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人人都是优秀生
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重高”、“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应该给予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一个内地移民到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获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写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希望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这位中国女人拿着儿子的奖状和校长给她的亲笔签名信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的儿子扬眉吐气,腰也挺直了,鼓励的力量是提携和推动的力量。其实校长给她的那封有签名的信,也发给了每个学生家长,他在信中说的那些,不是单独对这一个孩子的前途而言,而是这所学校经过4年的教育目标。但是校长把教育目标非常亲切地、个人地、委婉地说到她孩子身上,让她感动,让她开心,让她高兴,动了她的情,动了她的心。这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是艺术的再创造。
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在课堂上,没有大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地获取成功。
赏识也要有“艺术性”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教育要面向全体,“赏识教育”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关爱和尊重,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
当我们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的压抑感。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象“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你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批评”亦不可少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
赏识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批评亦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古人尚曰“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由此,任何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差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和歧视。而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之间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着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足交汇的桥梁,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尊重,赏识孩子,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素质教育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人人都是优秀生
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重高”、“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应该给予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一个内地移民到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获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写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希望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这位中国女人拿着儿子的奖状和校长给她的亲笔签名信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的儿子扬眉吐气,腰也挺直了,鼓励的力量是提携和推动的力量。其实校长给她的那封有签名的信,也发给了每个学生家长,他在信中说的那些,不是单独对这一个孩子的前途而言,而是这所学校经过4年的教育目标。但是校长把教育目标非常亲切地、个人地、委婉地说到她孩子身上,让她感动,让她开心,让她高兴,动了她的情,动了她的心。这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是艺术的再创造。
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在课堂上,没有大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地获取成功。
赏识也要有“艺术性”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教育要面向全体,“赏识教育”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关爱和尊重,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
当我们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的压抑感。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象“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你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批评”亦不可少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
赏识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批评亦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古人尚曰“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由此,任何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差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和歧视。而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之间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着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足交汇的桥梁,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尊重,赏识孩子,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素质教育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