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起墙落中的思索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x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建墙的原因很多,有时是为了宣誓主权,例如我们住房周围的围墙;有时是为了保护隐私,例如我们的庭院篱笆;有时是为了安全防御,例如中国古代的长城。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出于害怕才修墙,因为墙把一部分隔在外面,让我们身处里面。
  25年前,在柏林有一堵墙倒塌了,在那之前的几十年里,这堵墙一直被视为“冷战铁幕”的象征。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一个系统开始动摇,进而倒下。1989年11月9日,世界有多少人吃惊地看着人们拿着榔头和铁锹把柏林墙拆除,墙两边的人在墙倒的瞬间相互看见,然后热烈拥抱。这是历史的转折点,在那之后的25年,世界见证了全新的欧洲,所有的成就和失误,所有的希望和争执,都按照自由的方式发生着。
  但是在中东情况却不一样,与柏林墙倒塌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害怕的情绪在酝酿,希望越来越黯淡。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虽然从未完全接纳彼此,交往却相对较宽松。在两个国家交会区的自由市场、广场和公共领域,人们自由往来,相互交织,达成交易,共享繁荣,有的成为朋友,有的成为恋人,有的共建家庭。但在第一次巴以冲突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两边的居民开始彼此怀抱怀疑和恐惧,双方的兵营不断增加并升级,围墙开始修建,越来越长,越来越高,一开始只是临时的,但是渐渐变成永久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共享地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长长的、堪称壮观的隔离墙。
  人类历史中,有的时候两边的人被分开在实际意义上是必要的,例如在塞浦路斯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人和科索沃人,这些情况都证明,暂时的分隔对彼此都好,就好像在社会中,离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有时候是最现实的选择。
  但墙不是永久性的解决办法,因为有了墙,两边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好邻居,他们不能相互无障碍地交流,更不能彼此相爱。墙的物理存在造成一个现实,那就是墙的两边是不一样的,在思想上、意识上、经济上、社会上,甚至是个人和家庭等微小的方面,双方都不一样。所以,在建墙的时候应该思考,墙一旦建好,两边会有什么不同,墙里的是何人,墙外又是谁?如果没有墙,双方会按照什么方式发展?是冲突还是融合?建墙以及隔离,是人们自由选择结果吗?
  以色列周边的墙给这个国家带来暂时的安全,在30年不间断的冲突后,墙的必要性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墙所隔离的是两个交界的国家、交会的文化、交流的人群。期待有一天,希望能战胜恐惧,那一天,所有的墙都应该倒下。
其他文献
沈东曙,头大,目光冷冽,对媒体不假辞色。出现在北京论坛上的沈东曙,西装革履,挂紫色围巾,第二部门属性明显。有记者对他递去名片并表达采访意愿,沈东曙看了一眼,随即转身把名片递给工作人员,丢下一句:“我接受采访得经过他们安排。”说罢,扬长而去。  工作人员尴尬一笑,说:“他得罪过很多媒体。”然而,翻开媒体关于沈东曙的报道,口吻角度却近乎千篇一律——富平模式好,沈东曙能力强。如此姿态,却有如此口碑,唯一
期刊
12月初,一年一度的“志交会”如约在广州举行,与往年不同,今年有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面孔。  “志交会”全称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2011年末于广州诞生,由广州共青团筹办,当时的初衷是,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志愿服务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台,凝聚、引导、规范社会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共青团的运营思路在不断演化,从倡导志愿精神,到搭建“志愿市场”,再到提前介入对公益组织的培育,现在的“志交会”,已经是一
期刊
关心社会投资的朋友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寻求资金支持的,另一种是手头有资本,想要寻找项目投资的。我想为寻求资金的朋友分享一些方式,助其更好地获得投资,同时希望为资方分享一些有关社会投资的方式方法,助其更好地实现想法。  我们对社会企业的投资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由个人或机构提出一些想法,这个想法试图给社区或环境带来一些不同。第二阶段,执行。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第三个阶段,投资。第四阶
期刊
2014岁末,“责任中国”十年,“公益盛典”五年。这个由媒体人张罗、业内资深专家评选的传媒公益奖项,用以表彰过去一年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而作出努力的个人和组织。十年来,其品牌影响力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而今年主办方计划将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个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传媒公益大奖。  在“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评委会主席徐永光看来,要打造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公益奖项,关键在于保持奖项的公信力。作
期刊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有时候,他只能作用于自己,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有时候,他能影响别人,以行动感染和聚集一群人,协力解决身边的社会问题。  雷闯现在不爱拍砖了,他更希望用徒步上京这样温和的方式为乙肝患者发声;安猪现在将更多精力放在“一公斤盒子”上,他和他的团队正努力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碧心爸爸开了一家爱心发廊,希望将爱心义剪的薪火传承下去。  他们是公益人,他们也是平凡人,如你我中
期刊
时隔两年后,金华施乐会又将自己摆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2年,这家曾创造了“12名员工4年筹集2364万元”惊人募款效率的网络慈善平台,因为给社工“最高15%”的筹款报酬而备受质疑。这一次,它又因被曝出向求助者收取“置顶费”招来非议。募捐扣点的做法,在国外并不鲜见,为何一到国内就生发“淮南为枳”的猜疑?关于慈善与商业的边界、捐款人知情权的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胖乎乎的方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
期刊
市场的力量很强大,有时候只要给它一个小小的支点,就能撬动不可估量的资源。  在青年公益市场,广州共青团希望成为这样一个支点,撬动社会各方资源为青年服务、为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从2011年起,广州共青团开始搭建“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简称“志交会”)这个资源平台,试图破解志愿者、项目和资源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老大难问题”。  现在的志交会正向一个志愿服务生态系统演化,每年的12月,广州的青年公益市场都会
期刊
一个美国老师在非洲任教,发现本地人盲目悲观,对美国盲目羡慕。他告诉这些本地人,其实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医疗、收入等,是所有国家都挣扎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计民生一些重大问题上,世界各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同国家可以取长补短,但是有什么样的平台可以让大家展开交流呢?11月上旬,我参加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简称WISE),感觉该峰会正在成为这样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交流
期刊
临近年关,杂志为确保3月刊不受影响,我临危受命前往北京出差采访。北京可以說是公益人才的“聚宝盆”,各式各样的公益大佬都在这里出没。我带着任务前来,丝毫不敢马虎。  第一个见的是中华儿慈会的副秘书长姜莹,虽然我俩已经在深圳时私下举行了“网友见面会”,但是我对她却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这次怀揣着所谓媒体人的好奇心,一心揭开她在我心中的神秘面纱。英语专业毕业,毕业以后去法国学了旅游管理。姜莹说她觉得最神奇
期刊
在许多人看来,公益筹资官是一份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很多时候,他们要向陌生人筹款,并说服对方在没有任何财务回报的情况下为另一群陌生人花钱。这听起来非常困难,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方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学者资中筠在其经典著作《财富的归宿》中写道:“令人鼓舞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与来自传统势力、传统观念,利益集团以及滞后的结构和规章的阻力并存。”一方面,人们依然穷尽可能地追逐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