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时代是人生最重要而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慢慢成熟,理想信念也逐渐确立起来,在这里人生的最初梦想得以开花结果。由此可见,把控好大学时光非常关键。鉴于此,本文就促进红色歌曲进入大学音乐课堂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红色歌曲;大学;音乐课堂
1.红色歌曲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1.1红歌的定义
红色歌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尤其兴盛,其核心主旨在于通过歌曲来歌颂祖国、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歌颂共产党。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发现,红色歌曲带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具体来讲红歌体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需求。红色歌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红色歌曲得到广泛传唱的原因和价值所在。
1.2红歌的艺术特色
要分析红色歌曲的艺术特色,首先要追究红色歌曲的来源。红色歌曲最早以民歌的形式出现,这是其得到广大人们群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起源也决定了红色歌曲具有通俗易懂、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特点。红色歌曲从音乐上来说具有曲調优美,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乏精炼的特点。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是在具体的革命生活或者生产实际中产生并得到传唱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们群众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创造,这个过程促使红色歌曲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精炼和升华,最终达到艺术魅力和朗朗上口的流畅性的完美结合。红色歌曲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这促使红歌达到了一种情真意切、简洁明畅的效果。
红色歌曲在艺术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质朴。红色歌曲的这一艺术特征来源于民歌,而且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红歌特有的艺术特色。红歌在具体的革命生产活动中产生,直接反映了当时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因此其中蕴含的情感显得质朴感人、诚挚动人,尤其是那些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的红歌,在这方面的特色更加突出。红色歌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红色歌曲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出现并得到发展的,由当时的人民群众最先传唱,反映的是对应时期的社会生活,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歌曲所传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红色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歌曲《游击队歌》《小放牛》体现的就是战争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十五的月亮》《祝福祖国》等则展示的是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精神风貌。红色歌曲的这些艺术特色,使它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也是它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基础。
2.将红色民歌融入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青少年对本地传统民歌的了解与学习都极少,即使本省各类学校在教学培育中有意识地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很少把学习红色文化、教唱红色歌曲列入实际的教学课程计划中,中、小学校中的艺术类课程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要把红色音乐文化传承落实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要将红色歌曲教学纳入实际的教学计划中,把演唱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学校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爱国红色文化课程,包括学习红军战争的知识、教唱红色歌曲等,让红色文化、红色歌曲真正进入课堂。开设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红色民歌示范课,能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近几年,中、小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开始日趋增多,音乐类非遗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学校,这加强了安徽民歌中小学传承基地的建设,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校已经将教唱民歌纳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安徽省内的黄山地区、蚌埠地区、巢湖地区、当涂地区等。有些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本地的民歌课程,民歌在这些地区拥有了新的生长力量,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教育基地,也是发展与保护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将地方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顺应了后现代教学学科内涵所提倡的尊重文化个性、强调文化差异、重视主体精神和创造发挥的宗旨。
3.挖掘地方红色民歌,探索“民族性”情感教学方法
地方红色民歌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充满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歌声能够引人入胜,将听众带入特定的氛围情境之中,直观的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气息与爱国主的热情。以红色民歌为历史教学载体,将《纲要》课程教学与红色民歌结合起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性融入,提高教学效果。将地方红色民歌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应当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要依据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红色民歌,正确处理好内容与载体的关系,要避免将《纲要》课程上成音乐课。如在讲解“中国革命道路”时可以选择《革命要靠来百姓》作为教学导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创设的历史情境。二是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红色民歌,并通过演唱民歌,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事件的情感联系。
4.弘扬地方红色精神,融合“多样性”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奋斗史的精神升华,将红色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5.12”特大地震之后,领导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的凝练。四川作为“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人民是灾难的亲历者,也是家园的重建者,对在灾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刻骨铭心。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重读“抗震救灾”的伟大历程,重温“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读懂、铭记“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获得深化。
结语
红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的旋律优美,曲调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通过鉴赏、演唱红歌、参与红歌活动,能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每一首红歌都讲授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光辉历程,它激励着大学生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鼓舞着大学生们不忘国耻,懂得感恩;帮助大学生们净化心灵,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因此,在大学音乐课堂传承红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去研究、探讨,甚至一辈子去践行,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让红歌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祖祖辈辈都能听到这些动人的旋律。
关键词:红色歌曲;大学;音乐课堂
1.红色歌曲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1.1红歌的定义
红色歌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尤其兴盛,其核心主旨在于通过歌曲来歌颂祖国、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歌颂共产党。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发现,红色歌曲带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具体来讲红歌体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需求。红色歌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红色歌曲得到广泛传唱的原因和价值所在。
1.2红歌的艺术特色
要分析红色歌曲的艺术特色,首先要追究红色歌曲的来源。红色歌曲最早以民歌的形式出现,这是其得到广大人们群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起源也决定了红色歌曲具有通俗易懂、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特点。红色歌曲从音乐上来说具有曲調优美,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乏精炼的特点。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是在具体的革命生活或者生产实际中产生并得到传唱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们群众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创造,这个过程促使红色歌曲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精炼和升华,最终达到艺术魅力和朗朗上口的流畅性的完美结合。红色歌曲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这促使红歌达到了一种情真意切、简洁明畅的效果。
红色歌曲在艺术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质朴。红色歌曲的这一艺术特征来源于民歌,而且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红歌特有的艺术特色。红歌在具体的革命生产活动中产生,直接反映了当时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因此其中蕴含的情感显得质朴感人、诚挚动人,尤其是那些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的红歌,在这方面的特色更加突出。红色歌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红色歌曲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出现并得到发展的,由当时的人民群众最先传唱,反映的是对应时期的社会生活,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歌曲所传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红色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歌曲《游击队歌》《小放牛》体现的就是战争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十五的月亮》《祝福祖国》等则展示的是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精神风貌。红色歌曲的这些艺术特色,使它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也是它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基础。
2.将红色民歌融入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青少年对本地传统民歌的了解与学习都极少,即使本省各类学校在教学培育中有意识地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很少把学习红色文化、教唱红色歌曲列入实际的教学课程计划中,中、小学校中的艺术类课程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要把红色音乐文化传承落实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要将红色歌曲教学纳入实际的教学计划中,把演唱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学校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爱国红色文化课程,包括学习红军战争的知识、教唱红色歌曲等,让红色文化、红色歌曲真正进入课堂。开设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红色民歌示范课,能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近几年,中、小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开始日趋增多,音乐类非遗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学校,这加强了安徽民歌中小学传承基地的建设,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校已经将教唱民歌纳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安徽省内的黄山地区、蚌埠地区、巢湖地区、当涂地区等。有些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本地的民歌课程,民歌在这些地区拥有了新的生长力量,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教育基地,也是发展与保护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将地方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顺应了后现代教学学科内涵所提倡的尊重文化个性、强调文化差异、重视主体精神和创造发挥的宗旨。
3.挖掘地方红色民歌,探索“民族性”情感教学方法
地方红色民歌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充满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歌声能够引人入胜,将听众带入特定的氛围情境之中,直观的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气息与爱国主的热情。以红色民歌为历史教学载体,将《纲要》课程教学与红色民歌结合起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性融入,提高教学效果。将地方红色民歌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应当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要依据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红色民歌,正确处理好内容与载体的关系,要避免将《纲要》课程上成音乐课。如在讲解“中国革命道路”时可以选择《革命要靠来百姓》作为教学导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创设的历史情境。二是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红色民歌,并通过演唱民歌,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事件的情感联系。
4.弘扬地方红色精神,融合“多样性”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奋斗史的精神升华,将红色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5.12”特大地震之后,领导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的凝练。四川作为“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人民是灾难的亲历者,也是家园的重建者,对在灾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刻骨铭心。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重读“抗震救灾”的伟大历程,重温“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读懂、铭记“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获得深化。
结语
红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的旋律优美,曲调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通过鉴赏、演唱红歌、参与红歌活动,能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每一首红歌都讲授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光辉历程,它激励着大学生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鼓舞着大学生们不忘国耻,懂得感恩;帮助大学生们净化心灵,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因此,在大学音乐课堂传承红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去研究、探讨,甚至一辈子去践行,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让红歌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祖祖辈辈都能听到这些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