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致谢”顾祝同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底,日军为应付太平洋战争,日益窘迫,一时难以纠集较大兵力对付新四军。此时毛泽东主席交给了粟裕一个新的重任,渡江南下,开赴东南沿海日占区,争取控制苏、浙、皖、闽、赣等几个省。
   苏浙和皖南属国民党第三战区,曾将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逼过长江赶入苏北,还在“皖南事变”中重创叶、项9000余人。苏北新四军被他们视为漏网之鱼。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3个团从苏中出发,南渡长江,与已转战江南的王必成会师于浙江长兴,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之所以用纵队番号,是为了让对手摸不清虚实。
   粟裕将征战目标首先锁定处于第三战区浙西天目山,因为这里的日伪军已穷途末路,不大会主动招惹新四军,而第三战区的国民党部队则会处处掣肘,人数又远远超过苏浙军区部队,觊觎之心必然高涨,不得不有所防备。粟裕说:“我们去向日寇收复失地,蒋军顽军就向我们‘收复失地’,历来如此。”果然第三战区获悉粟裕南下后,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1945年1月,粟裕作出进军敌后部署:先以一部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后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2月10日夜晚,正是传统的农历新年前夕,浓云密布,雨雪交加,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都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粟裕下达了出击命令。麾下虎将一纵司令员王必成随即兵分3路,在陶勇三纵所属七支队掩护下,出其不意,闪电般地进入莫干山区。
   顾祝同的部下、苏浙皖挺进军总司令陶广回过神来,急命麾下六十二师迅速出击。两天后,陶广看准机会,突然猛攻位于孝丰的新四军掩护部队三纵七支队。支队相当于团,七支队也就是车桥战役中担负主攻的七团,是苏北远道而来的“客军”。陶广一次集中了5个团,兵力對比是5:1,因而信心满满,妄图两天便能轻松解决战斗。然而,他先攻打新四军,政治上便棋输一着,遭遇攻击的七支队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奋起自卫,很快击溃武器精良、号称“猴子军”的“忠义救国军”。但陶广兵多将广,险情依然没有解除。粟裕急电王必成日夜兼程,火速回师孝丰以北增援。两天后,他又命令陶勇带三纵的八九两个支队投入战场。未曾想陶广的主力不堪一击,王必成还没赶到,他的六十二师也已被陶勇迅猛还击而败下阵来,仓皇逃窜。一队溃兵竟然跑进了相对前来增援的王必成一纵队伍里,稀里糊涂当了俘虏。
   2月17日上午,赶到战场的王必成开始大展神威,如猛虎扑食,又将六十二师一八四团残部击溃,很快占领孝丰城。第二天,他与陶勇默契配合,还收拾了一部“忠义救国军”。捷报传来,粟裕审时度势,下令停止追击,第一次天目山战役结束。这是他南征以来的首次告捷,自卫反击一招制胜,共歼国民党军1700人,缴获数量不菲的枪支弹药,还有不少汤姆式枪、卡宾枪等美制新式武器。据粟裕晚年回忆,停止追击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则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适可而止;二则要抓紧时间深入农村工作;三则从军事上考虑,天目山易守难攻,顽军具有纵深配备,过于深入顽区对我不利,而且强攻凭险据守的敌军,将付出较大伤亡。”
   有趣的是,战后粟裕下令释放了一批俘虏,让他们给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带去一封亲笔“感谢信”。其中写道:“卑职率师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承蒙你慷慨解囊,无私奉送俘虏1700名,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挺,汤姆式机枪14挺及步枪700支,解我燃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万分感激。武器乃多多益善,你如愿再次相送,我仍来者不拒。谢谢!”
   名义上,顾祝同仍然是粟裕的“上司”,收到信件自然五味杂陈,有苦难言。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天目山留下的重兵,在拥有5倍于新四军的兵力优势下,竟然如此轻而易举地被粟裕击败。不过很快他又如粟裕“所愿”,被粟裕在天目山第二次和第三次战斗中打败,“再次相送”给新四军大批武器装备。特别是第三次反顽战役,缴获各种炮17门,轻重机枪130余挺,长短枪千余支。
   天目山反顽战役三战三捷,在苏浙地区开辟了广大新区。
  (责任编辑  孙月红)
其他文献
历史需要记录,历史也需要讲述。   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以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老人讲述和现代摄影镜头相互穿插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70多年前那千帆競发、铁流滚滚的雄壮一幕。   穿越时空,我们随着镜头,回到了激动人心的渡江之夜。我军渡江官兵随时准备横渡长江,画面上出现:战士们扛着各种各样的渡江器材从大堤上向江边走去;二班的战士推着木船从坝上往下滑;五班的战士迅速推船入水。江边师指挥所里师长兴
期刊
建党百年华诞庆典前夕。   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里喜气洋溢。南京网络文学企业连尚文学,组织逐浪网编辑、签约作家代表和干休所的老干部、官兵聚集在一起,聆听一位离休干部对党信仰的故事。   他叫张海啸,今年86岁。参军入伍,历经4年战争硝烟,一直期盼入党,直到从战场上下来,才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张海啸13岁,他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没跟家里商量就参了军,成为文工团员,
期刊
伴随着时代的足音,《铁军》杂志走过了20个春秋。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学习、研究和宣传铁军精神,时任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的叶飞,提出创办《铁军》(内刊)杂志。2001年4月,杂志公开发行,到今年6月已出版发行226期。凝视时间的长河,20年风雨兼程,20年激昂奋进,铁军人难以忘怀,深刻铭记。   我们不会忘记,20年来,《铁军》杂志得到了张爱萍、迟浩田、张震、张劲夫、洪学
期刊
周克(時年103岁)   2019年初夏,在上海华东医院,医生向我们建言:“周老身体状况不好,不宜看望”。   周克,江苏南京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当大量难民涌进上海租界时,他和赵朴初等同志一起,动员和组织青壮年难民1200余人,分批秘密转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周克曾出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组织部部长。   周克(右三)参加纪念陈丕显同志诞辰
期刊
神州的大地上  有一面旗帜  是那么的鲜红  灿烂的星空中  有一面旗帜  是那么的鲜红  历史的画卷上  有一面旗帜  是那么的鲜红  人民的心坎上  有一面旗帜  是那么的鲜红  啊,这是华夏民族强盛的图腾  这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明灯  中国党旗红!  望志路的弄堂里  点燃了希望的火焰  南湖的红船上  升起了启航的大旗!  大旗下  多少仁人抛家取义  多少志士舍身成仁  多少英雄前赴后继 
期刊
奚兴章烈士1912年6月出生在上海市浦东南汇县新场镇,是新场镇“奚长生中药铺”铺主的后裔。铺主奚长生曾因创制中药“紫金锭”而驰名。奚兴章父亲奚颂南(宝生)擅长山水人物画,虽非大家,却也名噪一方。奚家有横五间三进深的中欧式住宅,家境殷实。奚兴章小学毕业后,即入周浦中学初中,后考入上海中学高中。1930年高三时,因父亲病故家境变迁,为照顾老母和年幼弟妹,虽天资聪颖、成绩优异,也不得不辍学,他用稚嫩的肩
期刊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每当这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81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这首流淌着芝麻浓香、流淌着军民鱼水深情的《黄桥烧饼歌》,至今依然令人动情感怀,依然嘹亮艳红!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得从她的诞生说起。   1940年的黄桥战役,是抗战以来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反顽自卫战役,是在
期刊
苏北淮安,有个叫做刘老庄的地方,一座静谧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82位新四军指战员的英灵,他们来自同一个连队。在78年前那场与日本侵略军的殊死战斗中,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他们顽强坚守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陵园纪念馆的门柱上,赫然篆刻着26个大字,那是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手书之挽联,精准再现这支队伍的发展历程与那场血战的惨烈:“由陕北
期刊
1943年新年刚过, 驻扎在南京郊区溧水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琚逸芳与其丈夫接到上级命令,去延安学习、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对琚逸芳他们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个很大的喜讯,他们一直向往着圣地延安,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唯一不方便的是琚逸芳身怀有孕,虽说胎儿还小,毕竟去延安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还要穿越几个沦陷区。但琚逸芳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吃再多的苦她也愿意去延安。当时,琚逸芳的职务是新四军六师十六旅
期刊
本刊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位于南京溧水区的中国新四军研究馆(暂定名)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革命文物和史料。   2021年3月4日下午,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溧水区就共建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携手挖掘党史军史资源,共同打造溧水红色地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