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被大力提倡,它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并且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能力、竞争意识,能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因此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文就小组创建、学习内容选择、活动开展及评价等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 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65-01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形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组中学生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但在具体实施时,有时并没有出现我们希望的有效互动。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成为我们的纸上谈兵。其症结主要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设计的问题没有切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没有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在政治课堂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要注意以下方面,才能使之趋于合理,富有实效。
1 精心的设计内容
有些教师为求互动效应,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或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见问题就讨论。于是课堂上会出现如下情景:有时七嘴八舌、热火朝天、满堂煮沸;有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十分尴尬。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思考和研究问题是不是需要“合作”“讨论”才能解决。如在《生活离不开法律》中,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出十道问题供小组合作讨论:(1)小玲在超市买了一双鞋,穿了一天跟就掉了,她该怎么办?(2)超市保安怀疑小明偷拿了超市的东西要对其搜身,他该怎么办?(3)小红和她同学去吃饭,饭店看他们是学生,信口要价,他们怎么办?(4)小刚乘出租车,因距离短,出租车拒载,他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分析后引出“生活处处离不开法律”。此环节活动的开展是要了解每个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因此,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个体自主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活动内容设计简单,十个问题重复,没有小组讨论的价值,合作在这里成了一个形式。
教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何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关键看学生有没有合作的需求。当更多的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开启自我潜能。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从同伴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解决靠个体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形成不同的观点需要交换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全面的考虑问题。当有些活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同学的友谊。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过程进行研究,对活动内容要精心设计,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克服讨论内容的“空”“泛”,提出有一定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2 科学的组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是一个由个性学习转入到合作学习,再深入到探究提高的过程。“自主”要求的是对每个个体积极性的调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发言成了“好生”的一言堂,学习好的学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学困生因为掌握知识慢一些,在整个小组互动中,要么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讨论,要么思维完全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优等生的讨论结果。因此科学组建小组尤为重要。
科学的分组方法应根据“组間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指尽可能使各小组的构成均衡。按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水准、能力水平、性别比例、兴趣志向、性格特点、守纪状况各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每个小组发言机会相当,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是指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思考方式、学习能力的差异,注意小组成员的互补性。在此原则下,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各成员相互配合,使小组内各成员“积极互赖”“同时互动”“人人尽责”。
正如合作学习倡导者卡丹所说的“每个人都必须有看得见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是全体小组成员所必需的”。这样,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没有了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最终实现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学习效果。
3 合理的增添梯度
首先看《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案例。本框主要目标让学生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机会。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感触不深,效果一般。但如果首先出示事例“渴望的大眼睛——苏明娟”,并进行讨论分析回答“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接下来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自找和他人提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第二个问题“与苏明娟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差距是什么?”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到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加珍惜国家赋予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一案例中,第一个问题为第二个问题搭了一个台阶,学生以前者为基础,达到对后者体验的目的。
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教师给学生多设解疑之梯,循序渐进,学生才能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大社会热点,但学生不易理解。在讲这一框题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从经济方面,如何构建和谐社会?(3)从法制发面,如何保障建设和谐社会?(4)从精神文明发面,怎样建设和谐社会?(5)作为一个公民,你准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些什么?这样,学生从政治、经济、自身的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较全面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4 准确的教师定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问题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各种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教师要进行讲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要促使每个学生都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
教师要加强巡视,在跟学生进行交流中,教育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虚心的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
教师要协调各小组的活动,掌握学生合作的程度,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度等,教师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来完成更高水平的“动”。这一层面的“动“能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合作教学过程中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灵活地调整下一教学环节。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和小组进行认可或奖励。对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的同学,要激励他们,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争取做到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若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这样,教师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上也做了真正的主人。
总之,小组合作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反复总结,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11-16.
[2]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30,62.
[3] 李晓华.德育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27-28.
[4] 吕正果.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3(9):66.
[5] 双瑜.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 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65-01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形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组中学生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但在具体实施时,有时并没有出现我们希望的有效互动。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成为我们的纸上谈兵。其症结主要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设计的问题没有切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没有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在政治课堂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要注意以下方面,才能使之趋于合理,富有实效。
1 精心的设计内容
有些教师为求互动效应,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或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见问题就讨论。于是课堂上会出现如下情景:有时七嘴八舌、热火朝天、满堂煮沸;有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十分尴尬。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思考和研究问题是不是需要“合作”“讨论”才能解决。如在《生活离不开法律》中,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出十道问题供小组合作讨论:(1)小玲在超市买了一双鞋,穿了一天跟就掉了,她该怎么办?(2)超市保安怀疑小明偷拿了超市的东西要对其搜身,他该怎么办?(3)小红和她同学去吃饭,饭店看他们是学生,信口要价,他们怎么办?(4)小刚乘出租车,因距离短,出租车拒载,他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分析后引出“生活处处离不开法律”。此环节活动的开展是要了解每个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因此,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个体自主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活动内容设计简单,十个问题重复,没有小组讨论的价值,合作在这里成了一个形式。
教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何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关键看学生有没有合作的需求。当更多的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开启自我潜能。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从同伴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解决靠个体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形成不同的观点需要交换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全面的考虑问题。当有些活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同学的友谊。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过程进行研究,对活动内容要精心设计,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克服讨论内容的“空”“泛”,提出有一定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2 科学的组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是一个由个性学习转入到合作学习,再深入到探究提高的过程。“自主”要求的是对每个个体积极性的调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发言成了“好生”的一言堂,学习好的学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学困生因为掌握知识慢一些,在整个小组互动中,要么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讨论,要么思维完全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优等生的讨论结果。因此科学组建小组尤为重要。
科学的分组方法应根据“组間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指尽可能使各小组的构成均衡。按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水准、能力水平、性别比例、兴趣志向、性格特点、守纪状况各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每个小组发言机会相当,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是指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思考方式、学习能力的差异,注意小组成员的互补性。在此原则下,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各成员相互配合,使小组内各成员“积极互赖”“同时互动”“人人尽责”。
正如合作学习倡导者卡丹所说的“每个人都必须有看得见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是全体小组成员所必需的”。这样,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没有了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最终实现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学习效果。
3 合理的增添梯度
首先看《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案例。本框主要目标让学生珍惜我们受教育的机会。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感触不深,效果一般。但如果首先出示事例“渴望的大眼睛——苏明娟”,并进行讨论分析回答“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接下来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自找和他人提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第二个问题“与苏明娟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差距是什么?”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到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加珍惜国家赋予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一案例中,第一个问题为第二个问题搭了一个台阶,学生以前者为基础,达到对后者体验的目的。
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教师给学生多设解疑之梯,循序渐进,学生才能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大社会热点,但学生不易理解。在讲这一框题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从经济方面,如何构建和谐社会?(3)从法制发面,如何保障建设和谐社会?(4)从精神文明发面,怎样建设和谐社会?(5)作为一个公民,你准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些什么?这样,学生从政治、经济、自身的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较全面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4 准确的教师定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问题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各种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教师要进行讲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要促使每个学生都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
教师要加强巡视,在跟学生进行交流中,教育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虚心的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
教师要协调各小组的活动,掌握学生合作的程度,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度等,教师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来完成更高水平的“动”。这一层面的“动“能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合作教学过程中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灵活地调整下一教学环节。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和小组进行认可或奖励。对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的同学,要激励他们,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争取做到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若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这样,教师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上也做了真正的主人。
总之,小组合作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反复总结,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11-16.
[2]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30,62.
[3] 李晓华.德育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27-28.
[4] 吕正果.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3(9):66.
[5] 双瑜.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