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新考改的实施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实验探究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等问题时常让教师感到困惑。以《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为例,本课用简单易行的学生实验代替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动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北京开始实施中考改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发布,标志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教学设计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完善教学环节、转变教学方式、精心教学活动设计和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等角度的尝试,学科教师们努力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燃烧的发生条件,推理出灭火的原理,总结灭火方法。布鲁纳相信儿童具有学习的内在动机,如好奇心,喜欢探索等,因此他们能够为学习而学习,教学理论的关键在于能指出如何安排环节,才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想探索,如何才能维持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如何使探索活动导向正确的目标。
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梯度的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利用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并考虑好问题间的衔接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二、教学模式
本课尝试发现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也尝试了探究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探究技能。最终通过对学情分析做出最有利于高效学习的改进。
(一)情境创设
當个体仅仅由于内心渴望成功完成任务而工作,而不考虑是否有外部的报酬或价值,这是便存在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创设合理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部动机是行之有效的。本课选用的是趣味实验“不怕火的手帕”。
(二)学生实验
在设计学生实验时必须包括合乎大多数构成探究过程的各种活动——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做结论。这一过程是渗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最佳时机。萨奇曼(Suchman)也提到过新的策略可以直接交给学生,并且可以对学生显存策略有所增补。 教师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难点是对燃烧的条件做出猜想并验证,概括出新概念,要带领学生突破难点,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性质与外部条件两方面进行假设,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说出结论。新中考说明对实验方案设计已从三星降为两星 ,所以将方案直接给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分析更能与新中考考点相契合。本课采用3组对比试验(如图一、图二所示):
萨奇曼(Suchman)还提到合作型探究丰富了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暂时的、不断发生的性质,以及有助于学生鉴别可供选择的解释。 探究课中分组实验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策略所无法取代的。我们选取了应用灭火原理探究灭火方法的分组实验。(如图三所示):
实验时学生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具有独立思考、高度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效果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发散、自信的尝试各种方法进行燃烧条件的总结和灭火原理的应用。加涅提到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被描述为执行控制和预期两个系统的活动,前者是加工信息的策略,后者是学习的动机。梅耶提到主动加工表现为学生注意、发现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及找出新旧知识间联系等活动。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与学习的动机相辅相成。
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在实验活动的小结反馈环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灭火的原理与具体方法。第二、实验中,学困生通过同伴互助学习,最终也找到了灭火方法与原理间的内部联系。课上学生能和同伴交流,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动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北京开始实施中考改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发布,标志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教学设计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完善教学环节、转变教学方式、精心教学活动设计和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等角度的尝试,学科教师们努力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燃烧的发生条件,推理出灭火的原理,总结灭火方法。布鲁纳相信儿童具有学习的内在动机,如好奇心,喜欢探索等,因此他们能够为学习而学习,教学理论的关键在于能指出如何安排环节,才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想探索,如何才能维持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如何使探索活动导向正确的目标。
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梯度的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利用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并考虑好问题间的衔接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二、教学模式
本课尝试发现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也尝试了探究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探究技能。最终通过对学情分析做出最有利于高效学习的改进。
(一)情境创设
當个体仅仅由于内心渴望成功完成任务而工作,而不考虑是否有外部的报酬或价值,这是便存在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创设合理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部动机是行之有效的。本课选用的是趣味实验“不怕火的手帕”。
(二)学生实验
在设计学生实验时必须包括合乎大多数构成探究过程的各种活动——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做结论。这一过程是渗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最佳时机。萨奇曼(Suchman)也提到过新的策略可以直接交给学生,并且可以对学生显存策略有所增补。 教师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难点是对燃烧的条件做出猜想并验证,概括出新概念,要带领学生突破难点,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性质与外部条件两方面进行假设,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说出结论。新中考说明对实验方案设计已从三星降为两星 ,所以将方案直接给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分析更能与新中考考点相契合。本课采用3组对比试验(如图一、图二所示):
萨奇曼(Suchman)还提到合作型探究丰富了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暂时的、不断发生的性质,以及有助于学生鉴别可供选择的解释。 探究课中分组实验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策略所无法取代的。我们选取了应用灭火原理探究灭火方法的分组实验。(如图三所示):
实验时学生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具有独立思考、高度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效果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发散、自信的尝试各种方法进行燃烧条件的总结和灭火原理的应用。加涅提到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被描述为执行控制和预期两个系统的活动,前者是加工信息的策略,后者是学习的动机。梅耶提到主动加工表现为学生注意、发现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及找出新旧知识间联系等活动。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与学习的动机相辅相成。
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在实验活动的小结反馈环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灭火的原理与具体方法。第二、实验中,学困生通过同伴互助学习,最终也找到了灭火方法与原理间的内部联系。课上学生能和同伴交流,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