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往往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知识点,从而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的质量。提问的内容是是十分讲究的,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问题,才能使得问题既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展开探讨,以促进课堂细节的完善。
一、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是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提问的内容远远在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外,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浅易,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那么问题也是无效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1)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实现哪一个目标的。比如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堂的内容,这一种铺垫式提问旨在将学生的视线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上转移到新的知识点上。因此,这一类问题的设计要能让学生一眼便辨别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问题简单但对新的知识点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教师喜欢利用提问的方式,顺承一节课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间隔,这种承上启下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比较自然地过渡,减少思维的跳跃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化学习过的知识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强化记忆。这一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提问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目的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2)明确提问的对象。学生自然是教师问题的对象,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性的设计问题。对于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比如“你认为0是偶数吗?”;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强调对其的启发性,比如“在相遇问题中,除了用工程问题来解答,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吗?”。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有效地解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的问题。
二、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都表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会给他们带来紧迫感和压迫感。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一说要提问,教室里就鸦雀无声,学生在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叫到自己。通过调查发现,这主要归咎于两大原因:首先,教师提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其次,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嘲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还要重视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不断调整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较自由和放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因为解题或者学习的过程都是被学生的思想所左右,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其也有帮助。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要给予纠正,纠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语,不要出现“这题你都不会?”“榆木脑袋”等用语,可以婉转些,如“这个思想比较独特,但是不全面”“回答的有意思”等用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问题设计贴近生活”。
(1)问题设计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注意这一点。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即使回答不出,也不会手足无措,至少可以凭借生活经验,有解题的方向。
(2)教师要端正提问的态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要端正态度,对于回答错误和回答不了的学生要进行循循善诱,指明解题的方向,加强引导,适时鼓励,切不可采取冷眼相对或批评的态度,否则学生极易受这种恶劣态度的影响,下一次不敢回答甚至拒绝回答。教师在提问题时必须要诚恳、亲切,从而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切忌摆出一副“非要回答出来不可”的表情,否则会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负担,甚至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阴影。当教师以企盼、热情等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生身上时,学生会被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敢于思考、勇于思索,在数学的道路上便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基础,甚至发挥主体性,开辟新的道路。
提问,就像一门艺术,它讲究的不仅仅是提问的内容,更是提问的形式。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有效提问中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调整提问的形式和态度,让学生敢于回答、争相回答,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邱官庄小学)
一、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是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提问的内容远远在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外,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浅易,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那么问题也是无效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1)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实现哪一个目标的。比如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堂的内容,这一种铺垫式提问旨在将学生的视线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上转移到新的知识点上。因此,这一类问题的设计要能让学生一眼便辨别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问题简单但对新的知识点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教师喜欢利用提问的方式,顺承一节课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间隔,这种承上启下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比较自然地过渡,减少思维的跳跃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化学习过的知识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强化记忆。这一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提问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目的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2)明确提问的对象。学生自然是教师问题的对象,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性的设计问题。对于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比如“你认为0是偶数吗?”;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强调对其的启发性,比如“在相遇问题中,除了用工程问题来解答,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吗?”。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有效地解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的问题。
二、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都表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会给他们带来紧迫感和压迫感。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一说要提问,教室里就鸦雀无声,学生在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叫到自己。通过调查发现,这主要归咎于两大原因:首先,教师提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其次,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嘲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还要重视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不断调整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较自由和放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因为解题或者学习的过程都是被学生的思想所左右,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其也有帮助。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要给予纠正,纠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语,不要出现“这题你都不会?”“榆木脑袋”等用语,可以婉转些,如“这个思想比较独特,但是不全面”“回答的有意思”等用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问题设计贴近生活”。
(1)问题设计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注意这一点。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即使回答不出,也不会手足无措,至少可以凭借生活经验,有解题的方向。
(2)教师要端正提问的态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要端正态度,对于回答错误和回答不了的学生要进行循循善诱,指明解题的方向,加强引导,适时鼓励,切不可采取冷眼相对或批评的态度,否则学生极易受这种恶劣态度的影响,下一次不敢回答甚至拒绝回答。教师在提问题时必须要诚恳、亲切,从而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切忌摆出一副“非要回答出来不可”的表情,否则会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负担,甚至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阴影。当教师以企盼、热情等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生身上时,学生会被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敢于思考、勇于思索,在数学的道路上便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基础,甚至发挥主体性,开辟新的道路。
提问,就像一门艺术,它讲究的不仅仅是提问的内容,更是提问的形式。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有效提问中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调整提问的形式和态度,让学生敢于回答、争相回答,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邱官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