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海军对外作战首胜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是人民海军战斗精神的代表性说法,西沙海战则是这种说法集中体现的典型战役。如今,人民海军的战舰装备可以告慰先辈,我们已经不用面对“小艇打大舰”的装备劣势,但海上拼刺刀的战斗精神早已渗入海军血脉。
  “要打仗了”
   1974年1月,农历虎年春节来临前夕,中国海军与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海军爆发西沙海战。
   警报是在1974年1月15日拉响的。这天上午,南海舰队司令部情报处的收报机一直响个不停。一份份待译电报雪片般落到值班译电员李兆新的案头。电报有不同来源,内容都是一个:南越“李常杰”号驱逐舰和“陈庆瑜”号驱逐舰,在西沙甘泉岛附近海域对我正常生产作业的402、407两艘渔轮进行骚扰和威胁。
   李兆新说:“从1974年元旦之后,南越的军舰就开始在西沙永乐海域频繁活动。此前,他们已偷偷换掉了我国在南沙太平、中业、北屿、南予、南钥等岛屿上的主权碑,并派兵占领南沙的多个岛屿和西沙珊瑚岛。1973年底,南越海军又在临近西沙的岘港开始集结登岛部队。种种迹象表明,南越有进一步侵占西沙的动向。”
   针对这些情况,南海舰队在此前几天刚刚召开了一次紧急战备防务会议。时任南海舰队司令员的张元培,已经从西沙的海风中嗅出了火药味。他在那次紧急战备防务会议上命令作战处向海军司令部写报告,要求从东海调军舰增援。他对大家说:“这次是实战,不再是演习,要打仗了!”
   紧急战备防务会议之后,南海舰队司令部就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入伍3年的李兆新,第一次感受到了临战状态的紧张。1月15日中午,他译出的一封特急电报把这种紧张状态彻底引燃:“13时20分,南越军舰炮击竖在甘泉岛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南越真的对西沙动手了!李兆新马上按响了通往指挥厅的报警器。听完情报处的汇报,张元培立即下达命令:调榆林基地两艘猎潜艇火速去西沙海域执行任务。
   不过,这道命令并非作战,而是巡逻,护渔护航。虽然张元培早有“这次是实战”的预判,但这毕竟只是一个预判,真正交战之前,中国军队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尽可能地以非战争形式维护国家主权,避免战争的发生。
  “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榆林基地派出的是271编队的两艘猎潜艇。猎潜艇只适合近海作战,而且作战对象是潜水艇,以这样的阵容去对抗南越驱逐舰,看上去也的确不是去作战,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的主权维护行动。
   1月16日23时左右,出海命令传达到389舰上,要求立即前往西沙。而这时的389舰正在船厂进行例行维护,尚未完工。军令如山,战士们马上准备出发。后来在西沙海战中荣立一等功的389舰主炮装填手杨宝河回忆:“那时主炮的炮管刚涂了一遍红色的防腐漆,正式的灰色涂装是在航行过程中战士们自己完成的。防空用的高射机枪刚运上舰,也是战士们在海上安装固定的。”
   与此同时,汕头基地的两艘南海舰队猎潜艇281和282号也向着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起航了。他们计划与271编队在永兴岛会合,共同执行巡逻任务。
   海南军区则派出了4个民兵排驻守琛航、晋卿、广金三岛。从派民兵上岛防守的举动可以看出,中国使用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出发点仅在守卫国土不被侵犯。
   中央对开赴西沙的海军、民兵的指示,后来成了广为人知的“三不”原则,即“不主动惹事,不开第一枪,不能吃亏”。
   据说,在得到西沙摩擦不断升级的报告之后,毛泽东说了一句:“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随后在周恩来、叶剑英上报的方案上批复“同意”。西沙海战由此拉开帷幕。
   但是这种说法只见于文学作品,在公开资料中,中央领导人对西沙情况的最初表态来自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据《叶剑英年谱》记载,1月17日,叶剑英对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西沙斗争开始了,立即组织班子,加强值班,注意掌握情况,准备打仗。”
   1月18日,經毛泽东同意,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议中央军委以叶剑英牵头,邓小平、陈锡联等参加的五人小组(后苏振华加入),讨论处理军委的大事及紧急作战事项。
  中越海上对峙:“请你立即离开”
   271编队于1月17日上午10时抵达永兴岛。18时许,271编队按指令驶抵永乐海域。观测长忽然报告,西方8海里处发现大型军舰1艘。大型军舰必是敌舰无疑,271编队立即全速抵进。
   敌舰这时也发现了271编队,发出灯光信号:“你是何舰?”271编队一面高速冲向敌舰,信号兵一面发出信号:“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在此巡逻,立即离开我领海!”
   南越军舰“陈庆瑜”号见到中国猎潜艇惊得慌了手脚,一直跑到南越实际占领的珊瑚岛附近,才算定住了神。
   第二天,南越军舰看清了中国方面不过是两艘猎潜艇,胆子大了起来,一次次地仗着身量压迫中国舰船。
   一次对抗中,“陈庆瑜”号和抵近甘泉岛侦察的407船重重地碰撞在一起,“陈庆瑜”号的铁锚还钩住了407的驾驶室,一时无法解脱。这时,271编队赶来驰援。“陈庆瑜”号立马将炮口上扬45度归零,示意不会动武,随后又挂出“D”字旗,表示操纵失灵,冲撞是出于无意。几番较量,南越军舰始终没能占到上风。
  南越海军率先开炮了
   19日早晨6时许,271编队和396编队巡逻时发现敌舰4艘分为左右2群,以蟹钳形慢速向广金岛、琛航岛合拢而来。这种攻击性的阵型已经足以说明一切,榆林基地副司令员、271编队指挥员魏鸣森当即下令:一级战备,枪炮上膛!
   271编队迎向南越“陈庆瑜”号和“陈平重”号,396编队则对敌“李常杰”号和“怒涛”号。
   军舰行动之前,南越的橡皮艇已经载着登陆部队出发了。这些橡皮艇到了琛航岛旁边,才被一直紧盯着南越海军舰艇的271编队发现。但由于舰艇和岛上民兵无法联络,只能通过望远镜目测观察。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中国驻岛民兵不辱使命,在琛航登岛的南越军人被民兵用刺刀生生逼了回去。而另一支在廣金登岛的南越部队开了枪,试图武力夺岛,中国驻岛民兵开火反击,击毙数人,击退了侵岛之敌。
   登岛失败后,南越海军指挥官何文锷将消息报告上级。越军上级机关随即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回复:“开火。”
   据何文锷后来回忆,此命令是他亲自通过电台接听的:“我知道这不是通讯员传达,而是来自海军行动部的海军将领,我很熟悉他的声音。”
   何文锷并没有马上执行“开火”的命令,可他的手下可能是被高度紧张的对峙压垮了。9时04分,“陈庆瑜”号后甲板机枪突然响了两声。
   近在咫尺的271编队并没有像对手一样失控,而是发出警告:“你首先射击,我向你提出严重警告,一切后果由你负责!”连发3遍,对手未做回答。突然一名敌军官从舱里蹿出,狠狠扇了机枪手几个耳光,同时敌舰炮口归零,向深水区退去。
   一小时后,南越两个舰艇编队再次展开进攻阵型,中国海军随即拉响了战斗警报。此时,南越海军已经脱离开中国舰艇的紧逼,抢占了利于发挥它们大口径火炮威力的战位。
   10时23分,与中国海军396编队对垒的“李常杰”号上忽然火光一闪,南越海军率先开炮了!
   几乎就在同时,中国回击的炮弹打了过去。在西沙海战中荣立一等功的389舰主炮装填手杨宝河说:“那时候双方已经互相瞄准很长时间了,炮手的脚一直踏在击发踏板上,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盯着对面的南越军舰,一声令下就会全面开火。”
   南越军舰的攻击替中国舰艇编队下达了“开火”的命令,战士们本能地开始反击。炮声一响,中国舰艇就一边开炮一边全速冲锋。拉出了“海上拼刺刀”的架势。中方艇小炮小,只有接敌近战,才能扬长避短。
   开战时,271编队距敌2000余米,刚开始冲锋,274艇驾驶台就被敌炮击中,政委冯松柏、副艇长周锡通中弹牺牲,多人负伤。随后,274艇烟幕筒又被击中,但毫不减速,冒着敌强大火力,拖着烟幕猛插敌阵,从2000米一直打到几十米。抵近后,中国舰艇的速射火力得到充分发挥,打得敌人无法冒头。
   战场另一端,389舰开战不久就中弹起火,仍拖着烈焰跟随396舰冲锋。396舰前甲板为双37炮和1门25炮,虽然挥弹如雨,颇具声势,但威力偏弱,无法重伤敌舰。389舰上的85毫米主炮开始发威。杨宝河回忆,在整个海战过程中,他一个人就装弹180发,装弹速度比平时训练的最高纪录还要快得多,手指被磨得露了骨头却浑然不觉。一发发沾着鲜血的炮弹推进炮膛,“咣咣咣”地不断轰响着。
   “李常杰”号很快被389舰命中数发炮弹,以它的“身板”,其实受伤并不算重,可它马上掉头就跑,退出战场。
   南越“怒涛”号在389舰和396舰的合击之下,指挥室被打飞,舰长当场身亡,驾驶系统完全被打坏。失去控制的“怒涛”号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海上乱撞,已经受到重创的389舰此时也已操纵不灵,结果撞在了一起。
   这时,海战史上的一幕奇观出现了。杨宝河说,当时两艘舰离得实在太近,主炮的角度都无法瞄准了。389舰上的海军士兵们,竟然从船舱里拿出了冲锋枪、手榴弹、火箭筒,对着“怒涛”号就“招呼”开了。
   这恐怕是世界任何一场海战中都没使用过的武器,军舰上原本也不会装备,389舰上的这些其实是运输品,准备输送给守岛民兵的。结果还没来得及卸船,先被情急之下的海军士兵拿来用了。
   西沙海战之后,南越在国际上声称中国使用了“导弹”,其实那不过是陆军用的火箭筒。
   战斗进行到11时,南越“陈平重”号和“陈庆瑜”号均被击伤,退出了战场,只剩失去控制的“怒涛”号在原地挣扎。而这时的271编队和396编队,也已经是强弩之末,胜负其实还未明了。就在这时,11时32分,我军的281编队两艘猎潜艇进入战场。
   何文锷在回忆录中写道:“11点25分左右,我从望远镜中发现8至10海里一艘有两个冥河式导弹发射箱的中国舰艇从东方高速接近。”惊惧之下,何文锷丢下了“怒涛”号,下令撤兵。这场耗时50余分钟的海战,以中国海军的完胜告终。
   1月20日,中国海军、陆军和民兵密切协同,连续攻占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全歼守敌,俘虏49人,其中有少校军官一名、尉官两名,还有一名美国人(美驻岘港领事馆联络官)。
   是役,中国海军以小艇力敌大舰,以“海上拼刺刀”的英勇无畏完胜入侵之敌。这是新中国海军进行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海军史上首次对外战争的完胜。
其他文献
曾泽生(1902-1973),云南省永善县人,曾入云南讲武堂和黄埔军校学习,之后长期在滇军任职。1946年任滇军60军军长,被国民党调到东北打内战,1948年率部在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仍任军长。1950年,率50军入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一支由国民党60军长春起义而改编建立的部队。实战证明,50军首任军长曾
期刊
1949年3月2日早上,刚刚做完祷告的蒋介石突然得到报告,“重庆”号巡洋舰偷偷开出上海吴淞口,一路北上开往烟台了。   其实,国民党海军与“重庆”号失去联系已经4天了。起初他们不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蒋介石,而是一连数日不断地用无线电呼叫“重庆”号舰长邓兆祥,劝他返回上海。邓兆祥始终不应,只一股劲儿地往北开。眼看“重庆”号是铁了心要投奔共产党,海军才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正蛰居在老家奉化的蒋介石。  
期刊
彭德清(1910-1999),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福建省同安县(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泉州市特委书记,中共同安县委书记、厦门临时特支书记,闽南第二游击支队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闽南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大队长、新四军第2支队4团连指导员,苏北指挥部(3纵)5团政委,新四军1师3旅7团团长兼政委、苏浙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
期刊
炮火中诞生、战斗中成长、发展中壮大,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今天的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果我们只看到人民海军今天的辉煌,还不足以理解百余年来中国人为拥有一支强大海军所付出的艰辛。只有了解中国海军发展史,才能明白中国人对大型舰艇的渴望。  血染大东沟   1894年9月17日清晨,海面上微风徐徐。包括旗舰“定遠”舰在内的北洋舰队10艘主力舰,停泊
期刊
二战结束时,曾经横行太平洋的庞大的日本联合舰队覆灭了,那些“大和”“武藏”之类的海上巨兽在战争中被击沉,但还是有131艘中小型舰艇留了下来。驻日盟军总部决定将131艘日本军舰分配给中、美、英、苏四大国作为战争赔偿。   四大盟国用抽签分配这些军舰。中国代表抽中的第2份日本军舰是个“上上签”。这份配额共34艘军舰,包括7艘驱逐舰、17艘护航驱逐舰、2艘驱潜舰、1艘运输舰和7艘其他舰只,总吨位约3.
期刊
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是经亨颐的女儿。经亨颐是浙江省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投身革命,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著名教育家、金石画家。1933年初,经普椿从浙江老家来上海看望父亲。因何香凝的子女不在身边,她常帮何香凝干些家务。她尊称何香凝为“伯母”,何香凝则昵称她为“阿普”。其时,廖承志因参加革命被捕,后经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的积极营救获释。在家的一段时间里,他渐渐地和经普椿熟悉了。  
期刊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县高桥区(今红安县高桥镇)九龙乡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家族是义门陈氏在湖北的一个偏远分支。陈锡联乳名“谱庆”,族谱名陈锡廉,字廉甫。他14岁参加革命时,部队里的人把他的名字写成了“锡联”,而他年岁小,弄不清“廉”与“联”的区别,所以就一直沿用下来。   陈锡联幼时家里人多地少,生活非常艰难。在他3岁时,父親陈永厚去世,母亲雷敏带着他和大姐陈珍(
期刊
在战场上,陈锡联和陈赓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一同经历了很多次重大战役;在生活中,他们互称兄弟,发生过很多趣事;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陈锡联的妻子王璇梅和陈赓的原配妻子王根英是姐妹,因此两人是连襟。这是一段“二陈”配“二王”的传奇佳话。     “二陈”合伙偷朱德的苹果   战将,通常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身经百战,军务繁忙,甚至九死一生。但战将也是人,他们的生活也时常充满乐趣。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
期刊
作为一代名将,除去个人的光辉战绩外,其后人也为人们所关注,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陈锡联的后人如今現状如何呢?陈锡联和王璇梅结婚后,育有4个子女,分别是次子陈再强、三子陈再文、四子陈再方和女儿陈再芬。受到陈锡联的影响,3个儿子纷纷从军。陈再方曾撰文回忆父亲:   1938年,当父亲率部队行军至和顺县松烟镇玉女山一带时,突然与日军遭遇。为摸清敌情,父亲借树木和岩石的掩护,用望远镜侦察山下日军部署情
期刊
在革命战争时期,陈锡联身先士卒,从一名放马的小战士,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大将军。他善打硬仗、恶仗、苦仗,被誉为“小钢炮”。在一次战役中,他左手拇指受伤,由于包扎不当,逐渐坏死。一天,陈锡联取来白酒,连饮两大口,随后喝道:“给我黑了,没啥用了。”旋即瞪眼咬牙,举右手快刀断指……他曾笑言:“我身子前后左右有4个洞,因此心中有气出得快,心胸宽。”   建国后,陈锡联一刻不停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晚年离休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