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平谷区2009年到期大学生“村官”的数据为研究基础,从中观层面审视现实中的大学生“村官”再就业情况和各项再就业促进途径的效果,并且初步探讨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源背景对再就业影响的规律。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促进卸任大学生“村官”再就业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 卸任大学生“村官”;再就业
一、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严峻形势及其重要性
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不断重视,当前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計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全国各地农村已经建立起一支多达18万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有进必有出,大学生“村官”队伍在不断扩展的同时,部分先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已经任满离岗或者即将任满离岗。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定期轮岗制度,即大学生“村官”上岗三年后必然要面临卸任,一般情况下卸任之后的岗位由下一批大学生“村官”接续,卸任村官则需要投入到就业大军中去再就业。伴随着2010年卸任时间的不断临近,广大“村官”对于自己个人的就业去向问题的关注度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强。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表明,41%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期满出路心存顾虑,2010年的调查值为47%。在人数总量上,预计今年将有4.4万名“村官”面临期满卸任问题,2011年的规模为6.8万人,2012年为7万人。按照全国60万个村民委员会核算,大学生“村官”制度健全后,每年卸任规模将逐步增加到20万人以上。从发展大局着眼,安排好卸任工作正在成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二、现有再就业通道设计
正是出于对卸任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促进工作,为卸任大学生“村官”设计出了多条就业途径。在中央层面:2009年5月6日,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明确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有五大出路: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深造。在地方政府层面: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委组织部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为做好首批卸任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工作,北京市在2009年提出了促进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流动发展的八项政策措施:一是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选拔优秀者到行政村工作;二是选拔优秀者续聘;三是支持“村官”自主创业,可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四是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五是选拔符合条件的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工作;六是推荐到各类企业就业;七是各区县和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挖掘本系统和本地区就业资源;八是鼓励考研,享受笔试总分加10分的政策。
三、平谷区2009年卸任大学生“村官”实际再就业情况
笔者将根据2009年10月份对北京市平谷区实地调研所获取到的平谷区大学生“村官”就业情况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平谷区自2005年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截至2009年共有2005年、2006年两届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共计150人。其中,北京生源占62.7%,北京以外其它地区生源占37.3%,在北京生源中又以平谷区生源为主。平谷区第一批到期大学生“村官”的毕业院校层次分布比较均匀,专科、普通本科和重点本科所占比重各占30%左右。平谷区150名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自主择业、企业、社区工作者、公务员、事业编、续签合同、读研、未就业。总的来说,平谷区第一批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分布是比较分散的:企业占26%、事业编占20.7%、社区工作者占20%、公务员占16%、续签合同占10%,自主择业和未就业者只占到6.7%,读研的更是少到低于1%。
在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之后,运用SPSS软件,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各个人属性变量对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毕业院校层次和生源背景两个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毕业院校层次显著相关。成为社区工作者或续签合同的更多是毕业于专科(占专科就业的46.3%)和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就业的38.5%)的到期大学生“村官”;进入事业编或公务员系统的则以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占重点本科就业的54.9%)的到期大学生“村官”居多。这可能和来自专科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心理预期相对较低,并且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等竞争激烈的路径难于胜出有关,为此他们更有可能会长期扎根农村,成为真正服务基层的主干力量。(2)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生源背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北京以外其他地区的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中,事业编或公务员这个方向所占比重达到54%,其次企业占31%。北京地区生源的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中,社区工作者或续签合同这个方向所占比重达到44%,事业编或公务员和企业则平分秋色。
四、再就业规律和建议
第一、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途径设计中,虽然有对自主创业进行税费减免及提供小额贷款和考研笔试加10分的优惠条件,最终选择这两条出路的人仍然是凤毛麟角。这主要和这两条路径的特殊性有关,对于自主创业,存在着太多的困难和风险,并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可以创业的主要方向和大部分“村官”的专业背景、能力等不相适应,仅仅是一定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是很难起到激励作用的;对于考研,首先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几年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在考研的筹备上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并且付出了之后效果却不一定会更好,另外就是即使考上了,读完研究生之后仍然面对着找工作的难题,这都导致仅仅考研笔试加10分的激励不够作为一个外生推力。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激励机制的激励效果,对于激励效果不明显或者几乎无激励效果的政策,则需要通过调整甚至是终止该项措施。
第二、在所剩各项就业途径中,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也呈现出不同的选择偏好和就业规律。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是一大目标途径,但是由于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能力和优势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他们在选择不同的再就业出路时存在较大差异。重点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在公务员、事业编、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村官”则社区工作或者续签合同方面占有较大比例。京外生源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通过公务员和企业实现再就业,北京生源,特别是当地籍的大学生“村官”,会有更大比例的社区工作者或者续签合同。基层政府要针对本区域内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的特点,考虑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偏好,设计出可以最大程度满足需求和适合本地特征的再就业途径。
第三、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给大学生“村官”设计了多条出路,其实质仍然是个人实力的竞争。对于给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出路,即使在不同的省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于特定区域内的大学生“村官”,决定其最终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仍然是个人实力。对于广大大学生“村官”个人: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平凡的岗位做出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成绩;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且尽量积累目标职业方向的资本和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再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胡越高,陈鹏飞.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9)第19页和21页
[2]卢芳霞.论大学生“村官”之出路——基于浙江绍兴市的调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2):112
[3]赵正元.热点透视:卸职大学生“村官”如何再就业[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Z1)26~27
【关键词】 卸任大学生“村官”;再就业
一、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严峻形势及其重要性
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不断重视,当前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計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全国各地农村已经建立起一支多达18万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有进必有出,大学生“村官”队伍在不断扩展的同时,部分先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已经任满离岗或者即将任满离岗。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定期轮岗制度,即大学生“村官”上岗三年后必然要面临卸任,一般情况下卸任之后的岗位由下一批大学生“村官”接续,卸任村官则需要投入到就业大军中去再就业。伴随着2010年卸任时间的不断临近,广大“村官”对于自己个人的就业去向问题的关注度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强。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表明,41%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期满出路心存顾虑,2010年的调查值为47%。在人数总量上,预计今年将有4.4万名“村官”面临期满卸任问题,2011年的规模为6.8万人,2012年为7万人。按照全国60万个村民委员会核算,大学生“村官”制度健全后,每年卸任规模将逐步增加到20万人以上。从发展大局着眼,安排好卸任工作正在成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二、现有再就业通道设计
正是出于对卸任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促进工作,为卸任大学生“村官”设计出了多条就业途径。在中央层面:2009年5月6日,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明确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有五大出路: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深造。在地方政府层面: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委组织部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为做好首批卸任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工作,北京市在2009年提出了促进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流动发展的八项政策措施:一是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选拔优秀者到行政村工作;二是选拔优秀者续聘;三是支持“村官”自主创业,可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四是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五是选拔符合条件的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工作;六是推荐到各类企业就业;七是各区县和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挖掘本系统和本地区就业资源;八是鼓励考研,享受笔试总分加10分的政策。
三、平谷区2009年卸任大学生“村官”实际再就业情况
笔者将根据2009年10月份对北京市平谷区实地调研所获取到的平谷区大学生“村官”就业情况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平谷区自2005年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截至2009年共有2005年、2006年两届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共计150人。其中,北京生源占62.7%,北京以外其它地区生源占37.3%,在北京生源中又以平谷区生源为主。平谷区第一批到期大学生“村官”的毕业院校层次分布比较均匀,专科、普通本科和重点本科所占比重各占30%左右。平谷区150名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自主择业、企业、社区工作者、公务员、事业编、续签合同、读研、未就业。总的来说,平谷区第一批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分布是比较分散的:企业占26%、事业编占20.7%、社区工作者占20%、公务员占16%、续签合同占10%,自主择业和未就业者只占到6.7%,读研的更是少到低于1%。
在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之后,运用SPSS软件,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各个人属性变量对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毕业院校层次和生源背景两个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毕业院校层次显著相关。成为社区工作者或续签合同的更多是毕业于专科(占专科就业的46.3%)和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就业的38.5%)的到期大学生“村官”;进入事业编或公务员系统的则以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占重点本科就业的54.9%)的到期大学生“村官”居多。这可能和来自专科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心理预期相对较低,并且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等竞争激烈的路径难于胜出有关,为此他们更有可能会长期扎根农村,成为真正服务基层的主干力量。(2)平谷区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与生源背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北京以外其他地区的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中,事业编或公务员这个方向所占比重达到54%,其次企业占31%。北京地区生源的到期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去向中,社区工作者或续签合同这个方向所占比重达到44%,事业编或公务员和企业则平分秋色。
四、再就业规律和建议
第一、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途径设计中,虽然有对自主创业进行税费减免及提供小额贷款和考研笔试加10分的优惠条件,最终选择这两条出路的人仍然是凤毛麟角。这主要和这两条路径的特殊性有关,对于自主创业,存在着太多的困难和风险,并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可以创业的主要方向和大部分“村官”的专业背景、能力等不相适应,仅仅是一定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是很难起到激励作用的;对于考研,首先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几年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在考研的筹备上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并且付出了之后效果却不一定会更好,另外就是即使考上了,读完研究生之后仍然面对着找工作的难题,这都导致仅仅考研笔试加10分的激励不够作为一个外生推力。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激励机制的激励效果,对于激励效果不明显或者几乎无激励效果的政策,则需要通过调整甚至是终止该项措施。
第二、在所剩各项就业途径中,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也呈现出不同的选择偏好和就业规律。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是一大目标途径,但是由于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能力和优势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他们在选择不同的再就业出路时存在较大差异。重点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在公务员、事业编、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村官”则社区工作或者续签合同方面占有较大比例。京外生源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通过公务员和企业实现再就业,北京生源,特别是当地籍的大学生“村官”,会有更大比例的社区工作者或者续签合同。基层政府要针对本区域内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的特点,考虑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偏好,设计出可以最大程度满足需求和适合本地特征的再就业途径。
第三、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给大学生“村官”设计了多条出路,其实质仍然是个人实力的竞争。对于给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出路,即使在不同的省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于特定区域内的大学生“村官”,决定其最终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仍然是个人实力。对于广大大学生“村官”个人: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平凡的岗位做出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成绩;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且尽量积累目标职业方向的资本和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再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胡越高,陈鹏飞.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9)第19页和21页
[2]卢芳霞.论大学生“村官”之出路——基于浙江绍兴市的调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2):112
[3]赵正元.热点透视:卸职大学生“村官”如何再就业[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Z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