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谈论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将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所当然要从小学习自主读书的本领,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良机。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始终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录机”、“容器”、“观众”或是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是为了“学”,“教”要服从“学”,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教师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的少、练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最后,教师要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才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为学生创造了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例如,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一课时,我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如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三、激发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鼓励提问,放手质疑。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知道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情绪高涨,内容非常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展开讨论,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以《路旁的橡树》为例,当学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挡住筑路工人向前铺路时,我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说:“把橡树砍掉,因为修路计划要比一棵树重要。”有的学生当即回答:“这样一棵粗壮、结实的橡树,砍掉多可惜呀!”还有的学生说:“修路计划不改,橡树也不砍,就让橡树长在公路中间。”这一回答,显然是不妥的。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再读书,再讨论。学生反复讨论,深入理解,终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为保护环境、确保道路畅通,做到两全其美,最好改线修路。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仍以《要下雨了》为例,课后,我让学生查找、搜集一些预测天气变化的其他“大自然的语言”。第二天一上课,学生们便开始汇报。有的同学汇报早晨麻雀啭鸣表示天气晴朗,有的汇报蚯蚓出洞爬出地面表示将要下雨,还有的同学汇报了蜻蜓低飞、水泥地潮湿、蚊子成团等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可以这样做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总之,二十一世纪呼唤回归自然,呼唤人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漫漫教学路。为了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始终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录机”、“容器”、“观众”或是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是为了“学”,“教”要服从“学”,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教师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的少、练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最后,教师要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才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为学生创造了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例如,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一课时,我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如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三、激发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鼓励提问,放手质疑。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知道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情绪高涨,内容非常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展开讨论,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以《路旁的橡树》为例,当学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挡住筑路工人向前铺路时,我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说:“把橡树砍掉,因为修路计划要比一棵树重要。”有的学生当即回答:“这样一棵粗壮、结实的橡树,砍掉多可惜呀!”还有的学生说:“修路计划不改,橡树也不砍,就让橡树长在公路中间。”这一回答,显然是不妥的。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再读书,再讨论。学生反复讨论,深入理解,终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为保护环境、确保道路畅通,做到两全其美,最好改线修路。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仍以《要下雨了》为例,课后,我让学生查找、搜集一些预测天气变化的其他“大自然的语言”。第二天一上课,学生们便开始汇报。有的同学汇报早晨麻雀啭鸣表示天气晴朗,有的汇报蚯蚓出洞爬出地面表示将要下雨,还有的同学汇报了蜻蜓低飞、水泥地潮湿、蚊子成团等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可以这样做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总之,二十一世纪呼唤回归自然,呼唤人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漫漫教学路。为了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