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
高中语文阅读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主观因素方面入手,着重作以下方面的指导。
1.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如下几个主要目的:(1)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2)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3)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经典,从中吸取文化精髓,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4)通过阅读,使自己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除在规定的阅读课内进阅览室阅读外,还经常在周末、节假日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兴致浓厚。
2.规范阅读要求,使学生有章可循。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至少完成4张规范的读书文摘卡片。并且规定由专人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同学完成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及反馈工作。这样做,有效地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吸取有益营养的任务,又避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二、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误区,需要加以指导。在阅读之前,我们经常性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目,并作一些调查。我们整个备课组的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地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指导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学生推荐适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优秀中外人物传记片断等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学了有用的材料等。如介绍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辛树林编译的《一个伟大的女性》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具体措施
1.建立《读书笔记》本,加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学期开始,我们首先要求全班同学人人建立《读书笔记》本,按照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2.设立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在班内开展了“人人一本好书,好书人人读”活动,发动学生每人贡献2—3本名著或杂志,在班内建立起了一个小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的价值,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图书匮乏的问题。
3.与每周作文训练配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助写。在平时的练笔和堂上作文中,要求学生应用所读到的文章或典故,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通过这样一系列由课外阅读所带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确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起课外阅读来。
4.开展“讲话”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刘国正先生在《试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则明确指出“在语文训练的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作为对阅读效果的综合检查和促进,每周专设一节讲话课,让学生上讲台,轮流当主持人,轮值主持自拟话题,提前公布;班内其余同学做好精心准备,届时抽签决定上台讲话次序;讲话课结束后,主持人收齐讲话稿,并附上简短的主持人心得一同上交。通过“讲话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对此,学生反映热烈,效果很好。
5.实行小组课堂交流、互评,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每周的一堂阅读课中,我们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周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6.利用读书卡和反思卡,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在读书实践中,读书卡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记录了他(她)们的收获。大家阅读了诗词、散文、小说、文言、传记、时文、影评等各种类型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和文章。推开每一扇文学样式的窗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都是一片浩渺的星空。是阅读,让大家插上了翅膀,飞进了文学的殿堂。
实践证明,大量而广博的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该教学方法实施两年来,我班共有22名学生在全国“语文报”杯、“圣陶杯”作文大赛和全国读书竞赛活动中获奖,现已在全校推广,教学效果明显。
高中语文阅读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主观因素方面入手,着重作以下方面的指导。
1.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如下几个主要目的:(1)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2)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3)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经典,从中吸取文化精髓,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4)通过阅读,使自己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除在规定的阅读课内进阅览室阅读外,还经常在周末、节假日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兴致浓厚。
2.规范阅读要求,使学生有章可循。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至少完成4张规范的读书文摘卡片。并且规定由专人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同学完成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及反馈工作。这样做,有效地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吸取有益营养的任务,又避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二、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误区,需要加以指导。在阅读之前,我们经常性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目,并作一些调查。我们整个备课组的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地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指导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学生推荐适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优秀中外人物传记片断等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学了有用的材料等。如介绍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辛树林编译的《一个伟大的女性》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具体措施
1.建立《读书笔记》本,加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学期开始,我们首先要求全班同学人人建立《读书笔记》本,按照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2.设立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在班内开展了“人人一本好书,好书人人读”活动,发动学生每人贡献2—3本名著或杂志,在班内建立起了一个小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的价值,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图书匮乏的问题。
3.与每周作文训练配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助写。在平时的练笔和堂上作文中,要求学生应用所读到的文章或典故,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通过这样一系列由课外阅读所带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确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起课外阅读来。
4.开展“讲话”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刘国正先生在《试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则明确指出“在语文训练的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作为对阅读效果的综合检查和促进,每周专设一节讲话课,让学生上讲台,轮流当主持人,轮值主持自拟话题,提前公布;班内其余同学做好精心准备,届时抽签决定上台讲话次序;讲话课结束后,主持人收齐讲话稿,并附上简短的主持人心得一同上交。通过“讲话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对此,学生反映热烈,效果很好。
5.实行小组课堂交流、互评,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每周的一堂阅读课中,我们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周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6.利用读书卡和反思卡,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在读书实践中,读书卡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记录了他(她)们的收获。大家阅读了诗词、散文、小说、文言、传记、时文、影评等各种类型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和文章。推开每一扇文学样式的窗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都是一片浩渺的星空。是阅读,让大家插上了翅膀,飞进了文学的殿堂。
实践证明,大量而广博的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该教学方法实施两年来,我班共有22名学生在全国“语文报”杯、“圣陶杯”作文大赛和全国读书竞赛活动中获奖,现已在全校推广,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