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有94%是通过眼和耳获得的。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集成“声、色、光、动”,借助图案精美、色彩丰富、形象直观、动静自如的综合效果,有效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而作用于其内在心理,以此滋生并涵养良好的学习心境。既可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情绪智力”带来的效益,又能在节约化活动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动态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情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趣,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首先显示一个点,接着通过该点引出两条射线,让学生理解“所谓角,就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然后比较角的大小:在出示两个角后,利用动画让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通过闪烁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而且很快明白“角的大小与其张开的大小直接相关,而与射线的长短无关”这一数学道理。再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先把尺放大并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手段来介绍线段测量的方法,接着显示一些有对有错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对比、讨论和判断,最后指导他们在实际测量中深入学习与加强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度很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效促进学用结合
“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寻找、发现和解决身边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学用结合中切实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价值,拓展学习思路,培养综合思考数学问题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绎实际生活场景,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这个限制。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圆形井盖和各类方形井盖,然后提问:“为什么我们常见的井盖多数是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呢?”小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原因,就在他们处于思考不得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再次用多媒体演示“井盖翻起时,不同形状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既让学生对“圆”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实现启智益能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学习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其中,有些内容可以利用教师的口头描述或者一般性辅助手段就能完成,而有些内容却需要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达成预期效果。如教学“体积与容积”时,首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然后请学生思考“聪明的乌鸦把一些小石子放进大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有所意会,却不能言传,所以会请求教师再播放一次。重播时,教师全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缓放、定格、回放”等功能,把“小石子占用空间让水慢慢升高”的过程演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师生都很有成就感。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演示: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其中一球固定不动,另一球甩动起来并作圆周运动。教师引导观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圆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回答包括:两个小球就像两个点,一点固定下来,另一点做环绕运动形成了圆;固定点与运动点之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的……这样把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启智益能”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自主情境,有效增强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强调“行对知”“实践对理论”的学用关系。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亲身参与过程实践是优化思想、丰富情感、增强体验的客观条件。又因为,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开展因材施教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化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如关于“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学习,鉴于从正方形、长方形到三角形、半圆的求解技巧越来越复杂,教师可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多种计算阴影面积的题目供学生自选,有人挑战复杂图形,有人选择稍难图形,而潜能生则可由易到难地逐步攀升;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积极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活动;最后在全班范围内挑选各题的最佳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在共享中学习、消化和推广。再如,可把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内容形成“多媒体集锦”,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开展自主性学习和“观赏式体验”。
五、创设开放情境,有效拓展课程资源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活动体系的素材来源和实施条件。在课程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为课程教学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储备海量、操作便捷”的优势,能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无可比拟的强大支撑。比如,可搜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可引导小学生逐步学会使用多媒体查找所需资源和信息;可通过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过程性显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可以多媒体为支撑,实行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优化与整合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更加丰富多元的情境,开创多姿多彩的课程活动,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相长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创设动态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情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趣,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首先显示一个点,接着通过该点引出两条射线,让学生理解“所谓角,就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然后比较角的大小:在出示两个角后,利用动画让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通过闪烁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而且很快明白“角的大小与其张开的大小直接相关,而与射线的长短无关”这一数学道理。再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先把尺放大并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手段来介绍线段测量的方法,接着显示一些有对有错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对比、讨论和判断,最后指导他们在实际测量中深入学习与加强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度很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效促进学用结合
“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寻找、发现和解决身边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学用结合中切实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价值,拓展学习思路,培养综合思考数学问题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绎实际生活场景,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这个限制。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圆形井盖和各类方形井盖,然后提问:“为什么我们常见的井盖多数是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呢?”小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原因,就在他们处于思考不得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再次用多媒体演示“井盖翻起时,不同形状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既让学生对“圆”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实现启智益能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学习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其中,有些内容可以利用教师的口头描述或者一般性辅助手段就能完成,而有些内容却需要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达成预期效果。如教学“体积与容积”时,首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然后请学生思考“聪明的乌鸦把一些小石子放进大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有所意会,却不能言传,所以会请求教师再播放一次。重播时,教师全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缓放、定格、回放”等功能,把“小石子占用空间让水慢慢升高”的过程演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师生都很有成就感。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演示: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其中一球固定不动,另一球甩动起来并作圆周运动。教师引导观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圆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回答包括:两个小球就像两个点,一点固定下来,另一点做环绕运动形成了圆;固定点与运动点之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的……这样把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启智益能”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自主情境,有效增强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强调“行对知”“实践对理论”的学用关系。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亲身参与过程实践是优化思想、丰富情感、增强体验的客观条件。又因为,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开展因材施教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化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如关于“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学习,鉴于从正方形、长方形到三角形、半圆的求解技巧越来越复杂,教师可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多种计算阴影面积的题目供学生自选,有人挑战复杂图形,有人选择稍难图形,而潜能生则可由易到难地逐步攀升;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积极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活动;最后在全班范围内挑选各题的最佳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在共享中学习、消化和推广。再如,可把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内容形成“多媒体集锦”,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开展自主性学习和“观赏式体验”。
五、创设开放情境,有效拓展课程资源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活动体系的素材来源和实施条件。在课程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为课程教学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储备海量、操作便捷”的优势,能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无可比拟的强大支撑。比如,可搜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可引导小学生逐步学会使用多媒体查找所需资源和信息;可通过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过程性显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可以多媒体为支撑,实行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优化与整合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更加丰富多元的情境,开创多姿多彩的课程活动,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相长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