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其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主要侧重于培养读题兴趣、打好读题基础、鼓励学生主动读题等方面,深入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培养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会计核算、日常开支统计等方面。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学科,因为学科相对复杂,而且与小学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已经造成很多小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排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排斥,容易演变成厌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探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的答案是学生对题目掌握并不完整,作为重点学科的数学考试过程中不能只是浏览,要找到关键信息,所以,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读题就是对数学文本问题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中很多地方涉及文本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的读题能力与数学技能的水平并不对称。例如,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的积或商时,可以做得很准确,但当他们把这两个数放入文字题时,却不知道是取积还是取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语言,甚至对解题的要求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不能清晰地想象出问题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也不能区分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基本的,这些现象都是学生阅读能力缺乏的表现。显然,数学读题能力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综合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的读题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枯燥的数学课本常常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故事、谜语、问题、实验、竞赛等方式,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閱读数学教科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算法”时,让学生用竖式算:275 198,299 436,232-97,524-298。与此同时,老师不用竖式与学生比赛计算,老师迅速算出了题数,并一一报出了题数。学生感到好奇和惊讶:“老师是怎么计算的?”怎么会这么快?老师好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好奇心激起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老师适时地暗示说,自己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从数学书上学到的。如果你们想知道,看看教科书,看看谁第一个学会做这个简单的计算。于是,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从数学课本上学到巧算的方法,从而对阅读数学课本产生了兴趣,读书的欲望就诱发出来,进入了自觉阅读、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从而起到了以读促思、以读促学的作用。
2.督促学生端正读题态度,全面掌握知识点
学生的学习再好,读题能力再强,如果他的读题态度不端正,那么学习能力再好也是无济于事。小学数学并不是很难,大部分知识点都在计算中,即使学生知道了计算的规律,但仍然有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中丢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其实是学生读错了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解题的步骤中复制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些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犯了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回答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浮躁,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态度不端正,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阅读的缺点,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纠正,从平时抓起来。
如果说态度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那么知识点就是阅读能力的根基。态度是很正确的,但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那也是不好的。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分析要考的知识点,缩小范围,节省时间。另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常用的知识点和公式进行归纳、总结,记住重点,锻炼正确、快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之前,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由地准备和使用工具,学生的读题能力也会得到一定培养。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读题
创设情景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脑海里深刻记忆。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以及兴趣降低的情况发生。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注重实际生活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其很自然地主动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是靠培养和训练逐步增强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究新方法,帮助学生训练读题能力,同时也要督促学生掌握好知识点,打好基础,还要激发学生读题、做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21(15):143-144.
[2]刘秀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新课程,2021(7):11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培养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会计核算、日常开支统计等方面。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学科,因为学科相对复杂,而且与小学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已经造成很多小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排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排斥,容易演变成厌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探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的答案是学生对题目掌握并不完整,作为重点学科的数学考试过程中不能只是浏览,要找到关键信息,所以,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读题就是对数学文本问题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中很多地方涉及文本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的读题能力与数学技能的水平并不对称。例如,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的积或商时,可以做得很准确,但当他们把这两个数放入文字题时,却不知道是取积还是取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语言,甚至对解题的要求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不能清晰地想象出问题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也不能区分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基本的,这些现象都是学生阅读能力缺乏的表现。显然,数学读题能力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综合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的读题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枯燥的数学课本常常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故事、谜语、问题、实验、竞赛等方式,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閱读数学教科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算法”时,让学生用竖式算:275 198,299 436,232-97,524-298。与此同时,老师不用竖式与学生比赛计算,老师迅速算出了题数,并一一报出了题数。学生感到好奇和惊讶:“老师是怎么计算的?”怎么会这么快?老师好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好奇心激起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老师适时地暗示说,自己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从数学书上学到的。如果你们想知道,看看教科书,看看谁第一个学会做这个简单的计算。于是,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从数学课本上学到巧算的方法,从而对阅读数学课本产生了兴趣,读书的欲望就诱发出来,进入了自觉阅读、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从而起到了以读促思、以读促学的作用。
2.督促学生端正读题态度,全面掌握知识点
学生的学习再好,读题能力再强,如果他的读题态度不端正,那么学习能力再好也是无济于事。小学数学并不是很难,大部分知识点都在计算中,即使学生知道了计算的规律,但仍然有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中丢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其实是学生读错了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解题的步骤中复制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些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犯了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回答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浮躁,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态度不端正,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阅读的缺点,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纠正,从平时抓起来。
如果说态度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那么知识点就是阅读能力的根基。态度是很正确的,但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那也是不好的。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分析要考的知识点,缩小范围,节省时间。另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常用的知识点和公式进行归纳、总结,记住重点,锻炼正确、快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之前,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由地准备和使用工具,学生的读题能力也会得到一定培养。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读题
创设情景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脑海里深刻记忆。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以及兴趣降低的情况发生。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注重实际生活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其很自然地主动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是靠培养和训练逐步增强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究新方法,帮助学生训练读题能力,同时也要督促学生掌握好知识点,打好基础,还要激发学生读题、做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21(15):143-144.
[2]刘秀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新课程,202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