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65dg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作为物理核心素养之一,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思维;建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8-0062-02
  引 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时期,但部分物理教师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注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是否提升了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灵活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以此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初中物理为切入点,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验教学、渗透物理学史、重视课后实践四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物理建模是一种物理思想,也是科学思维的要素之一,该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目前,教师常常忽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建模能力有所欠缺。建立模型就是对物理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排除次要因素,找出研究对象遵循的物理规律,以完成建立模型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思考物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找到问题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并培养其建模能力 [1]。笔者在教学“快与慢”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如果直接讲解教材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并且学生很难理解“快与慢”这一原理。因此,笔者创设生活化情境,并采用生活案例作为教学导入。
   例如,小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稳定行驶;游轮在湖面上平稳前进。以这两个生活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到“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一共性。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上述生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启发学生摒弃次要条件,对这些物体做理想化处理。于是,学生构建出一个理想化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案例,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理性的学习态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建模意识,开拓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科学思维是一种研究物质内在规律的思想,而推理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教师不能把口头讲解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能让学生以“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记忆物理知识,而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物理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这样,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体会到物理原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探究意识,从而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 [2]。
   例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考虑到这一章节知识揭示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为了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灵活地运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推理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笔者先提问:“同学们,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之后,笔者让学生阅读材,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订实验方案。为了验证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毛巾、木板、棉布等实验用具开展操作活动,并将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等实验结果填入表格。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越大”等结论。在这一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经历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开展、实验数据的分析等过程,还发展了归纳论证能力,从而掌握了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
  三、渗透物理学史,使学生树立批判意识
   物理概念的由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和实验总结而来的。同时,物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和突破。因此,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理观念的来之不易,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批判旧观念、提出新观念的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时,为了激发学生敢于批判的意识,笔者在教学中渗透了以下物理学史,即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伽利略的结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1000 多年间关于受力运动的物体停止作用时便归于静止的陈旧观念,并建立理想实验模型。此外,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既能感受到科学在不断发展,又培养了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此外,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某一事物的刻板印象,而是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对事物提出质疑。 四、重视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这些也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和价值,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物理综合素质 [3]。
   例如,在教学完“走进神奇”这一课内容后,为了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笔者设置了以下课后实践作业:每位学生在课后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并通过探究现象发生的原因,揭示其蕴含的物理原理。第二天,学生反馈的信息多种多样,他们都按照自己所设定的主题来思考生活现象发生的原因,如梳过头发的梳子能吸引碎纸片。开展课后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还使他们进一步整合原有认知来解释生活现象,也使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了有效的联结,进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可以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客观分析物理现象,并建立科学的物理模型,同时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分析、推理、归纳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也应重视课后实践,让学生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以此获得实践体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赵希凤.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科学方法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11):46-51.
  [2]张杰.科学思维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化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1):25-26.
  [3]王之芳.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0):19-20.
   作者简介:刘菊贤(1983.1-),男,福建泉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荣获福建省晋江市“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称号。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聚焦深度学习教学理念,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拓展英语学科教学广度与深度,丰富学生英语学科学习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关联课时知识、紧抓教学契机、注重记忆积累、制订个性方案等角度入手,推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走向更深层次,促进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效能提升。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效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