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等大环境的变化,图书编辑工作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市场调研、信息传递、成本控制、资源利用、营销宣传、内容策划等方面阐述了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应积极面对角色的转变,成长为多重角色的新型图书编辑。
【关键词】经营;管理;规划;控制
随着出版社转制、图书市场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机构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企业对于图书编辑的要求也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图书内容、图书包装、生产节奏、市场营销,一直到产品效益,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图书编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转型,他更是一名经营者和规划人。
百度百科中对“经营”是这样定义的:广义的“经营”是法约尔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集和利用资本),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清理财产、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对于图书而言,编辑的经营活动包括:技术活动(需求调研、选题规划、组稿、整体设计),商业活动(市场营销,备货、铺货、退货监控),财会活动(成本控制、从产品周期角度的资本控制),管理活动(流程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规划则是从产品结构、发展方向、内容、宣传、设计等方面更加细化的方面。我个人的理解,经营是大方向上的,是从一个产品的市场属性出发的;规划是细节方面的,是从图书自身属性出发的。
明确读者需求所在,完成知识、信息与需求的对接。信息不对称是这个环节一个很大的障碍。一方面是图书编辑通过怎样的方式把握住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需要,这些使得读者的细分类别越来越多,如何从中抓住共性,把握住读者,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图书信息如何送达到需要他的读者手中。经常以业内人的身份了解到某本书卖的有多好,但从未以读者的身份获取到该书的任何信息。经常受到一些手机信息或者邮件宣传,因为自己对此并不感兴趣,总是对这种方式表示怀疑。这些都是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图书编辑要成功的完成这一过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来源一种是“无意识”的,包括平时看报纸、浏览网页所获取的信息,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人们所热衷的活动等等;另外一种是“有意识”的,这种渠道的信息应该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图书市场信息帮助我们了解最新市场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模式,同类产品的优缺点等;各类图书销售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市场销售时间、销售特点,不同地区的需求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特点等,可以作为我们生产节奏计划和调整的依据;细分市场读者调研可以了解读者具体的需求,前提是调研要设计周密,有一定的样本量,进行合理分析。其次,要有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能从众多信息中分辨真伪,能从众多信息中归纳、总结出其反应出的本质内容,总结规律,预见发展方向,作为图书选题方向,读者定位等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把手中掌握的作者资源、信息资源更加准确的传达出去。
管理并利用好手中资源,为图书生产提供无障碍通道。仔细想一下一本书从有一个方向或者是想法开始到出版再到实现销售,需要多个环节的配合,多种资源的调配和利用。从作者、排版、设计、审校、印刷、物流、书店、读者、媒体、网路等等,这些资源缺一不可。而一名图书编辑需要学会合理地管理、调配这些资源,才能顺利实现一个选题从无到有,到实现销售,甚至是良好的销售。比如首先要有很好的资源积累,不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其次,如何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用得上,所有的这些资源都不是某个人或者单位独家享有的,那么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然后,需要考虑的是资源的储备和更替。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用习惯了的。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变化的。作为一个需要众多资源来支持的角色,更应考虑这个问题,并做好准备,才不至于使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甚至是一种断条的状态。
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有形的,能直观感觉得到的,比如作者的稿酬,纸张、印刷、装订等的费用。间接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等。这里面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是好控制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很清晰的数字、百分比等把它表示出来,并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间接成本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往往是更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时间成本。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需要工作的计划性很强。一方面是需要协调利用各部分资源,不能让环节断档。另外一方面,一个项目的投入和进度,会对项目本身甚至是其他的项目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一套图书,因为某个环节的失误造成不能在最佳时间上市,他一方面加大了时间成本,减少销量。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下一个项目不能如期运作。导致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因此说,时间成本不能忽视。
做好备货、铺货及退货管理。充足的备货、铺货是图书销售的前提。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个平衡。备货要找到充足和资金占用、销量预估的平衡,铺货要找到销量、成本占用、书店限制这样一个平衡。做好了既能保证销售的需要,又能少量占用资源,做不好可能就面临着库存多,退货大,使得整套图书成本加大。那么如何能做好呢?这里面又包含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编辑要对同类书的销售情况有所了解,比如销量,上架情况,书店规定等等。要对本单位同类书或者上一版图书的调拨退货情况有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做出相应的指导建议,避免因为不适合而造成的大退货。对退货的监控可以帮助减少以后同类退货的产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市场对于图书的反馈,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
营销一体化、全程化。酒香也怕巷子深,它需要真正需要它的人能够闻到,能够尝到。我想这就是营销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精准、有效两层意思。如何精准呢?需要图书编辑对图书内容、读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并针对这种把握选择适合的营销方式和渠道传达给目标对象。这是营销的一体化。如何有效呢?并不是信息传递完了,工作就结束了,还需要监控效果的反馈,这样才能知道目标对象是否在“射程”里,方式和渠道是否正好是目标对象所喜欢和接受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否产生了结果——销售。这是营销的有效化。
图书生产全程做好细致规划。首先,内容结构上要做好整体安排。图书的侧重点在哪,为突出图书特色应设置哪些栏目,突出哪方面的内容,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收录哪些内容为宜,篇幅多少适合等等,都应在组稿之前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规划。保证图书定位准确,便于作者按照要求完成书稿的写作。其次,图书整体设计上做好规划。一方面是设计风格,封面、内文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向读者传递同一种感觉,而不是封面、内文两层皮,各自不相关,这样的不协调会给读者一种不专业,甚至不信任的感觉,使读者购买兴趣降低。另一方面是文字信息的设计,每本图书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自处,比如特色、功能、对象、来由、作者等等,那么在有限的空间上(封面、文前)选择哪些内容展现给读者、突出哪些也要进行事前规划。这样图书各部分信息才能很好的呼应,给人以整体感。第三,宣传上的整体规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怎样的方式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这是一条线索,另外一条线索应该是效果的检测和信息的反馈。在营销的过程中收集图书的反馈信息,并能用一些方式检测营销效果,这样的营销活动才是完整的。最后,是从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上的规划。做好了这方面的规划,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图书出版工作也能更加有效、有序开展。
如此总结下来,越发觉得图书编辑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重叠。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岗位要求他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人,也更要求他是一个组织人、协调人、管控人、把关人、设计人、规划人!
【关键词】经营;管理;规划;控制
随着出版社转制、图书市场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机构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企业对于图书编辑的要求也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图书内容、图书包装、生产节奏、市场营销,一直到产品效益,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图书编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转型,他更是一名经营者和规划人。
百度百科中对“经营”是这样定义的:广义的“经营”是法约尔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集和利用资本),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清理财产、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对于图书而言,编辑的经营活动包括:技术活动(需求调研、选题规划、组稿、整体设计),商业活动(市场营销,备货、铺货、退货监控),财会活动(成本控制、从产品周期角度的资本控制),管理活动(流程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规划则是从产品结构、发展方向、内容、宣传、设计等方面更加细化的方面。我个人的理解,经营是大方向上的,是从一个产品的市场属性出发的;规划是细节方面的,是从图书自身属性出发的。
明确读者需求所在,完成知识、信息与需求的对接。信息不对称是这个环节一个很大的障碍。一方面是图书编辑通过怎样的方式把握住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需要,这些使得读者的细分类别越来越多,如何从中抓住共性,把握住读者,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图书信息如何送达到需要他的读者手中。经常以业内人的身份了解到某本书卖的有多好,但从未以读者的身份获取到该书的任何信息。经常受到一些手机信息或者邮件宣传,因为自己对此并不感兴趣,总是对这种方式表示怀疑。这些都是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图书编辑要成功的完成这一过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来源一种是“无意识”的,包括平时看报纸、浏览网页所获取的信息,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人们所热衷的活动等等;另外一种是“有意识”的,这种渠道的信息应该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图书市场信息帮助我们了解最新市场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模式,同类产品的优缺点等;各类图书销售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市场销售时间、销售特点,不同地区的需求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特点等,可以作为我们生产节奏计划和调整的依据;细分市场读者调研可以了解读者具体的需求,前提是调研要设计周密,有一定的样本量,进行合理分析。其次,要有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能从众多信息中分辨真伪,能从众多信息中归纳、总结出其反应出的本质内容,总结规律,预见发展方向,作为图书选题方向,读者定位等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把手中掌握的作者资源、信息资源更加准确的传达出去。
管理并利用好手中资源,为图书生产提供无障碍通道。仔细想一下一本书从有一个方向或者是想法开始到出版再到实现销售,需要多个环节的配合,多种资源的调配和利用。从作者、排版、设计、审校、印刷、物流、书店、读者、媒体、网路等等,这些资源缺一不可。而一名图书编辑需要学会合理地管理、调配这些资源,才能顺利实现一个选题从无到有,到实现销售,甚至是良好的销售。比如首先要有很好的资源积累,不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其次,如何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用得上,所有的这些资源都不是某个人或者单位独家享有的,那么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然后,需要考虑的是资源的储备和更替。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用习惯了的。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变化的。作为一个需要众多资源来支持的角色,更应考虑这个问题,并做好准备,才不至于使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甚至是一种断条的状态。
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有形的,能直观感觉得到的,比如作者的稿酬,纸张、印刷、装订等的费用。间接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等。这里面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是好控制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很清晰的数字、百分比等把它表示出来,并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间接成本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往往是更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时间成本。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需要工作的计划性很强。一方面是需要协调利用各部分资源,不能让环节断档。另外一方面,一个项目的投入和进度,会对项目本身甚至是其他的项目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一套图书,因为某个环节的失误造成不能在最佳时间上市,他一方面加大了时间成本,减少销量。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下一个项目不能如期运作。导致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因此说,时间成本不能忽视。
做好备货、铺货及退货管理。充足的备货、铺货是图书销售的前提。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个平衡。备货要找到充足和资金占用、销量预估的平衡,铺货要找到销量、成本占用、书店限制这样一个平衡。做好了既能保证销售的需要,又能少量占用资源,做不好可能就面临着库存多,退货大,使得整套图书成本加大。那么如何能做好呢?这里面又包含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编辑要对同类书的销售情况有所了解,比如销量,上架情况,书店规定等等。要对本单位同类书或者上一版图书的调拨退货情况有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做出相应的指导建议,避免因为不适合而造成的大退货。对退货的监控可以帮助减少以后同类退货的产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市场对于图书的反馈,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
营销一体化、全程化。酒香也怕巷子深,它需要真正需要它的人能够闻到,能够尝到。我想这就是营销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精准、有效两层意思。如何精准呢?需要图书编辑对图书内容、读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并针对这种把握选择适合的营销方式和渠道传达给目标对象。这是营销的一体化。如何有效呢?并不是信息传递完了,工作就结束了,还需要监控效果的反馈,这样才能知道目标对象是否在“射程”里,方式和渠道是否正好是目标对象所喜欢和接受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否产生了结果——销售。这是营销的有效化。
图书生产全程做好细致规划。首先,内容结构上要做好整体安排。图书的侧重点在哪,为突出图书特色应设置哪些栏目,突出哪方面的内容,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收录哪些内容为宜,篇幅多少适合等等,都应在组稿之前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规划。保证图书定位准确,便于作者按照要求完成书稿的写作。其次,图书整体设计上做好规划。一方面是设计风格,封面、内文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向读者传递同一种感觉,而不是封面、内文两层皮,各自不相关,这样的不协调会给读者一种不专业,甚至不信任的感觉,使读者购买兴趣降低。另一方面是文字信息的设计,每本图书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自处,比如特色、功能、对象、来由、作者等等,那么在有限的空间上(封面、文前)选择哪些内容展现给读者、突出哪些也要进行事前规划。这样图书各部分信息才能很好的呼应,给人以整体感。第三,宣传上的整体规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怎样的方式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这是一条线索,另外一条线索应该是效果的检测和信息的反馈。在营销的过程中收集图书的反馈信息,并能用一些方式检测营销效果,这样的营销活动才是完整的。最后,是从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上的规划。做好了这方面的规划,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图书出版工作也能更加有效、有序开展。
如此总结下来,越发觉得图书编辑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重叠。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岗位要求他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人,也更要求他是一个组织人、协调人、管控人、把关人、设计人、规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