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录二则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吕叔湘同志不久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含糊其词地提“有人”、“某报”的做法,主张指名道姓、注明出处,提倡实事求是的文风。我很赞成这个提议。
  过去流行一种只对论点,不指名道姓的批评。这种手法看上去似乎风格很高,其实很低劣。你去核对一下,被批的论点往往是断章取义的,捕风捉影的,甚至是凭空捏造的,是一种假想敌。他想出了这种假想敌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任意攻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目的是打击一大片,造成恐怖气氛。这种现象在“四人帮”猖獗时期是司空见惯的。现在是否余毒全消,还是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开动脑筋想想。
  
  二
  
  文艺理论批评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有的已经解决,例如文艺的社会属性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文艺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当然必须从社会存在去解释。这已是常识问题,谁也不会提异议。但是关于文艺的特殊规律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连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完整明确的答案。现在有些年轻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动脑筋,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以破旧创新的开拓精神,不仅从文艺的外部规律,而且从文艺的内部规律,即从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乃至从自然科学和边缘科学去探索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不论这种探索能否成功,这种辛勤努力的精神首先就值得赞许。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他不仅不予鼓励,而且把它看作异端邪说,棍棒交加。
  陈涌同志在《红旗》今年第八期上发表的批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就是一例。刘再复的观点未必全都正确,是可以讨论的,但陈文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到“直接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命运。”言外之音很明白,只有同意他的观点才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执行他的观点社会主义文艺才有繁荣的前途,否则就是宣扬异端邪说,社会主义文艺就会枯萎和死亡。这还了得,一个态度,一个命运,真叫人胆战心惊。举起这两条棍棒的目的无非迫使你缴械投降。使用这套战法在十年以前可能有点作用,可是现在不行了。
  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讨论问题时举起棍棒打人其实是色厉内荏的表现。有理不在声高,辩不过人家便求诉于棍棒,这是一种不可取的作法。
  百家争鸣需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要求摆事实、讲道理,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但不允许你随便给人家打棍子,扣帽子。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五日
其他文献
基里尔接受视频采访。  卡罗杰耶夫·基里尔·尤里耶维奇是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白工业园)的第一副总经理,也是白俄罗斯的“中国通”。2020年4月22日,基里爾代表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向白俄罗斯卫生部捐赠智能测温机器人。  中白工业园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共同推动建立,是中白两国互惠共赢的结晶。它毗邻明斯克国际机场,从柏林到莫斯科的国际公路横穿其中,是中欧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一书,柳宗元一章“柳侯公园”一节里两处有误:  其一是把柳宗元在柳州写的一首《种木槲花》诗中的木槲花,说成“就是桂花”。实际上木槲是一种草,可作药,状如石斛。在《本草纲目》石斛一则中有介绍,旧《辞源》对木槲也有简介,柳宗元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也提到木槲花(见中华书局的《柳宗元集》第四册1118页),书中的注释是:木槲花,南方所有,多生于古树朽壤中。 
当历史的常规的发展形态,主要地由内在结构变异而突破改变之时,历史科学往往会被格外地关注。这也是自“五四”以来新历史剧、历史小说,始终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看作是历史科学对文学的“侵入”,也可理解为文学向历史科学借得力量、借得观照、借古鉴今,“借得古人的骸骨,吹嘘现实的生命。”  而批评理论似乎对这样一种现象关注得较少。读罢高国平的研究专著《献给现实的蟠桃》,觉得其正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
张洁同志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脱稿于一九八一年四月。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如此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生活,不仅显示了作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驾驭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本领和艺术创造的才华;更表现了在那个充满“蝉蜕时期的痛苦”的“困难的过渡时代”,作为新时期文学创业者的艺术家的勇气。小说虽屡经修改,去芜存菁,日臻完善,但读了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的第四次修订本之后,觉得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未改初度、未易初衷的。以张洁
《读书》今年第一期、第五期上发表了杨树彬、姚永铭二同志关于“刑天舞干戚”的讨论文章,当以姚同志的说法见长。然姚同志一定要说“舞干戚”者为“刑天”,则又未免失之于泥。  我们认为“无千岁”确为“舞干戚”形近而误,而“刑天”作“形天”则未尝不可(虽然它们也形近),盖“刑天”与“形夭”为同神而异名也。清毕沅《山海经注》云:“旧本俱作‘形夭’,按唐《等慈寺碑》正作‘形夭’。依义夭长于天,始知陶诗‘形夭无千
多克托罗三十年代初生于纽约,今年是五十四岁,属于在美国成长的第二代犹太知识分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表过几本受人注目的小说,因而获得一定的声誉,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犹太作家的后起之秀。他在一九七一年写成的《丹尼尔之书》曾被提名全国最佳书籍奖,《爵士乐师拉格泰姆》则获全国书评界奖;最近又发表了一部主题严肃的小说集《诗人的生活》,包括六个短篇和一个同名的中篇小说。  这部集子里的六个短篇乍看似乎各不相干
“走向世界”,这恐怕是最能激发中国人历史联想的主题之一了。不仅因为它明确暗示着“五四”和“新时期”这两个光明的历史瞬间,还因为它同时触动着我们民族的耻辱心和噩梦样的记忆,更何况,它和人们对未来的愿望也紧紧缠绕在一起。  在这种复杂的联想里,《走向世界文学》虽然仅仅是一本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关系的学术著作,同时却又势必在广义上被看作一种“选择”、一种“行为”。同近年来出现的许多书籍一样,作为学
孟超,你到哪里去了呢!  四十年前,咱们五人同在桂林编一个小小的杂文刊物:《野草》。其实是刚露头角的秦似挂帅,他每升帐,除了前面还有两名大将之外,轮到你我“起霸”,咱俩做完规定的功架,把手一拱:“俺(假定秦似是诸葛武侯的话)——龙骧将军关兴”,“俺——虎贲将军张苞。”其威风不下于包大人的王朝、马汉。然后大家一齐说:“各位将军请了!丞相升帐,你我两厢伺候!”虽不必真这样做,只在想象里闪过一下,不也很
《李白和他的诗》是一部评传性的研究专著。  李白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座高峰。探讨这座高峰的形成原因,是历来研究者都下过很多功夫的。就探讨其中文学本身原因而论,回溯他的传统就几乎必然地成了研究的中心课题。事实上,学者们确曾正确地指出了李白所接受的庄子、屈原、汉魏六朝乐府,阮籍、谢灵运、鲍照等的传统。但是也不必讳言,我们的研究者相对地忽视了当代的文学风气对李白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书著者指出:“对一个作
文化革命前的《辞海未定稿》中并没有“汤因比”这一词条,这次重修,收入经济史学家A.汤因比。但是否还要收入历史学家汤因比?  汤因比家族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之家,近百年来,产生了不少享有盛名的人物。据《新不列颠百科全书》(TheNewEncyclopaediaBritannica)和商务印书馆《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记载,主要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Toyn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