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不是一个作家的独立创作。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累积而成的作品。是集体的创作。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唐代贞观年间。青年和尚玄奘。以17年的时间。行程五万里。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穿越西域16国。孤身奔赴天竺。取回梵文的佛经657部,用20匹白马驮负。这件事当时轰动朝野。被视为惊人的壮举。贞观年间。禁止国人出境。但玄奘主意已定。遂混在商人的队伍里面。偷偷出境。多亏了一些信佛朋友的帮助。他才出了边境。一路上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水喝。有时候十几天才能爬过一座冰山。而玄奘意志坚定。宁可死在路上。绝不东退半步。凭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凭着无比坚强的毅力。玄奘终于到了天竺。19年以后。他回到了大唐。唐太宗得知他的经历以后。十分赞赏。劝他还俗做官。但玄奘不想做官,表示自己要献身译经事业。此后的19年里。在他的主持下。翻译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玄奘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唐朝的时候。佛教正是鼎盛时期。玄奘死的时候。送葬,观看的人达百万之多。玄奘还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这就是《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记述了玄奘赴印求法所经历的110个与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包括各地的山川地理。交通道路、风土人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玄奘品德高尚。在书里没有一点自我炫耀的成分。假如他在书中写了很多取经的艰难故事。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就不会是一个窝囊废了。但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部《西游记》了。
玄奘去世后。他的弟子慧立。彦惊将他的事迹整理成书。这就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凡10卷。8万多宇。前五卷写玄奘早年和西行取经的经过。后五卷写玄奘归国以后从事译经的经过。梁启超曾经赞扬此书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此书所述。已经颇具传奇色彩。书中记载了种种神奇的传说。加上宗教徒的狂热想象。神异的色彩非常浓厚。据欧阳修《于役志》的记载。五代的时候扬州孝先寺有玄奘取经的壁画。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逐渐地为民间艺人及文人所重视。人们从玄奘取经的故事中吸取了献身理想。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
但是。后来的取经故事却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一个猴子跑了出来。喧宾夺主。成为故事的主角。而玄奘反而成了英雄的陪衬。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孙行者最早加入了取经队伍。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在宋代形成了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后来《西游记》的雏形。一般认为。它属于说话艺术中的“说经”这一类。宋代说话艺术发达。说经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主角已经是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唐僧已经变成一个被保护者。孙行者已经是一个护法僧的形象。但是,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不能相比。他时有胆怯的心理。三藏让他去偷几个桃来尝尝。他居然怯阵不敢去。他降妖除魔主要靠神道法术,而不是靠智慧。他举止斯文。猴性不足。第一段有残缺。所以不知道它怎样描写唐僧的出身和西行的缘起。孙行者已经是除妖灭怪,无所不能。他说取经要“经过36国。多有祸难之处”。这是后来《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张本。另有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是从唐代高僧不空所译的《深沙大将仪轨》中衍生出来的。但是他没有皈依佛门。随行取经。
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不足两万。是提纲式的。没有细节的描写。还没有出现猪八戒这个重要的形象。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明之际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明人杨景贤有《西游记》杂剧。杂剧中的孙恬空。有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孙悟空的社会习性得到加强。孙悟空有了调皮善谑的个性。比《取经诗话》里的白衣秀才更有人情味。与此同时,却又多了几分妖气。有好色的毛病。他被二郎神抓住以后。竟摇尾乞怜:“上圣可怜。小圣误犯天条。”没有一点英雄气概。杂剧里有了紧箍,为以后小说展开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做了准备。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元人的《西游记》的平话最接近吴承恩的《西游记》。元人的《西游记》平话全书早已佚失,但在《永乐大典》卷13139中还有一些片段被保存下来,这就是“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和《西游记》第十回的情节相似。另有古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的正文和8条注释中提到《西游记》平话中的一些故事。从这些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元代的西游故事已经相当热闹。有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新的称谓。孙悟空的经历也更加复杂了。孙悟空的作用非常突出。降妖去怪。救师苦难。完全是小说的主角。有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叙述了唐僧历经的一系列磨难。基本上勾画出了《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大纲。《西游记》中的黑熊精。黄风怪。蜘蛛精、狮子怪,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重要情节。平话里也都具备。当然。平话的思想艺术水准与《西游记》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西游记故事的集大成者是明代吴承恩。关于吴承恩。资料很少。《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著。也有争论。
《西游记》中的人物
孙悟空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是《西游记》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孙悟空一来到世界。就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访师学道。学会了72变。学会了翻筋斗云。一个筋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大闹天宫。蔑视权威,推倒偶像。他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多绿莎”。“饥餐铁丸。渴饮铜汁”。可他从不服输。他用自己的斗争迫使神仙佛祖也不能不承认他的存在。多少次濒临绝境。九死一生,多少次金箍棒让妖怪缴去。只剩得赤手空拳,但孙悟空从不气馁。永不言败。总结经验教训,抖擞精神,重振雄风。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
用孙悟空自己的话来说:“老孙的买卖。本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他充分地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英勇顽强。不畏险阻。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将孙悟空吸八宝葫芦,只消一时三刻,就会化成脓水。妖怪过一会就晃一晃葫芦。看孙悟空化了没有。孙悟空在葫芦里想怎么哄妖怪开盖。自己好出去。这猴头想,来泡尿吧,不行,那会把衣服弄脏。来点唾沫吧。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这猴头想的却是不要弄脏自己的衣服。没有一点畏惧之心。他总是洋溢着一种旺盛的战斗激情。一双火眼金晴。识破敌人的一切花招。他智慧机敏,乐观诙谐。
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反映了民众对于封建秩序的憎恨情绪和反抗要求。西天取经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舒展才能的太好机会。激励他的动力。不是取经这一宗教目的。而是降妖除魔的战斗本身。打妖怪回来。唐僧慰问他说:“辛苦了。”孙悟空却回答说:“不辛苦。倒好耍子!”八戒说师兄:“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快乐就在战斗之中。
孙悟空好动成性。一刻也不能安静。好名。喜听奉承。好揭人短。跟妖怪打。最恨人家看不起他。最恨人骂他是弼马温。有一次。他变个小妖。去请老妖怪赴宴。必须向老妖怪磕头。这是不得已的事不磕头就要暴露。孙悟空放声大哭。内心十分痛苦:‘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师父救了我。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叫我去拜此怪!’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孙悟空心高气傲。他对龙王说:“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他的第一次大闹天宫。只是因为得知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的官职。知道玉皇大帝如此看不起他。于是就大闹天宫。第二次大闹天宫。是他做了齐天大圣以后。玉皇大帝没有邀请他参加蟠桃会。这一次闹得更凶。见了玉皇大帝也不下跪。有一次。孙悟空从妖怪的山洞里救出了猪八戒。猪八戒说:‘哥哥,从后门走吧。’孙悟空反驳他说:“后门里走。可是长进的?还打前门出去。”孙悟空与妖怪斗,总是调笑之间。举重若轻。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如。一派大将风度。任何奇迹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仿佛是理所当然。镇元大仙要他医活那棵仙树。其实孙悟空并没有什么把握。他就一口承担下来。还嘲笑镇元大仙:“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什么都不看得十分严重,同时又把一切都做得轻松漂亮。孙悟空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战斗欲望。应付一切困难的幽默与诙谐。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唐代贞观年间。青年和尚玄奘。以17年的时间。行程五万里。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穿越西域16国。孤身奔赴天竺。取回梵文的佛经657部,用20匹白马驮负。这件事当时轰动朝野。被视为惊人的壮举。贞观年间。禁止国人出境。但玄奘主意已定。遂混在商人的队伍里面。偷偷出境。多亏了一些信佛朋友的帮助。他才出了边境。一路上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水喝。有时候十几天才能爬过一座冰山。而玄奘意志坚定。宁可死在路上。绝不东退半步。凭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凭着无比坚强的毅力。玄奘终于到了天竺。19年以后。他回到了大唐。唐太宗得知他的经历以后。十分赞赏。劝他还俗做官。但玄奘不想做官,表示自己要献身译经事业。此后的19年里。在他的主持下。翻译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玄奘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唐朝的时候。佛教正是鼎盛时期。玄奘死的时候。送葬,观看的人达百万之多。玄奘还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这就是《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记述了玄奘赴印求法所经历的110个与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包括各地的山川地理。交通道路、风土人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玄奘品德高尚。在书里没有一点自我炫耀的成分。假如他在书中写了很多取经的艰难故事。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就不会是一个窝囊废了。但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部《西游记》了。
玄奘去世后。他的弟子慧立。彦惊将他的事迹整理成书。这就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凡10卷。8万多宇。前五卷写玄奘早年和西行取经的经过。后五卷写玄奘归国以后从事译经的经过。梁启超曾经赞扬此书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此书所述。已经颇具传奇色彩。书中记载了种种神奇的传说。加上宗教徒的狂热想象。神异的色彩非常浓厚。据欧阳修《于役志》的记载。五代的时候扬州孝先寺有玄奘取经的壁画。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逐渐地为民间艺人及文人所重视。人们从玄奘取经的故事中吸取了献身理想。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
但是。后来的取经故事却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一个猴子跑了出来。喧宾夺主。成为故事的主角。而玄奘反而成了英雄的陪衬。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孙行者最早加入了取经队伍。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在宋代形成了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后来《西游记》的雏形。一般认为。它属于说话艺术中的“说经”这一类。宋代说话艺术发达。说经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主角已经是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唐僧已经变成一个被保护者。孙行者已经是一个护法僧的形象。但是,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不能相比。他时有胆怯的心理。三藏让他去偷几个桃来尝尝。他居然怯阵不敢去。他降妖除魔主要靠神道法术,而不是靠智慧。他举止斯文。猴性不足。第一段有残缺。所以不知道它怎样描写唐僧的出身和西行的缘起。孙行者已经是除妖灭怪,无所不能。他说取经要“经过36国。多有祸难之处”。这是后来《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张本。另有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是从唐代高僧不空所译的《深沙大将仪轨》中衍生出来的。但是他没有皈依佛门。随行取经。
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不足两万。是提纲式的。没有细节的描写。还没有出现猪八戒这个重要的形象。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明之际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明人杨景贤有《西游记》杂剧。杂剧中的孙恬空。有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孙悟空的社会习性得到加强。孙悟空有了调皮善谑的个性。比《取经诗话》里的白衣秀才更有人情味。与此同时,却又多了几分妖气。有好色的毛病。他被二郎神抓住以后。竟摇尾乞怜:“上圣可怜。小圣误犯天条。”没有一点英雄气概。杂剧里有了紧箍,为以后小说展开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做了准备。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元人的《西游记》的平话最接近吴承恩的《西游记》。元人的《西游记》平话全书早已佚失,但在《永乐大典》卷13139中还有一些片段被保存下来,这就是“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和《西游记》第十回的情节相似。另有古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的正文和8条注释中提到《西游记》平话中的一些故事。从这些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元代的西游故事已经相当热闹。有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新的称谓。孙悟空的经历也更加复杂了。孙悟空的作用非常突出。降妖去怪。救师苦难。完全是小说的主角。有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叙述了唐僧历经的一系列磨难。基本上勾画出了《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大纲。《西游记》中的黑熊精。黄风怪。蜘蛛精、狮子怪,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重要情节。平话里也都具备。当然。平话的思想艺术水准与《西游记》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西游记故事的集大成者是明代吴承恩。关于吴承恩。资料很少。《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著。也有争论。
《西游记》中的人物
孙悟空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是《西游记》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孙悟空一来到世界。就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访师学道。学会了72变。学会了翻筋斗云。一个筋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大闹天宫。蔑视权威,推倒偶像。他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多绿莎”。“饥餐铁丸。渴饮铜汁”。可他从不服输。他用自己的斗争迫使神仙佛祖也不能不承认他的存在。多少次濒临绝境。九死一生,多少次金箍棒让妖怪缴去。只剩得赤手空拳,但孙悟空从不气馁。永不言败。总结经验教训,抖擞精神,重振雄风。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
用孙悟空自己的话来说:“老孙的买卖。本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他充分地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英勇顽强。不畏险阻。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将孙悟空吸八宝葫芦,只消一时三刻,就会化成脓水。妖怪过一会就晃一晃葫芦。看孙悟空化了没有。孙悟空在葫芦里想怎么哄妖怪开盖。自己好出去。这猴头想,来泡尿吧,不行,那会把衣服弄脏。来点唾沫吧。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这猴头想的却是不要弄脏自己的衣服。没有一点畏惧之心。他总是洋溢着一种旺盛的战斗激情。一双火眼金晴。识破敌人的一切花招。他智慧机敏,乐观诙谐。
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反映了民众对于封建秩序的憎恨情绪和反抗要求。西天取经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舒展才能的太好机会。激励他的动力。不是取经这一宗教目的。而是降妖除魔的战斗本身。打妖怪回来。唐僧慰问他说:“辛苦了。”孙悟空却回答说:“不辛苦。倒好耍子!”八戒说师兄:“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快乐就在战斗之中。
孙悟空好动成性。一刻也不能安静。好名。喜听奉承。好揭人短。跟妖怪打。最恨人家看不起他。最恨人骂他是弼马温。有一次。他变个小妖。去请老妖怪赴宴。必须向老妖怪磕头。这是不得已的事不磕头就要暴露。孙悟空放声大哭。内心十分痛苦:‘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师父救了我。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叫我去拜此怪!’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孙悟空心高气傲。他对龙王说:“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他的第一次大闹天宫。只是因为得知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的官职。知道玉皇大帝如此看不起他。于是就大闹天宫。第二次大闹天宫。是他做了齐天大圣以后。玉皇大帝没有邀请他参加蟠桃会。这一次闹得更凶。见了玉皇大帝也不下跪。有一次。孙悟空从妖怪的山洞里救出了猪八戒。猪八戒说:‘哥哥,从后门走吧。’孙悟空反驳他说:“后门里走。可是长进的?还打前门出去。”孙悟空与妖怪斗,总是调笑之间。举重若轻。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如。一派大将风度。任何奇迹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仿佛是理所当然。镇元大仙要他医活那棵仙树。其实孙悟空并没有什么把握。他就一口承担下来。还嘲笑镇元大仙:“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什么都不看得十分严重,同时又把一切都做得轻松漂亮。孙悟空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战斗欲望。应付一切困难的幽默与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