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简介:《苏东坡传》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一部传记(《The Gay Genius》),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这本传记书写了文豪苏东坡坎坷而又达观的一生,史料丰富、考证严谨、持论客观,为读者立体地呈现了旷世天才苏东坡独特的人生。作者认为“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下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一个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上帝是吝啬的,它派驻人间的天才总是那样稀少;上帝又是大方的,它总毫不吝啬地把万般才情倾注在极少数天才的身上。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极少数天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年等一回”的难得之才,如恒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然而,天才往往命乖运蹇,其人生道路少有坦途。面对乖蹇的命运,人生态度如何,是区分天才高下的根本标志。作为天才,苏东坡的命运与其他天才差别并不大,但是他面对磨难所坚守的乐天旷达却是罕有匹敌的,这足以使他成为天才中的伟大者。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十分有限的,可供选择的人生之路也少之又少,儒家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公认的阳关大道,也就是说,通过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才是真正读书人的正途。然而,文人太多,仕途太窄,许多读书人最后只落得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甚至生存艰难的境地。一些生不逢时的有才之士也只能感叹“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崔珏《哭李商隐其二》),所以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典里,“怀才不遇”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不得志的文人要么落拓不羁、消沉颓废;要么退居山林、超然世外;要么愤世嫉俗、感时伤世,借诗文浇心中块垒;要么极不情愿地当个“孩子王”,借此糊口;要么潦倒不堪而发愤著述……然而,苏东坡算个另类。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与一般文人既相似却又相去甚远。良好的家学和家教使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资,不出意外的话,他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事实上,苏东坡的人生之初的读书、应试和升迁之路还算顺利。满腹的才华,虽然在考试时小有出格,但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坛权威的赏识,使他得以脱颖;为官之路从判官、史官、监官至太守,也还顺风顺水。但乌台诗案使他的人生遭受一次重挫,此后坎坷不断,贬谪一直陪伴着这位天才文人。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鄂东小城黄州(准确地说此前的苏东坡应该叫苏轼)。在黄州他生活了四年,团练副使的闲职让他有时间深入地思考人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普通百姓、下层官员亲密相处。虽然这段时间苏东坡也有抑郁消沉的时候,感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和乐天旷达。在《浣溪沙》一词里他更是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人生强音。人们一般称苏东坡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其实,确切地说在所谓“豪放”的苏词里更多的是旷达,是参悟人生后的达观。黄州期间的他正处人生低谷时期,但在文学上他创造了自己的高峰期,“两赋一词”足以千古不朽。还有无意间创造的美食“东坡肉”。这一些,非乐天达观的人难以成就。
黄州以后,苏东坡一路走来,马不停蹄,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人过中年的老东坡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走阐释人生。我们不难想象,在没有机动车的“冷交通时代”,东坡之路该是怎样的艰难辛苦。苏东坡用两条腿行走了大半个中国,最远处到了化外之地的天涯海角——海南儋州,除了李白等少数游吟诗人之外,还有多少文人墨客一生的行程能达到苏东坡的境地。况且,这是一条贬谪之路,而不是浪漫的旅游行程。就是这样的艰难旅程,苏东坡没有郁闷难平、怨天尤人,他继续用乐天旷达阐释“东坡路”。岭南小城惠州,当年远不像今天的繁华富庶,内地人很难适应“蛮荒”之地的溽热气候,但老东坡却高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没想到东坡的怡然自得竟引起了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噢!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一纸贬谪令让老东坡向着更遥远的“天涯海角”进发。到了海南之后,苏东坡的本性不改,乐观依然,甚至说“海南万里真吾乡”。在椰林里他和当地居民聊天、狩猎、盖房子,其乐融融。这就是苏东坡,面对人生磨难,骨子里的乐天达观让“神马都是浮云”。
中国古代有一种贬谪文化,行走在仕途上的文人许多都品尝过它的滋味,但不同的文人面对相同的贬谪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白居易被贬江南鱼米之乡九江时感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遇上命运有几分类似的“琵琶女”更是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而且泪湿青衫,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在苏东坡面前,贬谪似乎对他构不成威胁,反而让他更享受人生。稍稍顺利的时候(如在杭州时),他则用进取的精神造福百姓,如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不管进退,不管宠辱,苏东坡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苏东坡在儒家、道家、佛家三个世界里穿行,用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退守、佛家的超脱完美诠释着人生,留给后世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正如《苏东坡传》的结尾所言:“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不朽,他的诗文万古不朽,他的精神万古不朽,就像夜空的星星闪着永恒的光芒,给俗世的人们永恒的启示。
上帝是吝啬的,它派驻人间的天才总是那样稀少;上帝又是大方的,它总毫不吝啬地把万般才情倾注在极少数天才的身上。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极少数天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年等一回”的难得之才,如恒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然而,天才往往命乖运蹇,其人生道路少有坦途。面对乖蹇的命运,人生态度如何,是区分天才高下的根本标志。作为天才,苏东坡的命运与其他天才差别并不大,但是他面对磨难所坚守的乐天旷达却是罕有匹敌的,这足以使他成为天才中的伟大者。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十分有限的,可供选择的人生之路也少之又少,儒家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公认的阳关大道,也就是说,通过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才是真正读书人的正途。然而,文人太多,仕途太窄,许多读书人最后只落得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甚至生存艰难的境地。一些生不逢时的有才之士也只能感叹“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崔珏《哭李商隐其二》),所以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典里,“怀才不遇”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不得志的文人要么落拓不羁、消沉颓废;要么退居山林、超然世外;要么愤世嫉俗、感时伤世,借诗文浇心中块垒;要么极不情愿地当个“孩子王”,借此糊口;要么潦倒不堪而发愤著述……然而,苏东坡算个另类。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与一般文人既相似却又相去甚远。良好的家学和家教使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资,不出意外的话,他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事实上,苏东坡的人生之初的读书、应试和升迁之路还算顺利。满腹的才华,虽然在考试时小有出格,但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坛权威的赏识,使他得以脱颖;为官之路从判官、史官、监官至太守,也还顺风顺水。但乌台诗案使他的人生遭受一次重挫,此后坎坷不断,贬谪一直陪伴着这位天才文人。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鄂东小城黄州(准确地说此前的苏东坡应该叫苏轼)。在黄州他生活了四年,团练副使的闲职让他有时间深入地思考人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普通百姓、下层官员亲密相处。虽然这段时间苏东坡也有抑郁消沉的时候,感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和乐天旷达。在《浣溪沙》一词里他更是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人生强音。人们一般称苏东坡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其实,确切地说在所谓“豪放”的苏词里更多的是旷达,是参悟人生后的达观。黄州期间的他正处人生低谷时期,但在文学上他创造了自己的高峰期,“两赋一词”足以千古不朽。还有无意间创造的美食“东坡肉”。这一些,非乐天达观的人难以成就。
黄州以后,苏东坡一路走来,马不停蹄,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人过中年的老东坡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走阐释人生。我们不难想象,在没有机动车的“冷交通时代”,东坡之路该是怎样的艰难辛苦。苏东坡用两条腿行走了大半个中国,最远处到了化外之地的天涯海角——海南儋州,除了李白等少数游吟诗人之外,还有多少文人墨客一生的行程能达到苏东坡的境地。况且,这是一条贬谪之路,而不是浪漫的旅游行程。就是这样的艰难旅程,苏东坡没有郁闷难平、怨天尤人,他继续用乐天旷达阐释“东坡路”。岭南小城惠州,当年远不像今天的繁华富庶,内地人很难适应“蛮荒”之地的溽热气候,但老东坡却高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没想到东坡的怡然自得竟引起了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噢!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一纸贬谪令让老东坡向着更遥远的“天涯海角”进发。到了海南之后,苏东坡的本性不改,乐观依然,甚至说“海南万里真吾乡”。在椰林里他和当地居民聊天、狩猎、盖房子,其乐融融。这就是苏东坡,面对人生磨难,骨子里的乐天达观让“神马都是浮云”。
中国古代有一种贬谪文化,行走在仕途上的文人许多都品尝过它的滋味,但不同的文人面对相同的贬谪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白居易被贬江南鱼米之乡九江时感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遇上命运有几分类似的“琵琶女”更是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而且泪湿青衫,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在苏东坡面前,贬谪似乎对他构不成威胁,反而让他更享受人生。稍稍顺利的时候(如在杭州时),他则用进取的精神造福百姓,如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不管进退,不管宠辱,苏东坡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苏东坡在儒家、道家、佛家三个世界里穿行,用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退守、佛家的超脱完美诠释着人生,留给后世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正如《苏东坡传》的结尾所言:“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不朽,他的诗文万古不朽,他的精神万古不朽,就像夜空的星星闪着永恒的光芒,给俗世的人们永恒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