻触几下,就可以同时给250亩基地输送水肥。
这些可以触摸的“科技 农业”,让更多的市民领略到美丽庭院和科技农业的魅力。郑明福介绍,不管是“农科雅苑”,还是东湖科研科普创新示范基地,都面向市民开放,还不定期组织市民、学生前往参观,进行科普宣传。2018年,该院还建成了农业科技展示培训中心,集中了衢州市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了推广“科技 农业”的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今年,衢州市農科院还开展了多次微信公众号线上赠苗活动,共向农户、市民免费赠送优质果蔬种苗4万株。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开发蔬菜墙、蔬菜瓜果盆栽、立体果蔬栽培等技术,发挥观赏、放心农产品的优势,探索更具特色、更接地气、更受群众欢迎的未来社区景观新模式。”郑明福说。
“烟农999”刷新安徽小麦单产纪录
近日,在中国种子协会组织的安徽高产攻关田现场实打验收中,山东烟台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烟农999”平均亩产达到818.6千克,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烟农999”小麦品种是烟台农科院采用航天育种成果选育的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它冬季抗寒性、春季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2014年6月18日,在山东招远由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的现场实打验收中,“烟农999”以亩产817.0千克,刷新了山东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创下了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据悉,除品种本身的综合性状优良,“烟农999”根系发达,抗逆能力、抗冻和耐热能力很强,尤其是小麦生长后期的抗干热风能力特别好,落黄性好,活秆成熟,后期光合能力强,保证了灌浆要求,千粒重高,因此创出极高产量。
值得关注的是,“烟农999”在保持超高产特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优质的品种特性,在近几年全国区试混样化验和全国大田抽样检测中,该品种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标准,打破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秉持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思维惯性。“烟农999”的优良品质更是获得了诸多小麦加工企业的青睐,据悉,在实打验收时就有当地知名小麦加工企业等候在现场,争取第一时间抢购该小麦。
一项玉米预测育种系统在京建立
在2019年第八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个以应用为目标的农作物预测育种系统构建项目,将建立起我国数据共享的育种模式,产生一套能够反映我国主流育种材料的大数据。
据了解,在我国,由于种业结构分散,研发资金投入少,分子标记应用有限,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积累,无法构建可靠的预测模型,农作物预测育种尚未开展起来。而在跨国种业公司,基于全基因组选择的预测育种已成为其主流和常规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了育种进程,在实验室里育种已经由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随着技术的成熟,预测育种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田间育种,这是育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坤生博士介绍,全基因组选择,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信息进行辅助选择和预测育种的方法。此次启动的国内首个以应用为目标的预测育种项目,其目的是建立覆盖主要玉米类群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服务平台。总体目标是通过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和生物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攻关,采集多群体的表型和基因型大数据,利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模拟技术,建立我国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玉米全基因组选择预测模型,以此来推动我国预测育种的发展。 据悉,这是我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玉米遗传研究课题之一。该项目在北京市政府财政立项支持下展开,采用联合制定方案、统一标准、分头实施、数据共享、合作共赢的模式,将产生超过400万的表型数据点,来自52万个产量小区、1000万个DNA芯片数据点和3200个GBTS数据点。随着基因组信息的积累,对表观性状与其内在控制机理的认识的提高,品种的定向改良和新品种按需定制将逐步成为现实。
“阿什旦牦牛”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5月30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当日在京宣布,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其中包括3年计划培养400万“新农民”。
记者从中国科协了解到,该行动计划3年分“两步走”:到2020年基本形成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到2022年初步健全该体系,包括完成培养400万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等任务。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据统计,2018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4.93%,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离不开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据介绍,该行动将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培训培育,如小农户群体、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和农村妇女等。该行动还将提升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普惠农服务条件等,计划到2022年建成一个全面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的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活动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基本覆盖;充分发挥手机“新农具”的科普作用,建设完善科普中国APP、云上智农APP等手机移动端传播体系等。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培育的“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阿什旦牦牛”是兰州牧药所,聚焦高原牧區半牧区重大生产需求,历经20余年潜心培育的重大创新成果。“阿什旦牦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自主培育的第十个肉牛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二个培育牦牛新品种,填补了牦牛无舍饲化品种的空白,丰富了牦牛品种多元化。其培育技术突破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角性状变异位点的技术瓶颈,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加速了育种进程。其生产性能和综合品质达到了国际同类型生态区牦牛的领先水平,为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培育开创了新的路径。
目前,“阿什旦牦牛”已建立了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和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育种群和推广示范区四级繁育体系,完善了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体系。这一新品种的育成,将对促进青藏高原牦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提高牦牛生产效益,助力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