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的一次同里旅游开始了我回到了父亲的出生地的旅程,十年后的我又沿着原路再走一遍。
我在父亲身上几乎看不到半点上海男人的特质,但他总说,在上海的17年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上海如何影响了父亲,小时候的我完全不理解,我只知道广东小城里出生的自己和一座大都市有密切的联系,也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见证这个国际都会的高速发展,于是就有了十年前我回到父亲出生的上海生活读书的故事,也让我结下了深深的上海情结。
又到开学季节,正好是我十年前迁户上海的时间,而目这次奥迪A3 Sportback之晓旅的路线让我非常惊喜——同里古镇-多伦路-山阴路-莫干山路——我回上海的故事,就是从十年前的一次同里旅行开始。
同里变了
十年后再入同里地界,一路上都是小镇发展的印迹。同里宽大平坦的公路很适合A3这种运动掀背车快速奔驰,而十年前你只能慢慢游走。看看现在的同里,肖甸湖成了休闲森林公园,五星级酒店刺激着新市中心的高楼一长再长。旅游经济给同里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和十年前比起来,水乡古镇的味道变了。当一个古色古香的城镇的商铺都在经营旅游商品或饮食时,尽管道路的两旁仍是那些韵味犹存的老房旧铺,但古镇平静朴实的气息却已被商业味道冲淡。如今在同里,已很准找到在小巷里嬉闹的孩子,或是在屋前洗菜做饭的老人。同里还是那个同里,但复古旗风和招牌给了同里太多的人工修饰,味道已经全然不同。
当然,我无法,也没有权利去非议一个地方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对于很多古城而言,旅游与百姓生活这两大功能本来就很难共存。不过恋旧者也犯不着完全失望,清晨六点左右去古镇走走,还是有惊喜的。
晨光中的同里古镇没有兜售纪念品的商贩,周边的旅游商铺都关上了令人怀念的老木门,河里的游船也仍聚在一起沉沉地睡着。在路上走的是零散的买菜老人、学生和上班族,还有路边摆卖的菜贩。当然,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一元一件、种类繁多的早餐糕点,这都让我想起新会老家的早晨。
父亲成长的老房老街
十年前,正是在同里之行后确定了我的返沪事宜,十年后,我的“十年纪念”之行也是从同里开始。
上海虽然不是我出生地,但却是我长大成人的地方。从16岁进入高中,到踏足社会,这是我形成人生观的时间段,也是年少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不过这并不是我依恋上海的唯一理由。我的命运跟上海一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得从我爷爷的故事讲起。
在清末到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大批广东商人前往上海经商,办商行和开餐馆的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就包括了我曾祖父。新雅饭店是以粤菜和中西混搭菜著称的高级餐馆,也是过去老上海名流汇集的地方,我曾祖父就是其主要创始人之一。因此得益于曾祖父的护佑,生于民国初期的祖父早年得以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接过部分祖业,经营纺织生意,在上海也算是小有成就,膝下儿女有八,幸福美满。
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殷实的家底因为历史原因变成了往事,祖父的早逝更使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度跌至谷底,父亲和年纪尚小的兄妹们只能由大伯艰难拉扯长大,能够享受的只有一间当时算得上上流住宅的永安里的房子——电是本次行程途经的地点之一,我高中时代落脚的老弄堂。
其实很多上海的旧民区和老里弄都曾精英云集,永安里就是其中之一。当年能住进多伦路永安里和丰乐里那些洋房的都非等闲之辈,不是永安、先施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大官或富商,房子阳台的石膏雕花栏杆、屋内的实木旋转楼梯、小巧的进门花园,还有弄堂口精致的石库门,时刻彰显着住户的不凡身份,周恩来、鲁迅、汤恩伯和内山完造等人更是都在这里落过脚。不过到了父亲这一辈,永安里和周边的弄堂已成为普通公房。入住了大量平民百姓,也让父亲有了和普通孩子一起硬的童年。
永安里、丰乐里几百米之外的山阴路,也是和多伦路齐名的历史文化老街,里面隐秘着鲁迅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居,住户身份甚至比多伦路更显赫。而在父亲年少的时候,“永安帮”和“山阴帮”孩子在四川北路嬉闹的“帮会冲突”也是这一带孩子和大人们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现在多伦路已经被翻新成文化名人街,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永安里和丰乐里的历史价值也被重新发掘,成为了保护建筑。山阴路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也一点点重见天日,慢慢成为来沪游客必经之地。可惜的是,我十年前仍和伙伴嬉戏打闹、骑车穿梭的弄堂小巷,已经极少有孩子游戏其间。弄堂口的路边小摊、卖黄酒老伯的吆喝,乜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封存的记忆,不变的只有进入弄堂后那股熟悉的,来自木质阳台和楼梯的木香味。
命运各异的老房
在发展速度飞快的上海,能够留住祖上留下的老房子是不容易的。我家老屋因历史价值而被保存,那些没有历史价值的,就要面临被推平重盖楼的命运,运气好的话或许能保留一部分,改建成创意园区,就像莫千山路M50社区那样。
和多伦路、山阴路一样,莫干山路附近也曾也有着大量依着苏州河畔建起的石库门洋房,但随着类似新天地创意景区的盛行,这里也被改建成创意园区,集中了很多艺术和设计从业者。这也是这次路线中最能和A3年轻张扬、活泼好动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地方,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同行鲁相摆拍,然而我对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感觉。
因为曾在这里上班的缘故,我很喜欢在附近的河堤上玩涂鸦,也经常会光顾M50旁边的里弄小店买饮料。那种木门木窗木柜台的小店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见到了,电几乎只有在这种小店,你才能喝到儿时踢完球后的最好奖赏:一块五一瓶的玻璃瓶可乐。
但莫干山路上的这些小店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听说这里将开展M5啪第二期工程,除了两三幢造型精致的欧式洋楼外,这里的民居将全部拆除。如今那些造型精致的里弄房已被基本拆光,只剩下十几户不舍得离开,或没谈妥搬迁条件的住白仍在抗争。城市发展的脚步需要踩在旧建筑上发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老实说,我觉得去拆掉那些精致的旧里弄去进一步打造M50并不值得,可没有这个园区,这些老房或许还是会被全部推平,那会不会更可惜呢?谁也说不准,只是看着那些留守者不舍而无奈的眼神,确实令人心酸。
怀旧的八零后
这次重新回到这些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发现自己越发喜欢老旧东西,也越发喜欢回忆。有人说八零后怀旧了,说明他们也开始老了,但我觉得并非如此。现在喜欢运动风掀背车的八零后不还是越来越多吗?外形精致干练的A3不还是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注目礼吗?只能说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经历过的事和物都在迅速地改变或消失,上海乃至全国的八零后童年痕迹变得越来越少,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怎样去找寻呢?还有多少八零后能回到童年住过的老房子,能走走那条上学路上玩耍过的老略,能坐在巷口的石凳美美地吃一口三色雪糕?老弄老房并不仅仅承载着我们父辈的回忆,也慢慢温存着八零后的童年记忆。不得不相信,它们的消逝已改变了现在弦子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很难从现在的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毕竟时代一直都在往前走,他们也将有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味的事物。
我在父亲身上几乎看不到半点上海男人的特质,但他总说,在上海的17年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上海如何影响了父亲,小时候的我完全不理解,我只知道广东小城里出生的自己和一座大都市有密切的联系,也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见证这个国际都会的高速发展,于是就有了十年前我回到父亲出生的上海生活读书的故事,也让我结下了深深的上海情结。
又到开学季节,正好是我十年前迁户上海的时间,而目这次奥迪A3 Sportback之晓旅的路线让我非常惊喜——同里古镇-多伦路-山阴路-莫干山路——我回上海的故事,就是从十年前的一次同里旅行开始。
同里变了
十年后再入同里地界,一路上都是小镇发展的印迹。同里宽大平坦的公路很适合A3这种运动掀背车快速奔驰,而十年前你只能慢慢游走。看看现在的同里,肖甸湖成了休闲森林公园,五星级酒店刺激着新市中心的高楼一长再长。旅游经济给同里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和十年前比起来,水乡古镇的味道变了。当一个古色古香的城镇的商铺都在经营旅游商品或饮食时,尽管道路的两旁仍是那些韵味犹存的老房旧铺,但古镇平静朴实的气息却已被商业味道冲淡。如今在同里,已很准找到在小巷里嬉闹的孩子,或是在屋前洗菜做饭的老人。同里还是那个同里,但复古旗风和招牌给了同里太多的人工修饰,味道已经全然不同。
当然,我无法,也没有权利去非议一个地方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对于很多古城而言,旅游与百姓生活这两大功能本来就很难共存。不过恋旧者也犯不着完全失望,清晨六点左右去古镇走走,还是有惊喜的。
晨光中的同里古镇没有兜售纪念品的商贩,周边的旅游商铺都关上了令人怀念的老木门,河里的游船也仍聚在一起沉沉地睡着。在路上走的是零散的买菜老人、学生和上班族,还有路边摆卖的菜贩。当然,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一元一件、种类繁多的早餐糕点,这都让我想起新会老家的早晨。
父亲成长的老房老街
十年前,正是在同里之行后确定了我的返沪事宜,十年后,我的“十年纪念”之行也是从同里开始。
上海虽然不是我出生地,但却是我长大成人的地方。从16岁进入高中,到踏足社会,这是我形成人生观的时间段,也是年少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不过这并不是我依恋上海的唯一理由。我的命运跟上海一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得从我爷爷的故事讲起。
在清末到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大批广东商人前往上海经商,办商行和开餐馆的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就包括了我曾祖父。新雅饭店是以粤菜和中西混搭菜著称的高级餐馆,也是过去老上海名流汇集的地方,我曾祖父就是其主要创始人之一。因此得益于曾祖父的护佑,生于民国初期的祖父早年得以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接过部分祖业,经营纺织生意,在上海也算是小有成就,膝下儿女有八,幸福美满。
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殷实的家底因为历史原因变成了往事,祖父的早逝更使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度跌至谷底,父亲和年纪尚小的兄妹们只能由大伯艰难拉扯长大,能够享受的只有一间当时算得上上流住宅的永安里的房子——电是本次行程途经的地点之一,我高中时代落脚的老弄堂。
其实很多上海的旧民区和老里弄都曾精英云集,永安里就是其中之一。当年能住进多伦路永安里和丰乐里那些洋房的都非等闲之辈,不是永安、先施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大官或富商,房子阳台的石膏雕花栏杆、屋内的实木旋转楼梯、小巧的进门花园,还有弄堂口精致的石库门,时刻彰显着住户的不凡身份,周恩来、鲁迅、汤恩伯和内山完造等人更是都在这里落过脚。不过到了父亲这一辈,永安里和周边的弄堂已成为普通公房。入住了大量平民百姓,也让父亲有了和普通孩子一起硬的童年。
永安里、丰乐里几百米之外的山阴路,也是和多伦路齐名的历史文化老街,里面隐秘着鲁迅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居,住户身份甚至比多伦路更显赫。而在父亲年少的时候,“永安帮”和“山阴帮”孩子在四川北路嬉闹的“帮会冲突”也是这一带孩子和大人们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现在多伦路已经被翻新成文化名人街,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永安里和丰乐里的历史价值也被重新发掘,成为了保护建筑。山阴路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也一点点重见天日,慢慢成为来沪游客必经之地。可惜的是,我十年前仍和伙伴嬉戏打闹、骑车穿梭的弄堂小巷,已经极少有孩子游戏其间。弄堂口的路边小摊、卖黄酒老伯的吆喝,乜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封存的记忆,不变的只有进入弄堂后那股熟悉的,来自木质阳台和楼梯的木香味。
命运各异的老房
在发展速度飞快的上海,能够留住祖上留下的老房子是不容易的。我家老屋因历史价值而被保存,那些没有历史价值的,就要面临被推平重盖楼的命运,运气好的话或许能保留一部分,改建成创意园区,就像莫千山路M50社区那样。
和多伦路、山阴路一样,莫干山路附近也曾也有着大量依着苏州河畔建起的石库门洋房,但随着类似新天地创意景区的盛行,这里也被改建成创意园区,集中了很多艺术和设计从业者。这也是这次路线中最能和A3年轻张扬、活泼好动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地方,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同行鲁相摆拍,然而我对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感觉。
因为曾在这里上班的缘故,我很喜欢在附近的河堤上玩涂鸦,也经常会光顾M50旁边的里弄小店买饮料。那种木门木窗木柜台的小店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见到了,电几乎只有在这种小店,你才能喝到儿时踢完球后的最好奖赏:一块五一瓶的玻璃瓶可乐。
但莫干山路上的这些小店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听说这里将开展M5啪第二期工程,除了两三幢造型精致的欧式洋楼外,这里的民居将全部拆除。如今那些造型精致的里弄房已被基本拆光,只剩下十几户不舍得离开,或没谈妥搬迁条件的住白仍在抗争。城市发展的脚步需要踩在旧建筑上发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老实说,我觉得去拆掉那些精致的旧里弄去进一步打造M50并不值得,可没有这个园区,这些老房或许还是会被全部推平,那会不会更可惜呢?谁也说不准,只是看着那些留守者不舍而无奈的眼神,确实令人心酸。
怀旧的八零后
这次重新回到这些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发现自己越发喜欢老旧东西,也越发喜欢回忆。有人说八零后怀旧了,说明他们也开始老了,但我觉得并非如此。现在喜欢运动风掀背车的八零后不还是越来越多吗?外形精致干练的A3不还是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注目礼吗?只能说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经历过的事和物都在迅速地改变或消失,上海乃至全国的八零后童年痕迹变得越来越少,除了怀旧,我们还能怎样去找寻呢?还有多少八零后能回到童年住过的老房子,能走走那条上学路上玩耍过的老略,能坐在巷口的石凳美美地吃一口三色雪糕?老弄老房并不仅仅承载着我们父辈的回忆,也慢慢温存着八零后的童年记忆。不得不相信,它们的消逝已改变了现在弦子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很难从现在的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毕竟时代一直都在往前走,他们也将有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