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其思想性是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这就是要通过地理课堂向孩子们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独特特征。
作为一名对家乡的资源环境变差的见证者,我有说不出的心痛;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觉得给家乡的青少年渗透环境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
一、结合身边的实例渗透环境教育
家乡五峰是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1%。但是随着县城的搬迁,也有很多影响环境的地方。比如县城搬迁占用大量耕地,建设过程中挖出的大量弃土来不及处理,天晴会产生大量扬尘,雨天少部分弃土又会流入河流,污染河水。当然这些都是暂时的,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再如家乡的重晶石矿产的开发不那么合理,就有同学的家庭周边因挖出的矿渣没有及时回填在雨天发生泥石流。还有水资源的污染造成河里的鱼大量减少。通过这些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而且要回去向家长宣传,尤其是不要将垃圾直接倒入河里,夏季在河里游泳和野炊后要将垃圾带走,不要滥伐森林,尽量少用农药等,能做到这些就是对家乡最大的热爱。
二、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及时渗透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我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吃饭喜欢用一次性碗的现象,专门进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看,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冲厕所、浇花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再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气象符号时,有一组符号在我国春季常涌现在气象预报图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沙尘暴”符号。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野化问题比较突出。我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看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领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懦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举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宜昌发生的长达近一个月的雾霾都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提醒同学们不要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知道环境的重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三、利用环保纪念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收集以环境有关的节日制成手抄报展览。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由来,而且让他们知道在各个纪念日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请环保部门来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之从小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宣传环保。
四、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则会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中国的海洋资源”时,我播放了海洋污染的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不乱丢垃圾,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又如在介绍湖北省时,告诉学生湖北省曾经是“千湖之省”,现在已经名不符实了,并借此机会让同学们观看2013年“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学们兴趣高昂,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湿地的作用。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在农村,环保知识普遍薄弱,这点我在生活和教学实践中都有深刻体会。老家周围的群众喜欢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里,我却不能说服他们不这样做,我觉得政府宣传也很重要。目前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将垃圾房增加并加强对群众的管理和环保宣传教育。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堂更是我们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阵地,只有教师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学生成为新时期的环保主义者,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才有可能让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主动考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
作为一名对家乡的资源环境变差的见证者,我有说不出的心痛;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觉得给家乡的青少年渗透环境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
一、结合身边的实例渗透环境教育
家乡五峰是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1%。但是随着县城的搬迁,也有很多影响环境的地方。比如县城搬迁占用大量耕地,建设过程中挖出的大量弃土来不及处理,天晴会产生大量扬尘,雨天少部分弃土又会流入河流,污染河水。当然这些都是暂时的,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再如家乡的重晶石矿产的开发不那么合理,就有同学的家庭周边因挖出的矿渣没有及时回填在雨天发生泥石流。还有水资源的污染造成河里的鱼大量减少。通过这些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而且要回去向家长宣传,尤其是不要将垃圾直接倒入河里,夏季在河里游泳和野炊后要将垃圾带走,不要滥伐森林,尽量少用农药等,能做到这些就是对家乡最大的热爱。
二、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及时渗透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我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吃饭喜欢用一次性碗的现象,专门进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看,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冲厕所、浇花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再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气象符号时,有一组符号在我国春季常涌现在气象预报图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沙尘暴”符号。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野化问题比较突出。我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看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领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懦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举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宜昌发生的长达近一个月的雾霾都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提醒同学们不要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知道环境的重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三、利用环保纪念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收集以环境有关的节日制成手抄报展览。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由来,而且让他们知道在各个纪念日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请环保部门来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之从小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宣传环保。
四、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则会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中国的海洋资源”时,我播放了海洋污染的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不乱丢垃圾,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又如在介绍湖北省时,告诉学生湖北省曾经是“千湖之省”,现在已经名不符实了,并借此机会让同学们观看2013年“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学们兴趣高昂,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湿地的作用。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在农村,环保知识普遍薄弱,这点我在生活和教学实践中都有深刻体会。老家周围的群众喜欢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里,我却不能说服他们不这样做,我觉得政府宣传也很重要。目前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将垃圾房增加并加强对群众的管理和环保宣传教育。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堂更是我们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阵地,只有教师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学生成为新时期的环保主义者,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才有可能让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主动考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