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成人,或许我们很难理解孩子们在学习钢琴等音乐课程时的内心感受:童年玩耍时光的流逝,不快乐,无聊,不知所以的沉重任务……所有这些都让他们离自己手下、耳边的音乐越来越远。
曹冬丽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钢琴演奏双专业的高材生,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多年。她凭借自己20多年的儿童钢琴课授课经验,开创的课程拥有完全不同的授课流程和结构框架。她强调在快乐轻松的气氛里,让孩子在自主自发的音乐探索中感受和内化音乐的影响。在她的课堂中,她更注重孩子对各种音乐类型的审美体验和对音乐内部构成的理解,旨在培养孩子具有“音乐的耳朵”和“善感的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得到自己独有的音乐体验。自2010年起,她在鲍蕙荞钢琴艺术学校开设“音乐艺术修养课程”,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开设“音乐之旅——儿童音乐艺术启蒙系列讲座”之后,这样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开始广受欢迎。很多家长都认为这个“小”课程,其实是“小中见大”,是难得的精品课程。相比时下一些所谓高端的空洞无物的培训,这个小成本小制作的课程,的确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大追求和大气象。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曹冬丽
Q:你之前一直在做1对1的钢琴演奏课程,是怎样想到,自己设置教材大纲和课件,创造出今天这样的儿童音乐艺术修养课的快乐音乐课堂呢?
A:开始这个课程其实是出于钢琴教学上的无奈。近20年的儿童钢琴课的授课经历让我接触到各种各样学习钢琴的孩子,慢慢发现很多孩子共同的问题都是:音乐理论的缺乏;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偏弱。甚至有些孩子学琴多年却不会分析乐谱,离了老师就完全不会处理乐曲,弹曲子干巴巴的没味道,孩子的厌学状态和家长当初想让他(她)通过学琴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初衷相去甚远。这些“问题学生”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审美教育。偏重技术的钢琴教学现状,并不能带给孩子全面的音乐修养,有时甚至会扼杀儿童对于音乐的接纳和感受力。这让我萌生了开设儿童音乐艺术美育课程的念头。这就是后来的儿童音乐艺术修养课。
Q:那么这个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A:这个课程主要适用于6-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基本都活泼好动,对于形象的东西理解快、印象深刻。所以我在课堂上往往采用一些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用妈妈的晚餐来讲述变奏曲式;用一场足球比赛来理解协奏曲是什么;用一部富有趣味的音乐作品来介绍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讲故事的,用一个小游戏来了解音乐也是有颜色的,而这种颜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用跟着别人走。用一次音乐记录来锻炼音乐记忆力和注意力。这个课堂是用无数的音乐游戏和故事让孩子了解:音乐这种语言是如何“说话”的;音乐的“美”是什么,它在如何变化;什么样的演奏才是有说服力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听觉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作为老师,我必须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意见,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把对于音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拥有自己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因为我相信“想象力比正确答案更重要”!
最初的课程是专门给儿童设计的,但是我鼓励所有的家长一起听,因为深信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永远是父母!没想到在课堂上家长们听得非常入迷,常在课下问问题,也和我讨论听音乐时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他们的反应让我觉察到成人对于提高音乐修养的热情和需求,也促成了后来的成人音乐课堂。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学会理解音乐”并且“爱音乐,懂音乐,享受音乐”是我设计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
Q:作为一名颇受欢迎的音乐老师,你觉得音乐的价值是什么?
A:我认为音乐对于当下人们的最大价值在于“怡情”。音乐是一种诗意的语言,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沟通心灵,宣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你懂这种语言,那就可以在音乐的世界自由徜徉,如果你不懂,那么这扇重要的精神之门就被关闭了,这个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在通往心灵的音乐旅途中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精神,构建修养,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音乐艺术的享受。
Q:介绍一下你和国博合作的课程好吗?听说反响非常好。
A:我是从去年开始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合作,在那里开设一个长期讲座《儿童音乐艺术启蒙》课程。每年3月和9月开班。它是一个家庭艺术课堂的形式,在这里强调家庭的概念,内容兼顾成人和儿童两方面,让父母和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各取所需,让课堂成为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亲子之间平等沟通和交流的场所。 “让孩子来主导课堂主动探索”是这个课堂的一大特色。
Tips:
音乐艺术修养课堂
课程内容:用无数的音乐游戏和故事让孩子了解:音乐这种语言是如何“说话”的;音乐的“美”是什么,它在如何变化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听觉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掌握音乐语言,架起心灵桥梁。
目标人群:主要针对6-12岁儿童
曹冬丽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钢琴演奏双专业的高材生,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多年。她凭借自己20多年的儿童钢琴课授课经验,开创的课程拥有完全不同的授课流程和结构框架。她强调在快乐轻松的气氛里,让孩子在自主自发的音乐探索中感受和内化音乐的影响。在她的课堂中,她更注重孩子对各种音乐类型的审美体验和对音乐内部构成的理解,旨在培养孩子具有“音乐的耳朵”和“善感的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得到自己独有的音乐体验。自2010年起,她在鲍蕙荞钢琴艺术学校开设“音乐艺术修养课程”,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开设“音乐之旅——儿童音乐艺术启蒙系列讲座”之后,这样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开始广受欢迎。很多家长都认为这个“小”课程,其实是“小中见大”,是难得的精品课程。相比时下一些所谓高端的空洞无物的培训,这个小成本小制作的课程,的确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大追求和大气象。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曹冬丽
Q:你之前一直在做1对1的钢琴演奏课程,是怎样想到,自己设置教材大纲和课件,创造出今天这样的儿童音乐艺术修养课的快乐音乐课堂呢?
A:开始这个课程其实是出于钢琴教学上的无奈。近20年的儿童钢琴课的授课经历让我接触到各种各样学习钢琴的孩子,慢慢发现很多孩子共同的问题都是:音乐理论的缺乏;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偏弱。甚至有些孩子学琴多年却不会分析乐谱,离了老师就完全不会处理乐曲,弹曲子干巴巴的没味道,孩子的厌学状态和家长当初想让他(她)通过学琴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初衷相去甚远。这些“问题学生”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审美教育。偏重技术的钢琴教学现状,并不能带给孩子全面的音乐修养,有时甚至会扼杀儿童对于音乐的接纳和感受力。这让我萌生了开设儿童音乐艺术美育课程的念头。这就是后来的儿童音乐艺术修养课。
Q:那么这个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A:这个课程主要适用于6-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基本都活泼好动,对于形象的东西理解快、印象深刻。所以我在课堂上往往采用一些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用妈妈的晚餐来讲述变奏曲式;用一场足球比赛来理解协奏曲是什么;用一部富有趣味的音乐作品来介绍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讲故事的,用一个小游戏来了解音乐也是有颜色的,而这种颜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用跟着别人走。用一次音乐记录来锻炼音乐记忆力和注意力。这个课堂是用无数的音乐游戏和故事让孩子了解:音乐这种语言是如何“说话”的;音乐的“美”是什么,它在如何变化;什么样的演奏才是有说服力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听觉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作为老师,我必须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意见,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把对于音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拥有自己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因为我相信“想象力比正确答案更重要”!
最初的课程是专门给儿童设计的,但是我鼓励所有的家长一起听,因为深信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永远是父母!没想到在课堂上家长们听得非常入迷,常在课下问问题,也和我讨论听音乐时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他们的反应让我觉察到成人对于提高音乐修养的热情和需求,也促成了后来的成人音乐课堂。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学会理解音乐”并且“爱音乐,懂音乐,享受音乐”是我设计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
Q:作为一名颇受欢迎的音乐老师,你觉得音乐的价值是什么?
A:我认为音乐对于当下人们的最大价值在于“怡情”。音乐是一种诗意的语言,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沟通心灵,宣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你懂这种语言,那就可以在音乐的世界自由徜徉,如果你不懂,那么这扇重要的精神之门就被关闭了,这个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在通往心灵的音乐旅途中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精神,构建修养,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音乐艺术的享受。
Q:介绍一下你和国博合作的课程好吗?听说反响非常好。
A:我是从去年开始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合作,在那里开设一个长期讲座《儿童音乐艺术启蒙》课程。每年3月和9月开班。它是一个家庭艺术课堂的形式,在这里强调家庭的概念,内容兼顾成人和儿童两方面,让父母和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各取所需,让课堂成为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亲子之间平等沟通和交流的场所。 “让孩子来主导课堂主动探索”是这个课堂的一大特色。
Tips:
音乐艺术修养课堂
课程内容:用无数的音乐游戏和故事让孩子了解:音乐这种语言是如何“说话”的;音乐的“美”是什么,它在如何变化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听觉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掌握音乐语言,架起心灵桥梁。
目标人群:主要针对6-12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