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须要求学生按照自身思维方式和知识内涵找准相应支点,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各项数学知识。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支点展开研究分析,使得学生在找准支点的条件下呈现出最美学习姿态,继而保障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准支点 学习姿态
數学的各个知识点相对繁多而且相对比较复杂,对于一个知识点,老师该如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不仅仅要依靠相关的心理学以及教学法来进行,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数学这一门学科特殊的本质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进行选择。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探求儿童眼中的数学本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课堂弥漫成长的张力。
一、关注起始点,建构知识之联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段,学生时代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探索意识,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现有的知识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如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主要包括认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以及高。通过课前调研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对三角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都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与顶点,但对“围成”“首尾相连”的理解不是很清晰。于是在教学中我们放弃了教材中要用各种方法做一个三角形的要求,由“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一问题入手,用“图形名称”引发对话,通过“指(指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画(书空三角形)—辨(判断三角形)”的活动唤醒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感知中逐步建立表象,完成三角形表面特征的主动建构。
二、激活兴趣点,发挥情境之效
目前,情境教学大量地被运用到教学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如今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让教学课堂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板,现在的结合情境教学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对于情境教学有些老师并不能够科学地进行运用,当情境创设的目的不是很清楚时,那么其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因此,对于这种问题我们要进行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创设情境。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其中的一个章节内容,这一节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代数语言”,把学生从“自然语言”引向“代数语言”。让学生知道带字母的式子不仅能代表结果,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许多教师都在本课中创设了各种情境:
情境1:用《数青蛙》这首儿歌来开展情境教学:“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唱儿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瞬间课堂热闹非凡,但在儿歌本身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后,学生也要开始探究这首儿歌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包括青蛙的数量、嘴的数量、腿的数量以及眼睛的数量等数量之间的关系。课堂成了孩子们的舞台。
情境2:“数字魔盒”(课件出示)。从左边,我们任意取一个数字并放进盒子里,然后盒子里面吐出一个数字。例如:放入5,魔盒就吐出10,放入20,魔盒就吐出40。学生都兴致勃勃,不断观察、猜测放进的数和吐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很快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就是a×2,放进盒子的数字在不断地变化,随之出来的数字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始终围绕着a×2进行。
在对情境创设进行更多思辨性批判的今天,表面热闹的“数字魔盒”却依然广受欢迎。利用数字魔盒游戏,让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让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探究,还可以把数学本质体现出来。其实对魔盒进行一步步揭秘的过程也正是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三、聚焦疑惑点,亲历探究之旅
学生的聪明才智可以在自身经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现实中,课堂常呈现这么一种状态:在“大张旗鼓”的探究与体验的背后,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探究,而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学习,让探究变得毫无意义,使得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探究之情。
如苏教版四下《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基本上是“告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合理?让学生怎样去“亲历”这个过程,从而有所认识?
片段一:课首
师:既然用“第4组第2个;第2排第4个”这样的表述已经能够确定位置了,那我们今天还来研究什么呢?下面的时间,我把这个任务留给四人小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同时也很准确的方法。
生的典型方法:4排3个;43;4.3;竖4横3;4 3;4-3;4,3。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呀?
师:这些方法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择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评判吧。
学生经过对比争论,最后一致认同第五种( 4 3)是最好的方式,既简洁又能说明是第4列第3行。
师:猜猜看,数学家们最终采纳的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方法?现在,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
生:我还是觉得第7种不行,没说清楚哪个表示列,哪个表示行,会混淆。
师:那怎么办啊?数学家就这么规定,你们不同意,别的你们又觉得不行。
生:用第7种也行,但必须加个规定:得规定哪个数是行数,哪个数是列数,以后都按照这样的规定。
学生不盲目服从,通过亲身体验探究,经历数学家“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过程,感受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片段二:课中
说数对学生起立游戏,更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特征同一列、同一行表示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创造(4,X)(X,4)(X,Y)的数对。接着在确定公园平面图的数对中认识“用数对不仅可以确定有限平面上某些点的位置,还可以确定无限平面上任意点的位置”“同一点行数和列数也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第一行、第一列从哪儿算起”等。在方格图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了数对确定的方法以及确定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飞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学生亲自经历的事情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识。因为学生可以在经历的过程便开始体验探究,而且一步步尝试着创新,同时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捕捉思辨点,助推说理之澜
课堂教学有其一定的规律特点,但是课堂教学也有其特有的灵活性,正是灵活性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不可预测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三上其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并问学生在哪种物体上面见过这个图形。学生便说出在哪个物体上面见过,例如桌子、书本等。“老师这儿有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你们能用它们摆出长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长方形。接着,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摆长方形。他把小棒东挪挪西挪挪,费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得直喊:歪了!歪了”这个时候老师便对该位同学说:“不要着急,慢慢来,你一定可以摆好的。”10分钟后,学生还没有摆好,老师便帮他把图形摆好。图形摆好后,老师便根据这个图形引导学生对其边进行观察。
案例中老师让学生摆图形主要想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这个图形边的特点,然后再利用三角尺对图形的各个角进行测量,让学生知道角的特点。而当时学生喊“歪了”的时候,便产生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老师一味地注重结果,使得这个生成性资源白白流失。摆长方形“歪了”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正是这个“歪了”可以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四个角应该都是直角。我们在课堂中直面这类可遇不可求的宝贵生成资源时,时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歪?”这样,是不是更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呢?
在教学中以丰厚的数学知识为船,以核心问题为帆,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思辨点,为师生、生生对话说理推波助澜,引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当下的课堂,只有回归数学本质,研究儿童,努力追寻儿童学习的视角,找准学习的支点,才能呈现学习最美的姿态,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成长!
本文为2019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提升小学生关键能力的说理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YKT201905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准支点 学习姿态
數学的各个知识点相对繁多而且相对比较复杂,对于一个知识点,老师该如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不仅仅要依靠相关的心理学以及教学法来进行,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数学这一门学科特殊的本质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进行选择。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探求儿童眼中的数学本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课堂弥漫成长的张力。
一、关注起始点,建构知识之联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段,学生时代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探索意识,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现有的知识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如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主要包括认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以及高。通过课前调研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对三角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都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与顶点,但对“围成”“首尾相连”的理解不是很清晰。于是在教学中我们放弃了教材中要用各种方法做一个三角形的要求,由“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一问题入手,用“图形名称”引发对话,通过“指(指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画(书空三角形)—辨(判断三角形)”的活动唤醒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感知中逐步建立表象,完成三角形表面特征的主动建构。
二、激活兴趣点,发挥情境之效
目前,情境教学大量地被运用到教学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如今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让教学课堂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板,现在的结合情境教学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对于情境教学有些老师并不能够科学地进行运用,当情境创设的目的不是很清楚时,那么其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因此,对于这种问题我们要进行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创设情境。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其中的一个章节内容,这一节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代数语言”,把学生从“自然语言”引向“代数语言”。让学生知道带字母的式子不仅能代表结果,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许多教师都在本课中创设了各种情境:
情境1:用《数青蛙》这首儿歌来开展情境教学:“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唱儿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瞬间课堂热闹非凡,但在儿歌本身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后,学生也要开始探究这首儿歌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包括青蛙的数量、嘴的数量、腿的数量以及眼睛的数量等数量之间的关系。课堂成了孩子们的舞台。
情境2:“数字魔盒”(课件出示)。从左边,我们任意取一个数字并放进盒子里,然后盒子里面吐出一个数字。例如:放入5,魔盒就吐出10,放入20,魔盒就吐出40。学生都兴致勃勃,不断观察、猜测放进的数和吐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很快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就是a×2,放进盒子的数字在不断地变化,随之出来的数字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始终围绕着a×2进行。
在对情境创设进行更多思辨性批判的今天,表面热闹的“数字魔盒”却依然广受欢迎。利用数字魔盒游戏,让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让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探究,还可以把数学本质体现出来。其实对魔盒进行一步步揭秘的过程也正是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三、聚焦疑惑点,亲历探究之旅
学生的聪明才智可以在自身经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现实中,课堂常呈现这么一种状态:在“大张旗鼓”的探究与体验的背后,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探究,而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学习,让探究变得毫无意义,使得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探究之情。
如苏教版四下《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基本上是“告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合理?让学生怎样去“亲历”这个过程,从而有所认识?
片段一:课首
师:既然用“第4组第2个;第2排第4个”这样的表述已经能够确定位置了,那我们今天还来研究什么呢?下面的时间,我把这个任务留给四人小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同时也很准确的方法。
生的典型方法:4排3个;43;4.3;竖4横3;4 3;4-3;4,3。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呀?
师:这些方法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择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评判吧。
学生经过对比争论,最后一致认同第五种( 4 3)是最好的方式,既简洁又能说明是第4列第3行。
师:猜猜看,数学家们最终采纳的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方法?现在,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
生:我还是觉得第7种不行,没说清楚哪个表示列,哪个表示行,会混淆。
师:那怎么办啊?数学家就这么规定,你们不同意,别的你们又觉得不行。
生:用第7种也行,但必须加个规定:得规定哪个数是行数,哪个数是列数,以后都按照这样的规定。
学生不盲目服从,通过亲身体验探究,经历数学家“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过程,感受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片段二:课中
说数对学生起立游戏,更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特征同一列、同一行表示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创造(4,X)(X,4)(X,Y)的数对。接着在确定公园平面图的数对中认识“用数对不仅可以确定有限平面上某些点的位置,还可以确定无限平面上任意点的位置”“同一点行数和列数也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第一行、第一列从哪儿算起”等。在方格图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了数对确定的方法以及确定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飞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学生亲自经历的事情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识。因为学生可以在经历的过程便开始体验探究,而且一步步尝试着创新,同时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捕捉思辨点,助推说理之澜
课堂教学有其一定的规律特点,但是课堂教学也有其特有的灵活性,正是灵活性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不可预测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三上其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并问学生在哪种物体上面见过这个图形。学生便说出在哪个物体上面见过,例如桌子、书本等。“老师这儿有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你们能用它们摆出长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长方形。接着,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摆长方形。他把小棒东挪挪西挪挪,费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得直喊:歪了!歪了”这个时候老师便对该位同学说:“不要着急,慢慢来,你一定可以摆好的。”10分钟后,学生还没有摆好,老师便帮他把图形摆好。图形摆好后,老师便根据这个图形引导学生对其边进行观察。
案例中老师让学生摆图形主要想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这个图形边的特点,然后再利用三角尺对图形的各个角进行测量,让学生知道角的特点。而当时学生喊“歪了”的时候,便产生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老师一味地注重结果,使得这个生成性资源白白流失。摆长方形“歪了”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正是这个“歪了”可以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四个角应该都是直角。我们在课堂中直面这类可遇不可求的宝贵生成资源时,时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歪?”这样,是不是更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呢?
在教学中以丰厚的数学知识为船,以核心问题为帆,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思辨点,为师生、生生对话说理推波助澜,引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当下的课堂,只有回归数学本质,研究儿童,努力追寻儿童学习的视角,找准学习的支点,才能呈现学习最美的姿态,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成长!
本文为2019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提升小学生关键能力的说理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YKT201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