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引用最新数据和资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特点,采用打造“一环三链”、全国一盘棋、“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加快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服务外包;机遇与挑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10-04
1 引 言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扩散,金融危机和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持续困扰全球。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大幅反弹和人们乐观情绪的普遍增强,图1表明主要经济体美国正呈现复苏及衰退趋缓的迹象,世界经济步入了后危机时代。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经过短暂的增速放缓,也将逐步恢复到快速增长通道。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引擎,近几年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以30%~40%的速度递增,2009年总值1.4万亿美元,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最近,TPI发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数据显示,全球外包市场业绩不及2009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同期业绩,但是仍然呈现大幅环比增长。4Q10全球TPI指数显示,2010年合同总额约为220亿美元,与2010年第三季度相比上升了大约30%,2010年全年全球合同总额为790亿美元。IT外包市场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市场实力强劲。
2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1 以基地城市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和厦门。国家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通过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地内人力资源培养、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等方面。国务院制定若干促进和鼓励服务外包的相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和通信服务等,各地方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服务外包的地方政策,为后危机时代的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756家,新增从业人员78.1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48.6万人,占新增从业人员的62.2%。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4.0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3.1%;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8.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和43.1%。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12706家,从业人员共232.8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165万人,占70.9%。众所周知,这次危机的发展历程是:2007年美国引发次贷危机,2008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进入后危机时代。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可以参见表1和图2。
2.2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化形成,国际竞争力提高,呈现上市和并购趋势
2010年6月30日,海辉软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交易首日以10.4 美元的价格收盘,较10美元/ADS的发行价上涨4%,首发上市融资 7400万美元。2010年7月21日,柯莱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有史以来中国 IT 服务外包公司最大的 IPO。2010年12月14日,软通动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危机降低了并购特别是跨国并购的成本,为我国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软通动力收购三家日本信息技术公司和美国Akona Consulting公司;药明康德收购美国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大连亿达收购日本的AITACA和NIC公司;东软收购了芬兰SESCA旗下的3个子公司等。进入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参见表2),我国也制定了《关于支持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的若干意见》,对于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做好金融服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投保的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加快响应速度,提高承保、理赔效率等。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包企业出现上市和并购的趋势,这不仅从产业层面体现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标志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化逐渐形成。上市作为企业扩大规模、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同并购一起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助推器。同时,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和并购也将成为未
2.3 软件外包在我国服务外包中占有主导地位,企业战略发生转变
毕马威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倾向调查”报告显示,预计中国软件行业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7.2%,增长最快的将是软件外包行业,2008—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左右,未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快。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转变,由“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办公室”,真正实现由IT到 TI的转变。IDC预计短期内中国离岸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将持续增长,2009年整体市场容量约达到27.6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4.7%,预期到2014年整体市场容量将达到75.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4%。
3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机遇
金融危机迫使众多跨国公司关闭了实验室,优化自身成本而把更多的业务外包,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有更多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逆转
继20世纪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服务外包已经成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据调查,全球财富1000强中95%以上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服务外包战略,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潜在市场需求将达到1.65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将使企业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产业链条不断地被细化,通过业务细分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而这些剥离的业务都将进行外包,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国内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仍然巨大,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中,把中国作为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把服务向其全球用户提供。同时,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也加紧了在华布局的步伐,以占领中国的外包市场。以印度公司为例,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大了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威普洛(Wipro)也在成都建立了全球交付中心。外资的持续流入既成为中国外包企业获得外包合同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为技术外溢、人员培训和标准提升提供了充足动力。中国最大的IT解决与服务提供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表示,相比传统服务外包行业大国印度,中国企业在创新和技术能力方面更占优势,东软越来越多的项目是从印度转移来的。
(2)国内服务外包需求不断释放
我国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以及产业的升级,我国的服务外包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2009年9月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国内第一个针对发包商的支持政策,表明政府外包政策已从单纯的“扶植企业承接国际外包”向“扶植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与“鼓励企业与政府发包”并行转移,预示着我国开发国内企业市场和政府市场外包的时代来临。数量众多的制造企业、正在加快开放的服务市场以及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将组合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未来几年,来自政府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发包量将在短时间内激增,将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海外人才回流浪潮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提高,世界经济遭遇寒流,而我国经济却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在我国政府有效政策的促使下,海外人才向中国回流已呈现加速度的趋势。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回国人数都出现了增长的态势。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出国留学人数较2008年增加4.95万人,增长近3成;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0.83万人,较2008年增加3.9万人,增长了56.2%。这些归国人员多数是在国外受过西方教育并有实践经历的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具有与国际机构业务合作的丰富经验,熟悉行业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外包企业高级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不足。
3.2 挑战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1)全球外包市场需求萎缩,主要发包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根据Gartner的调查报告,危机爆发以来,合同撤销率呈大幅上升态势;同时,合同续签率明显降低,由2007年的72%下降为2008年的70%。由于日本和欧美外包支出萎缩,我国承接离岸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承接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出口的具体形式,深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全球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掀起新高潮。在离岸外包导致岗位流失的舆论导向下,发包国的政界和工会等社会各方面群体向政府施加压力,一些国家针对服务外包的政策开始出现不利变化。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首次国会讲话中就明确表示,不会再给那些将工作外包到海外的美国公司任何税收优惠。新的税收计划规定,对外国服务外包公司聘请的在美工作人员工资收入要进行清算;外包企业必须首先保证本国公民就业,并且取消原有的税收抵扣政策等。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限制那些接受美国政府紧急援助的公司雇用持有H-1B签证的工作人员或者持有特殊工作签证的外国工人。其他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等也掀起一股反对离岸外包的浪潮。
(2)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外包企业赢利下降
服务外包行业属于高素质人才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劳动力成本占70%以上。我国外包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通常按人民币计价,而收入按美元等外币计价。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22%,人民币升值给国内外包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软件外包的利润将降低0.7个百分点。鼎韬的软件外包企业毛利率对汇率变动敏感性分析专题研究分析,人民币每升值1%,软件外包的毛利率将下降0.9~1.2个百分点。而中国大型外包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平均利润率大约在25%左右,普通中小服务商的利润率则小于10%。离岸外包的驱动力在于可以使发包企业节省30%~50%的成本。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这种驱动力将越来越小。同时,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服务外包价格也进一步受到侵蚀。据IDC统计,中国对日外包价格曾在连续10年间下降了30%。这将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推向两难的境地。如果应对人民币升值,提升报价将使得企业的价格竞争力迅速下降,这将迫使发包方寻求更高性价比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服务采购;反之,如果保持价格不变或继续降低价格,大量中小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赖以生存的狭窄的利润空间将被彻底打破。
4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我国服务外包已经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关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打造“一环三链”,咬定“研创”不放松,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性崛起
“一环三链”是一个整体,其中创新链是根本,产业链是基础,外包链是手段,三者互相融合,相互影响,形成良性的产业创新循环发展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切入点:切入点之一是围绕产业核心环节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入点之二是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切入点之三是延伸服务产业链,加快产业的专业化建设,提升产业的融合对接能力。服务外包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的进步对服务外包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一些原本不可分割的服务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可以被分包出去。为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水平,需要在继续利用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加强技术投入,提高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实现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业紧跟国际步伐,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更有可能通过努力实现创新,成为新的服务外包领域的先行者,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性崛起。
4.2 全国一盘棋,避免各地方采用优惠政策搞“窝里斗”
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为了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地方政府往往不惜出台极为优惠的土地、税收、就业政策。而这种优惠往往容易被其他城市效仿、形成相互攀比的局面。服务外包企业价值最高的资产是人才和其他无形资产,所以企业的流动性较大,搬迁成本不高。一些外包企业与发展服务外包的城市谈合作的时候,税收减免或返还成为企业要价的撒手锏之一。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服务外包优惠政策,促进地方政策资源的协调,避免因为争抢一个项目而导致几个地方“鹬蚌相争”情况的发生。
4.3 “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对内释放在岸服务外包潜力,对外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多元化
内需市场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最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提升国内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后危机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国内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大服务业务的外包力度,促进本土服务市场需求加快释放。
日本、韩国的近岸市场和美国、西欧的离岸市场是我国国际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地。而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的发包国服务外包市场萎缩,部分国家对服务外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等措施,限制了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据麦肯锡估计,到2020年,新兴市场的服务外包需求可达4500亿~5000亿美元的规模。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快,服务需求扩大,技术要求不高,竞争较少,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要通过信息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方式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开拓这些有潜力的市场,实行“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既吸引国外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和并购,也鼓励我国外包企业到境外投资,加速市场多元化,就可以避免由于市场高度集中带来的相应风险。
4.4 加快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服务外包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业人才的差距造成的,专业人才规模和质量的差距,决定着服务外包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服务外包企业接单的数量和层次以及自主开发的能力和成功率。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供给的不足和较高的流动性都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需要的人才,在后危机时代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引进高级人才。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应努力实现“两手抓”,即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一方面,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自己设立专门的培训班或者与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联合,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认证系统,培养具备专门技术能力人才。
5 结 论
服务外包作为国家新兴战略型产业,为促进其发展,国家已经制定多项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包括财政资金、税收政策、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保税监管、电信服务便利化、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并且制订了国际服务外包“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一段时间,为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我国还会尽快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在高端人才引进、金融扶持、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进一步集成和创新政策。作为服务外包企业也会借此东风采用加快创新、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等策略提高服务外包质量和水平。虽然对世界来说“中国服务”这一概念仍显得陌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会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扬长避短,采用多种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策略,使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杨国强,郑悦.后危机时代的服务外包[J].IT经理世界,2010(8):26-28.
[2]姜荣春,刘绍坚.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2010(7):35-42.
[3]李德阳.我国服务外包瓶颈制约及发展策略选择[J].云梦学刊,2010(7):80-91.
[4]周密.新形势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投资,2010(1):52-55.
[5]鼎韬.2010中国服务外包十大事件[EB/OL].http://www.chnsourcing.com/,2011-03-01.
[作者简介]张宗英(1975—),山东招远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贸易。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服务外包;机遇与挑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10-04
1 引 言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扩散,金融危机和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持续困扰全球。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大幅反弹和人们乐观情绪的普遍增强,图1表明主要经济体美国正呈现复苏及衰退趋缓的迹象,世界经济步入了后危机时代。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经过短暂的增速放缓,也将逐步恢复到快速增长通道。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引擎,近几年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以30%~40%的速度递增,2009年总值1.4万亿美元,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最近,TPI发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数据显示,全球外包市场业绩不及2009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同期业绩,但是仍然呈现大幅环比增长。4Q10全球TPI指数显示,2010年合同总额约为220亿美元,与2010年第三季度相比上升了大约30%,2010年全年全球合同总额为790亿美元。IT外包市场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市场实力强劲。
2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1 以基地城市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和厦门。国家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通过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地内人力资源培养、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等方面。国务院制定若干促进和鼓励服务外包的相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和通信服务等,各地方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服务外包的地方政策,为后危机时代的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756家,新增从业人员78.1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48.6万人,占新增从业人员的62.2%。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4.0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3.1%;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8.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和43.1%。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12706家,从业人员共232.8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165万人,占70.9%。众所周知,这次危机的发展历程是:2007年美国引发次贷危机,2008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进入后危机时代。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可以参见表1和图2。
2.2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化形成,国际竞争力提高,呈现上市和并购趋势
2010年6月30日,海辉软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交易首日以10.4 美元的价格收盘,较10美元/ADS的发行价上涨4%,首发上市融资 7400万美元。2010年7月21日,柯莱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有史以来中国 IT 服务外包公司最大的 IPO。2010年12月14日,软通动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危机降低了并购特别是跨国并购的成本,为我国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软通动力收购三家日本信息技术公司和美国Akona Consulting公司;药明康德收购美国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大连亿达收购日本的AITACA和NIC公司;东软收购了芬兰SESCA旗下的3个子公司等。进入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参见表2),我国也制定了《关于支持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的若干意见》,对于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做好金融服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投保的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加快响应速度,提高承保、理赔效率等。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包企业出现上市和并购的趋势,这不仅从产业层面体现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标志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化逐渐形成。上市作为企业扩大规模、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同并购一起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助推器。同时,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和并购也将成为未
2.3 软件外包在我国服务外包中占有主导地位,企业战略发生转变
毕马威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倾向调查”报告显示,预计中国软件行业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7.2%,增长最快的将是软件外包行业,2008—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左右,未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快。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转变,由“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办公室”,真正实现由IT到 TI的转变。IDC预计短期内中国离岸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将持续增长,2009年整体市场容量约达到27.6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4.7%,预期到2014年整体市场容量将达到75.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4%。
3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机遇
金融危机迫使众多跨国公司关闭了实验室,优化自身成本而把更多的业务外包,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有更多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逆转
继20世纪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服务外包已经成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据调查,全球财富1000强中95%以上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服务外包战略,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潜在市场需求将达到1.65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将使企业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产业链条不断地被细化,通过业务细分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而这些剥离的业务都将进行外包,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国内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仍然巨大,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中,把中国作为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把服务向其全球用户提供。同时,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也加紧了在华布局的步伐,以占领中国的外包市场。以印度公司为例,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大了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威普洛(Wipro)也在成都建立了全球交付中心。外资的持续流入既成为中国外包企业获得外包合同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为技术外溢、人员培训和标准提升提供了充足动力。中国最大的IT解决与服务提供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表示,相比传统服务外包行业大国印度,中国企业在创新和技术能力方面更占优势,东软越来越多的项目是从印度转移来的。
(2)国内服务外包需求不断释放
我国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以及产业的升级,我国的服务外包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2009年9月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国内第一个针对发包商的支持政策,表明政府外包政策已从单纯的“扶植企业承接国际外包”向“扶植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与“鼓励企业与政府发包”并行转移,预示着我国开发国内企业市场和政府市场外包的时代来临。数量众多的制造企业、正在加快开放的服务市场以及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将组合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未来几年,来自政府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发包量将在短时间内激增,将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海外人才回流浪潮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提高,世界经济遭遇寒流,而我国经济却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在我国政府有效政策的促使下,海外人才向中国回流已呈现加速度的趋势。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回国人数都出现了增长的态势。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出国留学人数较2008年增加4.95万人,增长近3成;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0.83万人,较2008年增加3.9万人,增长了56.2%。这些归国人员多数是在国外受过西方教育并有实践经历的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具有与国际机构业务合作的丰富经验,熟悉行业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外包企业高级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不足。
3.2 挑战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1)全球外包市场需求萎缩,主要发包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根据Gartner的调查报告,危机爆发以来,合同撤销率呈大幅上升态势;同时,合同续签率明显降低,由2007年的72%下降为2008年的70%。由于日本和欧美外包支出萎缩,我国承接离岸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承接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出口的具体形式,深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全球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掀起新高潮。在离岸外包导致岗位流失的舆论导向下,发包国的政界和工会等社会各方面群体向政府施加压力,一些国家针对服务外包的政策开始出现不利变化。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首次国会讲话中就明确表示,不会再给那些将工作外包到海外的美国公司任何税收优惠。新的税收计划规定,对外国服务外包公司聘请的在美工作人员工资收入要进行清算;外包企业必须首先保证本国公民就业,并且取消原有的税收抵扣政策等。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限制那些接受美国政府紧急援助的公司雇用持有H-1B签证的工作人员或者持有特殊工作签证的外国工人。其他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等也掀起一股反对离岸外包的浪潮。
(2)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外包企业赢利下降
服务外包行业属于高素质人才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劳动力成本占70%以上。我国外包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通常按人民币计价,而收入按美元等外币计价。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22%,人民币升值给国内外包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软件外包的利润将降低0.7个百分点。鼎韬的软件外包企业毛利率对汇率变动敏感性分析专题研究分析,人民币每升值1%,软件外包的毛利率将下降0.9~1.2个百分点。而中国大型外包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平均利润率大约在25%左右,普通中小服务商的利润率则小于10%。离岸外包的驱动力在于可以使发包企业节省30%~50%的成本。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这种驱动力将越来越小。同时,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服务外包价格也进一步受到侵蚀。据IDC统计,中国对日外包价格曾在连续10年间下降了30%。这将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推向两难的境地。如果应对人民币升值,提升报价将使得企业的价格竞争力迅速下降,这将迫使发包方寻求更高性价比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服务采购;反之,如果保持价格不变或继续降低价格,大量中小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赖以生存的狭窄的利润空间将被彻底打破。
4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我国服务外包已经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关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打造“一环三链”,咬定“研创”不放松,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性崛起
“一环三链”是一个整体,其中创新链是根本,产业链是基础,外包链是手段,三者互相融合,相互影响,形成良性的产业创新循环发展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切入点:切入点之一是围绕产业核心环节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入点之二是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切入点之三是延伸服务产业链,加快产业的专业化建设,提升产业的融合对接能力。服务外包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的进步对服务外包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一些原本不可分割的服务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可以被分包出去。为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水平,需要在继续利用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加强技术投入,提高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实现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业紧跟国际步伐,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更有可能通过努力实现创新,成为新的服务外包领域的先行者,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性崛起。
4.2 全国一盘棋,避免各地方采用优惠政策搞“窝里斗”
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为了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地方政府往往不惜出台极为优惠的土地、税收、就业政策。而这种优惠往往容易被其他城市效仿、形成相互攀比的局面。服务外包企业价值最高的资产是人才和其他无形资产,所以企业的流动性较大,搬迁成本不高。一些外包企业与发展服务外包的城市谈合作的时候,税收减免或返还成为企业要价的撒手锏之一。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服务外包优惠政策,促进地方政策资源的协调,避免因为争抢一个项目而导致几个地方“鹬蚌相争”情况的发生。
4.3 “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对内释放在岸服务外包潜力,对外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多元化
内需市场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最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提升国内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后危机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国内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大服务业务的外包力度,促进本土服务市场需求加快释放。
日本、韩国的近岸市场和美国、西欧的离岸市场是我国国际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地。而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的发包国服务外包市场萎缩,部分国家对服务外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等措施,限制了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据麦肯锡估计,到2020年,新兴市场的服务外包需求可达4500亿~5000亿美元的规模。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快,服务需求扩大,技术要求不高,竞争较少,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要通过信息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方式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开拓这些有潜力的市场,实行“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既吸引国外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和并购,也鼓励我国外包企业到境外投资,加速市场多元化,就可以避免由于市场高度集中带来的相应风险。
4.4 加快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服务外包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业人才的差距造成的,专业人才规模和质量的差距,决定着服务外包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服务外包企业接单的数量和层次以及自主开发的能力和成功率。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供给的不足和较高的流动性都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需要的人才,在后危机时代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引进高级人才。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应努力实现“两手抓”,即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一方面,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自己设立专门的培训班或者与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联合,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认证系统,培养具备专门技术能力人才。
5 结 论
服务外包作为国家新兴战略型产业,为促进其发展,国家已经制定多项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包括财政资金、税收政策、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保税监管、电信服务便利化、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并且制订了国际服务外包“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一段时间,为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我国还会尽快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在高端人才引进、金融扶持、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进一步集成和创新政策。作为服务外包企业也会借此东风采用加快创新、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等策略提高服务外包质量和水平。虽然对世界来说“中国服务”这一概念仍显得陌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会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扬长避短,采用多种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策略,使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杨国强,郑悦.后危机时代的服务外包[J].IT经理世界,2010(8):26-28.
[2]姜荣春,刘绍坚.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2010(7):35-42.
[3]李德阳.我国服务外包瓶颈制约及发展策略选择[J].云梦学刊,2010(7):80-91.
[4]周密.新形势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投资,2010(1):52-55.
[5]鼎韬.2010中国服务外包十大事件[EB/OL].http://www.chnsourcing.com/,2011-03-01.
[作者简介]张宗英(1975—),山东招远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