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地理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的重要环节。地理实践是高中地理学科独有的认识世界的路径与思维方法,是支持学生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进而塑造行为所形成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高中地理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高中也开展了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手写环保报告、地理小制作、假期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等。基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一、布置课外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对任何学科而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更是如此。布置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若教师仅仅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而不加以巩固训练,学生就很容易遗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精心布置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师可借助各种教具或模型,让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月相”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制作“月球模型”,以此作为观测月相的工具。教师先要求每组学生准备好一个白色的小球,并把小白球装在一个支架上,使之能垂直于支架转动,类似于一个地球仪,但旋转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于地面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白球上涂上一半的黑色,以表示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部分。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使之始终迎着小球白色的那一面。最后,准备一个人物模型,在黑暗的環境下,把人物模型放在小球和手电筒的中间,并使之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小球围绕着人物模型水平转动,并保持人物模型一直面向月球,模拟月球绕着地球旋转。教师引导学生观测人物模型看到的月球部分的形状,就可以得出月相的变化特征了。教师向学生讲授课件的制作流程后,就可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自己尝试制作,制作好后拿到课堂上评比。通过布置实际操作类型的课后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效巩固了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开展实地考察,培养观察能力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还是更偏重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校外实地走访与参观记录的方式,能促使学生对某一特定地区自然环境或人文地理特征有更具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中习得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将课堂认知转变为实践认知,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情感上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这也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
例如,在学习“喀斯特地貌”时,教师就选择了西山的林屋洞景区,带领学生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实地参观考察。在考察之前,教师已粗略地为学生讲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游学的过程中对地貌的名称、特点及成因都津津乐道。
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走访当地或附近的生产企业,如食品生产企业、服饰生产企业、化肥厂等。走访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调查问卷或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和选项。学生在考察过程中,饶有兴致地记录了附近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当地土质、当地水环境、污水排放情况等。这样的实地考察内容丰富而有意义,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参与地理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在地理活动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管是通过个人活动的方式还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只要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分工,让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负责不同的内容,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探究能力。在地理活动中,对于多数内容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课间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而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过程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教师可让学生测量当地经度与纬度。测量纬度时,教师要求各组要确定标尺的长度,并在早晨和中午测定标尺影子的长度,最后借助数学公式得到中午时太阳的高度,根据当时所处时节前后太阳直射的纬度,利用公式计算出本地的纬度;测量经度时,要先确定标尺指向正北,到正午12点时,按下秒表,待影子重合于正北方向后停止计时,记录北京时间12点与学生所在地区12点的时间差,当到达北京时间12点后,再过一段时间才到达当地时间12点,最后换算得出经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愉快而又具有实用性的地理活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地理计算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开放平台,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能力与素养,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就要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借助图书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局、地质公园、名胜景区等资源,为教学创设开放式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方位地学习地理,多角度地发现地理,充分利用开放式平台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位于我市木渎镇的灵岩山景区,山多石奇,松林满山,是研学花岗岩体球状风化地貌的绝佳地,学校可以同当地旅游局或景点管理部门合作,让学生实地参观,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亲身参与其中。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当地旅游局、气象局、水文局等多个平台提供的资料,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从地理角度更深层次地探讨当地景区形成的多方面原因,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课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以此提升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在地理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具有自然优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地理观测活动、制作地理实验工具、参与地理实地观察、利用地理开放平台等途径,能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有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另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近年来,高中地理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高中也开展了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手写环保报告、地理小制作、假期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等。基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一、布置课外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对任何学科而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更是如此。布置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若教师仅仅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而不加以巩固训练,学生就很容易遗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精心布置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师可借助各种教具或模型,让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月相”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制作“月球模型”,以此作为观测月相的工具。教师先要求每组学生准备好一个白色的小球,并把小白球装在一个支架上,使之能垂直于支架转动,类似于一个地球仪,但旋转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于地面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白球上涂上一半的黑色,以表示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部分。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使之始终迎着小球白色的那一面。最后,准备一个人物模型,在黑暗的環境下,把人物模型放在小球和手电筒的中间,并使之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小球围绕着人物模型水平转动,并保持人物模型一直面向月球,模拟月球绕着地球旋转。教师引导学生观测人物模型看到的月球部分的形状,就可以得出月相的变化特征了。教师向学生讲授课件的制作流程后,就可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自己尝试制作,制作好后拿到课堂上评比。通过布置实际操作类型的课后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效巩固了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开展实地考察,培养观察能力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还是更偏重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校外实地走访与参观记录的方式,能促使学生对某一特定地区自然环境或人文地理特征有更具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中习得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将课堂认知转变为实践认知,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情感上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这也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
例如,在学习“喀斯特地貌”时,教师就选择了西山的林屋洞景区,带领学生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实地参观考察。在考察之前,教师已粗略地为学生讲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游学的过程中对地貌的名称、特点及成因都津津乐道。
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走访当地或附近的生产企业,如食品生产企业、服饰生产企业、化肥厂等。走访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调查问卷或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和选项。学生在考察过程中,饶有兴致地记录了附近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当地土质、当地水环境、污水排放情况等。这样的实地考察内容丰富而有意义,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参与地理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在地理活动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管是通过个人活动的方式还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只要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分工,让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负责不同的内容,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探究能力。在地理活动中,对于多数内容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课间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而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过程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教师可让学生测量当地经度与纬度。测量纬度时,教师要求各组要确定标尺的长度,并在早晨和中午测定标尺影子的长度,最后借助数学公式得到中午时太阳的高度,根据当时所处时节前后太阳直射的纬度,利用公式计算出本地的纬度;测量经度时,要先确定标尺指向正北,到正午12点时,按下秒表,待影子重合于正北方向后停止计时,记录北京时间12点与学生所在地区12点的时间差,当到达北京时间12点后,再过一段时间才到达当地时间12点,最后换算得出经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愉快而又具有实用性的地理活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地理计算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开放平台,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能力与素养,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就要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借助图书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局、地质公园、名胜景区等资源,为教学创设开放式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方位地学习地理,多角度地发现地理,充分利用开放式平台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位于我市木渎镇的灵岩山景区,山多石奇,松林满山,是研学花岗岩体球状风化地貌的绝佳地,学校可以同当地旅游局或景点管理部门合作,让学生实地参观,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亲身参与其中。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当地旅游局、气象局、水文局等多个平台提供的资料,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从地理角度更深层次地探讨当地景区形成的多方面原因,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课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以此提升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在地理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具有自然优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地理观测活动、制作地理实验工具、参与地理实地观察、利用地理开放平台等途径,能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有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另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