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因缺乏语法知识,导致题目不能迅速有效地解答,不能准确表达的现象已很普遍。高中阶段要组织语法知识的补习。语法知识有助于语言运用题的解决,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法补课作用
先看一则小故事:
小兰,小敏姐妹俩假期去姑妈家。姑妈一看两侄女来了,忙着杀鸡招待。小兰见姑妈准备杀两只,就劝姑妈杀一只,留下一只还可以生鸡蛋呢。姑妈家的表弟小亮抢着回答:“你们来一个,就杀一个,来两个就杀两个。”姑妈立刻说:“谁还敢来咱家?”小亮意识到自己闹了笑话,羞红了脸。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来一个人杀一只鸡招待,来两个人就杀两只鸡。他是表意不完整,或者说省略不当,当然他量词的使用也不够准确。推究起来,这是小亮因语法不过关而产生了歧义,才闹了笑话。
这是语法不过关带来的“不会”说话,因语法不过关带来的“不会”答题也很普遍。高三一轮复习时,辨析病句错误率是客观题中最高的;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尤其是倒装句式讲了又讲,一转身相似的题目出现在周练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做不出来。这里很大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初中阶段是淡化甚至是不教语法,而高中阶段认为语法是学生早就该了解掌握的内容,也没有组织教学。一个单句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有几人能分清?甚至单复句也分不清的人很多。本身很多学生自己练习中就是病句连篇,你还让他替别人“把脉诊断”,还要求开个切实可行的“处方”出来,岂是易事?所以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的第一堂课上就要补语法知识。原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在《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目的任务的。中学的语法教学是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出发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高考又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我们也一直说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的能力,没有语法知识,谈何能力?高中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语法在高考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运用语法知识有助于语言运用类题目的解决
(一)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部分
选用近义词的题目,有时仅仅从词义上很难区别,而如果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可能要轻松的多,比如“品位、品味”,“喜欢、欢喜”。接物动词和不接物动词的区别,比如“出奇制胜敌人”的表述就是错误的,“出奇制胜”是个不接物动词。
(二)在“辨析并修改病句”部分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病句考查“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序不当、表意不明”六种类型。而其中大部分要靠语法知识解决。“主干枝叶梳理法”是病句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病句考查中提供给我们的句子都很长,而毛病往往不大,“藏”在句子中,有些毛病比如残缺或搭配不当又是相隔很远,并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如果先提炼句子主干,句子要短小的多,主干没问题的话,再看枝叶。例如:“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提炼句子主干是:活动激发热情,吸引关注。显然“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而原句“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吸引”和“关注”相距较远,不易发现毛病。再如“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一句,“关键在于内因”和“内因起决定作用”两种结构混乱,通过提炼句子主干就一清二楚了。懂得语法知识能大大提高“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解题能力。
(三)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题目上
这部分题目往往不是单独命题,而会糅合几个知识点出题。这里也涉及到很多语法知识的运用。最直接的表现是扩展后的语句有没有病句。或者压缩语段题,给出的语段一般都很复杂,做这类题需要先诵读材料,抓主要信息(关键语句),然后理清层次,搞清楚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整合。此外有给一个复杂长句要求分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几个短句要求整合成一个单句;几个短语要求调整语序,注意句式整齐……这些都涉及到语法知识,甚至有些题目不懂语法根本无从下手。
二、学好语法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高考文言文对考生而言是一篇陌生的文章,本身的理解是一个语言学的范畴,而考题的完成更需要语法的支持。
《考试说明》中有要求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有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加试题中的文言断句都涉及到诸多语法知识。
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学生即使将大纲中规定的常用15个虚词、120个实词熟背了,不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也很难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其它像实词活用,省略成份,倒装句式等,离开语法分析更是寸步难行了。有高三学生出现过“宾语后置”、定语前置”的说法,这正是语法知识欠缺的表现。试想宾语、定语为何物尚且不知,哪里弄的清楚什么前置、后置的说法?有些学生不懂语法分析,只是机械地记住有“是”的句子是判断句,所以将“无乃尔是过与”视为判断句,简直荒唐。而“无乃尔是过与”是一直强调的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跟“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是一类的。
活用、句式一般放在翻译中考查,往往这个相关知识点得不到落实,就影响到全句的翻译。也有考生理解是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的翻译原则,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却是个病句,可想而知得分情况了。而以上这些懂得语法很多问题将不是问题了。
三、学好语法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都涉及到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考查的是理解、分析、鉴赏、探究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首先要理解,而有些复杂的句子只有通过成份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透彻地理解。如老教材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个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很难抓住要点。
程汉杰先生很重视语法在高效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在他的高效理解文中句子的七个技巧中有六个是需要良好的语法知识作基础的,它们分别是:“复杂长句抓主干;长句化短句;根据关联词语理解复句;利用语言标志,直接摘引句子主旨;估计逻辑关系分析概括理解句意;由表及里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1
其实对一篇文章就是真正理解了,分析了,鉴赏了,还有个组织答案的过程,学生得把自己的理解,分析用语言组织出来写在答卷上,这里就涉及到表达能力,要用语法知识检查答案是否通顺,是否简洁。
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对不对”的问题。一篇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构思新颖但错别字连篇,病句一箩筐的文章,恐怕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一篇优秀作文。对普通学生而言,作文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文采,但至少语句是通顺的;用词不一定是华丽的,但至少是正确的。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使中学生了解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高中确实有必要补上语法这一课。
关键词:语法补课作用
先看一则小故事:
小兰,小敏姐妹俩假期去姑妈家。姑妈一看两侄女来了,忙着杀鸡招待。小兰见姑妈准备杀两只,就劝姑妈杀一只,留下一只还可以生鸡蛋呢。姑妈家的表弟小亮抢着回答:“你们来一个,就杀一个,来两个就杀两个。”姑妈立刻说:“谁还敢来咱家?”小亮意识到自己闹了笑话,羞红了脸。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来一个人杀一只鸡招待,来两个人就杀两只鸡。他是表意不完整,或者说省略不当,当然他量词的使用也不够准确。推究起来,这是小亮因语法不过关而产生了歧义,才闹了笑话。
这是语法不过关带来的“不会”说话,因语法不过关带来的“不会”答题也很普遍。高三一轮复习时,辨析病句错误率是客观题中最高的;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尤其是倒装句式讲了又讲,一转身相似的题目出现在周练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做不出来。这里很大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初中阶段是淡化甚至是不教语法,而高中阶段认为语法是学生早就该了解掌握的内容,也没有组织教学。一个单句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有几人能分清?甚至单复句也分不清的人很多。本身很多学生自己练习中就是病句连篇,你还让他替别人“把脉诊断”,还要求开个切实可行的“处方”出来,岂是易事?所以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的第一堂课上就要补语法知识。原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在《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目的任务的。中学的语法教学是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出发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高考又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我们也一直说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的能力,没有语法知识,谈何能力?高中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语法在高考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运用语法知识有助于语言运用类题目的解决
(一)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部分
选用近义词的题目,有时仅仅从词义上很难区别,而如果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可能要轻松的多,比如“品位、品味”,“喜欢、欢喜”。接物动词和不接物动词的区别,比如“出奇制胜敌人”的表述就是错误的,“出奇制胜”是个不接物动词。
(二)在“辨析并修改病句”部分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病句考查“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序不当、表意不明”六种类型。而其中大部分要靠语法知识解决。“主干枝叶梳理法”是病句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病句考查中提供给我们的句子都很长,而毛病往往不大,“藏”在句子中,有些毛病比如残缺或搭配不当又是相隔很远,并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如果先提炼句子主干,句子要短小的多,主干没问题的话,再看枝叶。例如:“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提炼句子主干是:活动激发热情,吸引关注。显然“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而原句“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吸引”和“关注”相距较远,不易发现毛病。再如“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一句,“关键在于内因”和“内因起决定作用”两种结构混乱,通过提炼句子主干就一清二楚了。懂得语法知识能大大提高“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解题能力。
(三)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题目上
这部分题目往往不是单独命题,而会糅合几个知识点出题。这里也涉及到很多语法知识的运用。最直接的表现是扩展后的语句有没有病句。或者压缩语段题,给出的语段一般都很复杂,做这类题需要先诵读材料,抓主要信息(关键语句),然后理清层次,搞清楚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整合。此外有给一个复杂长句要求分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几个短句要求整合成一个单句;几个短语要求调整语序,注意句式整齐……这些都涉及到语法知识,甚至有些题目不懂语法根本无从下手。
二、学好语法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高考文言文对考生而言是一篇陌生的文章,本身的理解是一个语言学的范畴,而考题的完成更需要语法的支持。
《考试说明》中有要求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有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加试题中的文言断句都涉及到诸多语法知识。
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学生即使将大纲中规定的常用15个虚词、120个实词熟背了,不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也很难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其它像实词活用,省略成份,倒装句式等,离开语法分析更是寸步难行了。有高三学生出现过“宾语后置”、定语前置”的说法,这正是语法知识欠缺的表现。试想宾语、定语为何物尚且不知,哪里弄的清楚什么前置、后置的说法?有些学生不懂语法分析,只是机械地记住有“是”的句子是判断句,所以将“无乃尔是过与”视为判断句,简直荒唐。而“无乃尔是过与”是一直强调的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跟“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是一类的。
活用、句式一般放在翻译中考查,往往这个相关知识点得不到落实,就影响到全句的翻译。也有考生理解是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的翻译原则,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却是个病句,可想而知得分情况了。而以上这些懂得语法很多问题将不是问题了。
三、学好语法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都涉及到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考查的是理解、分析、鉴赏、探究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首先要理解,而有些复杂的句子只有通过成份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透彻地理解。如老教材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个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很难抓住要点。
程汉杰先生很重视语法在高效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在他的高效理解文中句子的七个技巧中有六个是需要良好的语法知识作基础的,它们分别是:“复杂长句抓主干;长句化短句;根据关联词语理解复句;利用语言标志,直接摘引句子主旨;估计逻辑关系分析概括理解句意;由表及里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1
其实对一篇文章就是真正理解了,分析了,鉴赏了,还有个组织答案的过程,学生得把自己的理解,分析用语言组织出来写在答卷上,这里就涉及到表达能力,要用语法知识检查答案是否通顺,是否简洁。
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对不对”的问题。一篇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构思新颖但错别字连篇,病句一箩筐的文章,恐怕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一篇优秀作文。对普通学生而言,作文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文采,但至少语句是通顺的;用词不一定是华丽的,但至少是正确的。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使中学生了解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高中确实有必要补上语法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