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比较辨认中确认观点,探究活动中体验观点,进而明理导行。教师如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略的看法,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境导行
陶行之认为:生活即教育。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如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扔垃圾行为,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乱扔垃圾的情境,并派两个同学负责拾垃圾,然后让拾垃圾的同学谈感受:“拾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前面刚拾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上了,气得我都不想拾了。”同学们由此想到环卫工人辛勤地打扫路面,我们却随手乱扔乱弃,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使学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同时让学生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去锻炼。因为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给母亲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在班级宣读,许多学生都谈到了母亲感动地流出了泪水,表示今后要为父母做更多的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创设材料情境,以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材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中设置的情境材料,较好地适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但是根据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创设一些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材料来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我注意收集报刊、网络、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境材料,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教学《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材料: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先是象对待乞丐一样给了推销员一元钱,一会儿商人又回来,说刚才给了你钱,我忘了拿铅笔,现在我把铅笔取回。后来在一次展销会上,原来的推销员已是西装革履,看到那个商人,快步走上前,尊敬地鞠了一躬。然后问学生:商人对待铅笔推销员的不同变化说明了什么?后来推销员为何对商人鞠躬?这样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新奇中激起学习的兴趣,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境促思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问题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继而让学生谈谈还想了解消费的哪些问题。教师要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会不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既然吸烟有害健康,为何还允许烟草消费?”。学生在不断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创设情感情境,以境激情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感情境,培养学生与知识相适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心灵共振”,使学生在愉悦中领悟知识,在激情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良好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动情的讲述,都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情操话题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选用两位历史人物———林则徐、左权,饱含深情地对他们为祖国立下的丰功伟绩进行描述,使学生逐渐入情入境,激发起同学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爱和恨,使他们在尊敬中,自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学生情感交流中,形成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五、创设媒体情境,以境扣心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受信号所花的时间越少,信息传递速度也越快。教学中利用媒体:音乐、影视片、录像、录音、课件、实物等手段, 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可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并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教学《面对挫折也从容》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片段,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身残志坚、不畏挫折的坚强品质,大大激发学生的克服困难的情感和勇气。又如在讲到青少年交朋友的话题时, 用音乐渲染情境,选用《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根据歌词大意,结合教学分三段,在讲重点内容和小结时播放,创设交友的情境。每播一段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对友谊的广泛性和长久性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达到了知识的迁移,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
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发展和巩固,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境导行
陶行之认为:生活即教育。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如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扔垃圾行为,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乱扔垃圾的情境,并派两个同学负责拾垃圾,然后让拾垃圾的同学谈感受:“拾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前面刚拾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上了,气得我都不想拾了。”同学们由此想到环卫工人辛勤地打扫路面,我们却随手乱扔乱弃,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使学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同时让学生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去锻炼。因为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给母亲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在班级宣读,许多学生都谈到了母亲感动地流出了泪水,表示今后要为父母做更多的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创设材料情境,以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材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中设置的情境材料,较好地适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但是根据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创设一些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材料来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我注意收集报刊、网络、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境材料,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教学《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材料: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先是象对待乞丐一样给了推销员一元钱,一会儿商人又回来,说刚才给了你钱,我忘了拿铅笔,现在我把铅笔取回。后来在一次展销会上,原来的推销员已是西装革履,看到那个商人,快步走上前,尊敬地鞠了一躬。然后问学生:商人对待铅笔推销员的不同变化说明了什么?后来推销员为何对商人鞠躬?这样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新奇中激起学习的兴趣,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境促思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问题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继而让学生谈谈还想了解消费的哪些问题。教师要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会不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既然吸烟有害健康,为何还允许烟草消费?”。学生在不断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创设情感情境,以境激情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感情境,培养学生与知识相适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心灵共振”,使学生在愉悦中领悟知识,在激情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良好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动情的讲述,都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情操话题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选用两位历史人物———林则徐、左权,饱含深情地对他们为祖国立下的丰功伟绩进行描述,使学生逐渐入情入境,激发起同学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爱和恨,使他们在尊敬中,自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学生情感交流中,形成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五、创设媒体情境,以境扣心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受信号所花的时间越少,信息传递速度也越快。教学中利用媒体:音乐、影视片、录像、录音、课件、实物等手段, 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可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并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教学《面对挫折也从容》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片段,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身残志坚、不畏挫折的坚强品质,大大激发学生的克服困难的情感和勇气。又如在讲到青少年交朋友的话题时, 用音乐渲染情境,选用《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根据歌词大意,结合教学分三段,在讲重点内容和小结时播放,创设交友的情境。每播一段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对友谊的广泛性和长久性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达到了知识的迁移,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
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发展和巩固,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