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嬗变 神俗博弈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周的青铜器纹饰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动物纹饰是主体。文章从装饰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周青铜器的动物纹饰,从平面纹饰、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三个维度考究动物纹饰的发展和变异,从而发现神俗动物形体、意蕴的变化规律,窥视古人意趣。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动物;装饰
  商周时期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作为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充斥于贵族的生活中,而且还作为礼器现身于国家、方国的祭祀、征战场合。商周青铜器的装饰包括平面型纹饰和立体型装饰,装饰题材以动物和几何图案为主。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的变化,学者们多依照平面纹饰的研究成果给出结论,即从神秘的神话幻想动物开始,到商晚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衰落,现实型动物逐渐发展;至西周晚期之后被变形动物纹和几何纹所替代;至春秋中晚期,全面转向自由奔放的现实型动物。这种变化学者认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演变有关。
  1 青铜器动物装饰的界定
  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在古代金石学研究青铜器的阶段中就是重点研究内容,直到今天依然是重点,且其多偏重于对平面纹饰的研究。这与通过拓片保存纹饰资料的研究习惯有关。青铜器装饰多是讨论错金银、鎏金等装饰工艺,立体装饰艺术多被忽略,仿生器型也被归为青铜器器型研究中。上述的研究习惯是基于考古类型学、文物学形成的研究体系。相比之下,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审视青铜器,青铜器装饰指的是依附于青铜材料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的总和,它使青铜器得到了符合其用途要求的美化,其内容包括平面纹饰、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三个方面。
  青铜器装饰的三个方面中,动物题材占主体。青铜器纹饰分为动物纹和几何纹,其中动物纹数量最多,包括普通动物纹和变形动物纹。普通动物纹中包括幻想动物纹(兽面纹、龙纹等)和现实动物纹(虎、象、牛、兔、蛇、龟、蟾蜍、鱼、貘等)。纹饰造型的依据及形象特点由其本身属性决定。幻想动物纹多为神兽,大到只表现面部的兽面纹、蟠龙纹,小到蟠螭纹。现实动物纹归为俗兽,其形象来自现实中已存在的动物,比较写实。变形动物纹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是动物纹的简化和变形,或是动物的一部分(如鳞纹),或是几何纹加动物的器官(如波曲纹)。变形动物纹被认为是界于动物纹和几何纹之间的纹饰。
  动物主题装饰中,研究者对平面纹饰的发展变化研究甚多。而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的动物题材如何随着时间发展出现变异,其形貌变化的趋势,同一种动物题材在平面、立体和器型中出现的时间差异和规律如何,都是研究者未涉及的领域。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2 平面纹饰中的动物题材
  青铜平面动物纹饰的发展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到变形的过程,动物题材经历了以幻想型动物为主到以现实型动物为主的过程。夏代晚期青铜戈上首次出现变形动物纹,以单线条表达形象。商代是平面纹饰发展最快的时代,从单线条的勾勒发展到三层纹的复杂刻画,平面纹饰迅速发展至顶峰。就动物题材而言,商代早期出现了兽面纹,中期出现了鸟纹、虎纹、蝉纹,晚期出现了夔龙纹、蟠龙纹、象纹、鱼纹、龟纹、蟾蜍纹等,幻想型动物占据主体地位,不仅数量大,而且在器物上占据主体纹饰地位,现实型动物也逐渐扩展种类,作为前者的配饰出现。进入西周时期,其早期风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变形动物纹开始出现,幻想型动物开始逐渐退出主体纹饰地位。西周中晚期,现实型动物纹和变形动物纹发展迅速,并占据主体地位,幻想型动物发生变异,偶尔作为主体纹饰出现,如顾龙纹、团龙纹、蟠龙纹。东周时期,平面纹饰趋于细小型组合,即原有的动物纹饰不再单体出现,而是变小且多个组合出现,如蟠螭纹、蟠虺纹。
  3 立体部件装饰中的动物题材
  青铜器的部件装饰中有动物纹饰,在青铜器的足、耳、鋬、捉手、提梁等位置出现了立体的动物形体,有的仅头部、足部,有的是全身,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写实,直观且生动。最早的动物题材立体部件是商早期的扁兽足鼎,其足部为扁尖的夔龙形足。至商代晚期,鼎足、鼎耳、簋耳、甗耳、爵鋬、角盖、尊肩、壶和卣的提梁两端等位置都出现了立体动物装饰,动物种类有兽面、龙、凤鸟等。西周时期,青铜器足、耳、鋬、流、捉手、提梁两端等部位出现立体动物已成为时尚,动物种类没有太大变化,形象上略有创新。如环耳上部兽面的角变成螺旋状;环耳下部普遍有环;三足、四足器普遍变为兽形仿生足;匜的扁兽足均为矮的夔龙纹;四足或相同,或前足为头后足为尾。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耳部的兽面环耳变为整只兽,或龙或虎,盖上部有整只鸟或兽,圈足下部加装整只虎,盉流头部为鸟或兽形。战国时期,这种时尚渐渐消失,仅出现了铺兽衔环,该部件的动物装饰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立体,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
  通过对动物题材立体部件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商晚期才出现平面纹饰中的夔龙纹,而商早期就出现了立体部件装饰,从鼎足到匜足,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且夔龙纹早就消失或被变形动物纹取代。兽面纹一般没有物种的界定,商到西周,兽面纹在耳、足跟部出现,至春秋时期就开始变为复杂的有物种的兽的全身像,这与平面纹饰中兽面进入西周早期后简略、消失的规律并不相符。
  4 动物类仿生器型
  动物类仿生青铜器一般指的是鸟兽型青铜器,包括鸟兽型尊、鸟兽型卣、鸟兽型觥。三者在器型上有区别,无流无鋬无提梁为尊,有提梁为卣,有流有鋬为觥。此外还有鸟兽型杂器,如鸭型或兽型带钩、鸟兽型炉、鸟兽型灯、鸟兽型符等。本文以尊、卣、觥为主进行探究。
  鸟兽尊是三类鸟兽型青铜器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按风格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二为西周中晚期,三为春秋战国之际。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鸟兽尊的主要动物造型有象、犀、羊、豕、鸷、枭、凤等,器身有三层纹饰,豪华精美。西周中晚期鸟兽尊的主要动物造型有象、虎、貘、驹、凤等,器身有主纹饰,大部为素。春秋战国之际的器物造型有牛、凫、异兽等,器身纹饰繁缛,小而密。鸟兽卣、鸟兽觥多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器物,鸟兽卣造型种类不多,有鴞、鸟、豕、虎等,鸟兽觥造型种类有龙、牺、羊或异兽。
  在鸟兽器型中,一些鸟的亚种,如鸷、枭、鴞、凫等形状的器物均有出现,其形象与平面凤鸟纹和鸟形部件均不相同,仿生程度高。从动物的属性上看,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动物多为大体形动物,腹腔内可容纳大量酒,它们在古代人心中代表具有强大力量或富足。西周中晚期的动物则为生活中的兽和家畜,容酒量减少,与西周中晚期禁酒、农耕稳定、禮制繁荣的社会形势相关。春秋战国则有了各种幻想中的异兽,与当时百家争鸣、礼制僭越相适应。这种变化趋势正好与其容酒功能息息相关,与平面纹饰中动物种类的变化相反。
  5 对比与总结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中平面纹饰、立体部件和器型发展、变异的梳理,笔者发现动物题材在这三种类型纹饰中出现的时间、延续时间、变化情况均不相同。平面纹饰由幻想中的动物面部开始发展,逐渐出现幻想动物全身,然后是现实动物,最后是变形动物。对比之下,动物题材的立体部件商周时期表现出由扁平状发展到立体,由头首部发展到全身形,商代为肇始期,西周渐完整、立体,题材固定在鸟、兽两种类型上,春秋则发展出活泼家常的动物类型和体态。动物仿生器型则与古人嗜酒的程度、古人对动物的看法相关,从现实中体型大、力量大和表达富足的动物开始,到体型小、与农耕和礼制文明相关的动物,再到百家争鸣、礼制僭越气氛下的各种非现实的异兽。总之,三种类型的动物纹饰的发展、变化各不相同,特征明显。平面纹饰题材广泛,从神秘到现实、变形。立体部件题材种类少,但突破了平面纹饰的存续时间,由扁平到立体头面部再到立体全身部。器型题材,从大至小,从象征强大富足到蕴礼兴农,再到想象丰富,不为制度所禁锢。动物题材在形和意的变化中,神圣与俗生转换,相生相随。
  参考文献
  [1]李新萍.商代青铜纹饰艺术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梁丹,张洪亮.先秦青铜纹饰的美学思想[J].艺术教育,2014(12):26-27.
  [3]田远.殷周青铜器纹饰的文化透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佚名.青铜扁盉中为什么会频频出现龙形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9-10.
其他文献
摘 要: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1986年出土于白衣寺塔刹内,由铜丝、珍珠、珊瑚穿缀而成,是现存明代头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章基于此,首先对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的来源做了简介,然后从用料珍贵、造型独特、做工精细三个角度分析了头饰的特点,最后从白衣寺塔和多子、富贵的寓意等出发,深入探讨了头饰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艺术特点;文化内涵  头饰是古代女性首饰中的一种,插戴于发上,具有
期刊
摘 要:在古籍修复中,对于破损的封皮、书页往往通过对配纸的染色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染料是常用的两种染色剂。传统染料(颜料)主要有植物染料、矿物颜料等,化学染料比较常见是管装浆状的国画颜料。吴煦档案中的《重刊灾赈果报录》封皮破损需要修复,文章通过对该文献的封皮染色来进一步研究文物修复中的纸张染色原料和染色工艺。  关键词:古籍;封皮;染色工艺  1 文物信息与价值 
期刊
摘 要:曹魏时期频繁的灾荒和瘟疫造成了北方地区人口的锐减和物质财富的重大损失,使这一时期豪族地主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谷川道雄、川胜义雄等学者提出的“豪族共同体”理论在分析上述问题时体现出了巨大的学术价值,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其一,在分析“豪族”发展为“门阀贵族”的原因时,该理论忽视了专制皇权的重要作用;其二,在讨论专制皇权与“豪族”的关系时,该理论仅
期刊
摘 要:水月观音是中唐时期中国自创的观音形象之一,之后历代均留下大量绘画和雕塑艺术品。文章聚焦以铜为媒材的水月观音造像,探讨了在晚唐五代、辽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其在图像与风格等方面,由雍容富贵至简雅素净,后又在藏传佛像影响下再次繁复华丽的演变历程,并以此为据,对两例仿古作品进行了鉴别。  关键词:水月观音铜像;图像;风格;演变;鉴别  水月观音,即“观水中月之观音”,是汉传佛教三十三种观音变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社会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今天,把外语工具使用起来,投放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是一个值得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南博之夏”多年的外语活动实践为例,结合教育学理论,对西汉南越博物馆历年使用外语工具的教育活动做出回顾和探索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 未成年人 宣教活
期刊
摘 要:鼻烟作为自明末清初进入我国的舶来品,因其具有提神醒脑等功效,逐渐为上流社会所接受并流行起来。而承载其的鼻烟壶不断化简就繁,出现了不同的材质与工艺,渐渐由实用品转变为工艺品。文章选取安徽博物院鼻烟壶藏品若干件,就其造型和艺术特色等逐一进行赏析。  关键词:鼻烟壶;清代;内画  鼻烟壶是盛放鼻烟的一种便携式容器,随着鼻烟的逐渐流行而出现。所谓鼻烟,是以鼻子吸食的烟草制品,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优
期刊
摘 要: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身贫微,却志存高远,一生致力于“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探索,其作品中展露出的东方韵味成为其艺术特色中最独具魅力的标签。她将对祖国的深情倾注于画作,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潘玉良的作品拥有着浓浓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情系故土 画魂尤生”。文章从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美术作品中选取数幅,探讨其画作背后的东方情缘。  关键词:东方
期刊
摘 要:钱延康是著名的油画、水彩画家,创作内容尤以森林题材最为著名。钱延康1929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师从颜文樑。钱延康学生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一生执着于用笔写大自然的力和美,用色彩的真情实感打动人。文章从钱延康捐献给家乡常熟博物馆的诸多作品中遴选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森林鹿群》,与诸同好共同赏析,共同领略其醇厚的艺术功底和诚挚的艺术感情。  关键词:钱延康;油画家;精湛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依托馆藏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策划和教育项目让藏品“活”起来,是博物馆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博物馆通过不断突破,整合教育资源,推出优质的教育项目,对于规范社会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功能都会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分析和评选优秀教育项目,推动博物馆教育项目进校园、社区,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传承作用,也对将来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北京正式建都的历史是从贞元元年(1153)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到当时称为燕京的北京,并改名为中都开始的。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命运,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从此开始走向成为世界最伟大、最繁荣首都之一的道路,经过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变迁,一直沿用到现代。这一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金中都在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改变了整个北京城的发展轨道,对北京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