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创新体现在学生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能自主地建构方法解决问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思维增长。但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悄然生长。创新思维的生长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一定的教学机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建构生活情景、创设题组模块、组织小组合作等,以让创新思维多一份生长的可能。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学生在创新思维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视域狭小;他们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只习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解决这些问题,创新思维就会在课堂自然地流淌。
  一、 在开放的提问中,给创新思维打开一扇窗
  创新思维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口号,几乎在所有方面都需要创新。对数学课堂而言,创新要从细节做起,要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创新的环节中去。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手段,对小学课堂还是非常奏效的,因为他们会站起来抢着去回答。小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都可以转化为数学学习中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不但不要去批评他们这种抢着回答的行为,还要激励他们要继续深入地思考。学生能抢着回答,说明课堂的气氛活跃,有利于能力的生长。但抢着回答问题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少数几个活跃的优生,教师先要弄清楚这一基本的学情。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那种固定答案的问题要减少,要增加一些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一方面,大都学生都能说上一两点;另外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提问中得到拓展。当教师将答案固定之后,学生思考的方向就剩了一个通道,所运用的认知也就集中在那个区域。当教师将问题设为开放性时,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一个点,进而参与进来。学生进来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将问题往深处推进,这个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生长的过程。以《生活中的负数》这一章节为例,教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初春的天气情况,最高温度是多少,最低温度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可让学生随意地回答,给他们创新的机会。说到最低气温时,有说,零下3度的,也有说负3摄氏度。自然地,教师就将相关的认知引出来,即负3摄氏度也可表示为零下3摄氏度。
  教师在设置开放性题型时,要注意趣味性,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比如说教师让学生自己设置一道题来说明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道题几乎给了学生无限的创新空间,他们很快就在生活中找到负数的影子。一学生是这样设置的,从学校开出的公交车途中经过8个停靠站,最后到达汽车站。将进来的设为“ ”,下来的就设为“—”每一次停靠做一次记录,一目了然地就能看出这辆公共汽车全程载客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记录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的创造。他们需要找寻生活的例子,需要观察数据,还需要将学来的认知具体地运用。总之,开放性提问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注入了活力。
  二、 在生活的情境中,给创新思维构建一支架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思维会更活跃。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以点燃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生活情境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依附,就能在自己熟知的环境里探索新的问题,找寻新的路径。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时,首先要与学生的认知相当。超越学生当前的学情,他们就难对情境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如果将负数的相关运算在一开始就导出来,学生就会觉得不知所云,进而失去继续探究的愿望。其次,建构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即能引发他们去创新。还以《生活中的负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这样一段生活情境,一家人在看刘翔当年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的情形。不能让学生仅仅看画面,教师要设置问题,让他们将问题与具体的情境对接起来。教师的问题为,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风速怎么会是负数。如果没有情境,学生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有困难的。如果直接看画面,学生也是很难想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的设问,自然地将本课的焦点与情境对接起来。但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这样的问题学生是第一次遇到,以往讲到负数的应用,教师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温度的变化,学生听得最多的也是这个。但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能力,换言之,要有创新能力,能创造新的思维点,去解决新问题。学生将原先的情境与现在的情境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温度的正负是以零度为基准的;海拔的正负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的。于是他们对着情境开始讨论,这个讨论就是创新,就是补充教师的课堂讲解,甚至质疑教师的讲解,进而从课堂内跳出去生成新的素养。他们发现风行走的方向为“—”,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刘翔奔跑的方向是“ ”的。创新能力在讨论中不断地得到锻炼,他们进而发现,刘翔在比赛中跟风的方向是相反的,即刘翔是迎着风跑的,所以就出现风速为负数的情景。
  可见生活情境的创建,能让学生转化思维方式,能让他们去创新。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学生的视域容易受到限制,但有了新的情境,他们的思维方式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他们会去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
  三、 在题组的改写中,给创新思维探索一新路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必须常抓不懈的一个关键点。但对于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師要多给学生进行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瓷实的生长。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就得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思维的生长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在学生的操作中、自我训练中逐渐拔节而成的。让学生进行题组改写能培植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教师给出一道题,让学生自己去创设同一类型的题目。以前都是学生自己做题目,做教师出好的题目。这次让学生自己动手,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看他们能编成怎样的题目,因为教师给出的要求是原创;另外一方面,教师也要从出题中了解他们思维的优势,以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凡是出得好的题目,可以作为下次的单元检测题来使用。在检测题上就会出现出题学生的名字,这是对学生的一次肯定,对他们创新能力的一次肯定。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周长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3厘米,另外两个边分别是8厘米与7厘米,求另外一个边的长。学生很快就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有关三角形周长的相关知识,由于原题没有多少需要转化思维的地方,他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教师问能不能想一个新的题目来,难度能不能再稍微提高点。小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他们都想出一道题让其他同学做不出来。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激发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一个学生想出这样的题目: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8厘米和1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明显地,这是在原题基础上的一次创新,是学生思维往深处的一次发展。题目显得灵活又有深度,很适宜作为检测题。其次对创新出题而言,还要设置评价机制。对学生而言,让他们对出的题做一次评价,也是一次创新。之前学生评价的只是别人的分数,答案等。对刚才的那道题,学生是这样评价的:因为题目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8厘米和16厘米,所以腰的长度可能是8厘米,也可能是16厘米。这就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是8厘米,两条腰的和就是16厘米,两条边的和的长度不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所以这三条边不可能围成三角形。那么腰只能是16厘米。可见对题组的改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才情。   四、 在小组的合作中,给创新思维绘就一盘棋
  对学生而言,创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不愿意去创新。另外一方面他们偶尔的创新又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会使他们中途打起退堂鼓。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在创新中得不到别人的帮助,遇到的阻碍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创新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就能将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根据加纳的多元理论,每个人在思维上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在创新上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在课堂上的情感流露方式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反映在创新思维上展露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贡献一点“不一样”就会让创新多一份精彩。对创新而言,没有极限,其他人的发言也会让创新多往前推进一步。以下面这题为例,把下列分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04105、100101、99100、102103、101102、103104。
  學生拿到这道题后就觉得懵掉了,因为如果按照常规的先通分再去比较大小,显然是非常麻烦的,甚至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彼此合作,找寻最便捷的方式。首先学生按照教师分成的组,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对这道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主要从这道题的特点是什么,考查学生的又是哪个能力点开始。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给这个创新的任务提供思路的权力与义务。有说,这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有说,题目中的分数每一个分子都比分母小1,也就是说这些分数都小于1,有说,既然都小于1,那么最靠近1的那个分数最大;有说,既然每个分子都比分母少一“份”,那么分得最多的就越靠近1。学生在小组中得发言,都是在之前发言基础上的一次思维突破,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一次创新,学生甄别这些发言就会为自己最终的创新提供智慧。
  五、 结束语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深入的过程也是他们能力发展的过程,随之而来的,也是他们创新能力不断地提升的过程。在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创新思维生长的见证者与激励者,使数学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李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
  [2]于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3).
  作者简介:
  王德顺,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 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96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1组(针灸与语言训练治疗)、对照2组(经颅磁刺激与语言训练治疗)与实验组(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治疗),每组各32例,观察各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分析研究语言沟通在精神分裂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精神分裂恢复期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药物维持治疗,并实施临床常规护理
内部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设置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及时识别规避各种经营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完整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摘 要:初中阶段作为一个连接学生小学和高中的中间阶段,在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初中数学作为初中其他大部分理科学习的基础,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接受程度,是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力追求的教学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较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开始
在我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形势下,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ducation to quali
从“能力本位”观出发,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等几方面来进行,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国国内外资与外资企业之间,国内外资与内地企业之间,高层管理人员的移位现象一直比较频繁。跳槽是企业间人才正常流动的表现,但如果这种流动过于频繁,将给企业带来很大负面
摘要:如今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卓越的发展,其中建筑工程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本文当中我国主要就是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过程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缺陷,结合我国基本情势背景,从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建议和措施的提出,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监理行业取得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国际化;市场化;对策;存在问题  我国在经历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