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百部经典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663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一个人的百部经典”作为书名,是说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这些经典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的,艺术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等。无论怎样,这一个数量的阅读不能回避,否则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有独立的视角,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灵敏又丰富的回应。
  一个人活着,再千辛万苦,都不应该放弃阅读,就像落魄在外,并不影响你对自然界的美色瞥上一眼。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创造什么,但不可以不赞赏那些经典的创造。从阅读与欣赏而言,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看的书,有那么多精美的艺术晶,这是前人提供给我们“养眼”用的。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诸如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哲学作品,正不断地成为遗产,丰富着我们精神生活里的自然景观,成了无法避开的另一种空气与阳光。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可能随年龄而变,年少时,多读文学,进入中年则多读艺术、哲学、历史的书。或者少年老成就请来了萨特,或耄耋之年还老小孩似的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读法没有规则,或颠来倒去,或按部就班,归结到最后,总能发现,阅读对于心灵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必需。
  这儿所选出的绝大多数是外国文学名著,它的选定,局限在我的阅读范围。最初计划一定要选那些带有“官窑”特征的绝对经典(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指那些材料精、做工佳、形式有创意的官府制作的瓷器,因此官窑又可泛称艺术上成就独到、制作精美、数量有限的艺术品)。之后发现要以这个标准来选,好说不好做,什么是“官窑文学”?《追忆逝水年华》、《魔山》、《战争与和平》、《包法利夫人》是不是?当然是,那么《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嘉尔曼》、《阿根廷蚂蚁》算不算?有的读者不以为然,而我的看法也应该是。可见“官窑”小说的界限难以确定,太见仁见智,最后只得根据自己的偏好与阅读范围,宽泛地来理解经典。有些名著选人了,但不一定喜欢,如当代的一些小说,之所以人选,纯粹是为了建立一种阅读的纵横感。
  本书所选的经典太古远的较少,太当今的也不多。许多名著如《包法利夫人》、《尤利西斯》等,暂没有选人,主要原因是写作上的困难,找不到好的阅读切人口。我写读书随笔,不敢在评析与理解上多做文章,根本的目的,是想鼓动人们阅读,面对那些经典著作,阅读是最实在的收获。如果我的小文章能够“诱导”读者去读我所推荐的名著,或者引起阅读的兴致,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我固执地相信,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每天读一点,时间一久,什么都会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永远是真理。
其他文献
中草药讲究“道地”,品牌则要讲究血统。“道地药材”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所以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大都冠以地名,用来表示其道地产区,如川芎、云木香、广藿香、浙贝母、秦皮等。有些道地药材经过历史的延续和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四大怀药”、“浙八味”、河北保定地区的“西陵知母”、四川松潘的“正松贝”等,这些区域“品牌”也
期刊
随着国内钓鱼运动的健康发展,传统的钓鱼观念正朝着时尚环保的方向转变,而路亚钓法正顺应了这一潮流。FishGuangzhou2010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在2010年3月30日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钓鱼用品展上,联合行业权威人士在琶洲展馆进行路亚文化推广活动。  9月初,FishGuangzhou2010会务组的叶先生拜会了“路亚狂热论坛”的负责人潘先生,就路亚文化、路亚钓鱼运动的发展情况结合广州国际
期刊
期刊
张标明,男,1983年冬出生于闽西北贫寒之家。双重性格,开朗亦忧郁。初二始写诗,七年后弃诗专文。有少量诗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曾任福建师大校刊《读书与评介》主编,组织创办“纯粹”诗社并任社长兼主编,亦曾在校电台做过声音编辑。后安身立命,静心读书写作。现就读于福建师大文学院01级汉本(1)班。本篇文字是中篇小说《旋转的咖啡》的尾声。    秦羽发现自己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就指了路旁的树叫欣然猜树名。  欣
期刊
工人    日光爬向长寿路桥桥堍,沪西一带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踏上附近大大小小的桥梁。上海人称河叫河浜,面孔朝南,过河浜,进入南岸工厂。安适,井然,静然,从一而终,笃定。小学徒,师傅,师娘,师傅的师傅一早起来,“做人家”“过日脚”,自带小菜,省下工作服、工作鞋替代出门打扮,蓝布工装配中长纤维裤子,钳工、起重工八成新黑头蓝帆布轮胎底皮鞋,黄绿专业电工胶鞋,是别人眼热的岗位表征。女人缝改藏青色工装长裤,
期刊
好久未曾去夜钓了,不仅是因为忙的缘故,还有这两年来心情的变化。在南方说起下秋雨,真是太难了。那濛濛无边的如烟秋雨,不像春天的那样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的那样热情,富有生气,当然也不是冬天那般冰冷刺骨。秋雨很轻,但并不柔。那层层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更显出秋别具的韵味。秋雨别有一番纤美——掩饰不住的凄冷,恰是它的最美之处。  喜欢在秋季的傍晚去寻雨和垂钓。不用穿上很暖和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
期刊
说,上海让我感动,也许是我矫情;  说,上海因我感动,那肯定是疯话。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不懂上海。    我的城市生活    50年代初,我的童年时代。上海,是墙上“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是宣传画中的炼钢工人。60年代初,我的学生时代。上海,是家门口可以望见的四层楼灰色校舍;是邻居从鸽笼里放飞的、背景是蓝天的鸽子;那时候的上海,马路上没这么多汽车;街道上没这么多行人;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
期刊
在安福路转一个弯    某一个冬日午后,从地铁常熟路站下车,走过几乎没有什么光顾者的美美百货,走过车来人往的常熟路,风很大,但我却走得很慢,城市的风景需要慢慢地欣赏。到了安福路口,向左拐了一个弯,风似乎一下子小了下来,居然还有阳光照在路上,感觉暖暖的。  安福路上没有太多的人,车更少,马路也不太宽阔,但有种安静又带点幽雅的气质在里面。马路的一边是漂亮的高级楼盘,另一边却是上海老式民居,在视觉上形成
期刊
这个城市令我感动。它不时翻乱我陈旧的梦境,帮我寻找开启记忆的钥匙,和编织细节的线团。最先脱颖而出的,居然是吴淞路闸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闸桥,从存在的那天开始,便是煞风景的。这座桥除了过河和拦闸之外,没有任何观赏性。这几乎造就了它作为上海苏州河下游惟一最没有观赏价值的桥的地位。  但不好过河拆桥。吴淞路闸桥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进入外滩。  那便是所有上海故事的开幕。图解地读上海,可以描述为苏州河
期刊
常年在上海生活的人,都知道上海百货商店对于上海生活的意义。有很长的年月里,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市百”有关;背景是熙熙攘攘的市声,簇拥的人群,三尺柜台,营业员,和很多上海货色;“市百”由此得名。上海货色通过“市百”,像点点滴滴的水珠,滴滴答答地滋润着上海人的生活。  感受上海,从“市百”开始,没有过去的“市百”,就没有今日的上海。  它们像一些要塞,盘踞在市区的一些高地。“一百”雄踞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