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隐喻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隐喻已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文通文献回顾对隐喻的主要研究理论观点、当代国外隐喻研究热点和隐喻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 隐喻研究 观点概述 研究趋势
一、前言
近年来,隐喻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隐喻已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束定芳认为(2000)“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构建主义的隐喻观强调隐喻的普遍存在性,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固有属性,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是通过表面的矛盾性领悟出双方的相似性。正是隐喻所揭示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隐喻研究历史
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古希腊时代。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即彼”之意。由此不难看出,所谓“隐喻”,其本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二是目的地,也就是我们汉界修辞研究通称的喻体和本体。
三、西方隐喻研究的五种主要理论
1.替代论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Rhetoric)中的出发点是从哲学角度谈论语言修辞中的隐喻,因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而作为修辞中的隐喻显然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隐喻的本质问题,他提出“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这一番论述看似简单,其实却道出了对隐喻实质的独到看法,即隐喻是一种替代。
公元1世纪古罗马语言修辞研究者昆体良(Quintillian)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他认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他的这一看法其实是对亚氏关于隐喻“借用”观的一个精要归纳和总结,隐喻研究的“替代论”也由此而形成。
2.比较论
“比较论”也可以称作“相似论”(Similarity Theory)或“类比论”(Analogy Theory)。这一理论强调,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构成隐喻解读基础的基本过程,是对分别源于两个不同义域里的词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
“比较论”其实也是亚里士多德隐喻观的另一个衍生物。“比较论”的影响并不亚于“替代论”,其影响之深之久,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超过了“替代论”。到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之初,仍有学者坚持隐喻的“比较论”。Abram认为“隐喻是一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比较”。Harris在本世纪初依然声称“隐喻是一种比较,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由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
3.互动论
20世纪30年代,Richards(1936)发表了《修辞哲学》一书,动摇了“替代论”“比较论”的统治地位。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大难题是需要发现我们是怎样使用隐喻以及我们所认定的词义固定的词是怎样发生意义变化的”。隐喻是两个概念的并置,通过彼此的互动产生一个新义。Richards总结:隐喻表达,就是“二合一”,即“两个概念,一个意义”(“Two ideas for one”),是两个共现概念之间的互动形式。由此可见,Richards是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术中解放出来并提出隐喻互动论的第一人,他对隐喻的这一独到看法由此改变了隐喻“替代论”和“比较论”长期把持隐喻研究的局面,给隐喻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隐喻是语义变化的发酵剂,其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域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隐喻意义的达成有时取决于语境的作用,有时取决于百科知识和规约性信念的作用。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由此突破了“替代论”和“比较论”的局限。
4.映射论
1980年,Lakoff
关键词: 隐喻研究 观点概述 研究趋势
一、前言
近年来,隐喻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隐喻已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束定芳认为(2000)“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构建主义的隐喻观强调隐喻的普遍存在性,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固有属性,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是通过表面的矛盾性领悟出双方的相似性。正是隐喻所揭示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隐喻研究历史
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古希腊时代。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即彼”之意。由此不难看出,所谓“隐喻”,其本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二是目的地,也就是我们汉界修辞研究通称的喻体和本体。
三、西方隐喻研究的五种主要理论
1.替代论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Rhetoric)中的出发点是从哲学角度谈论语言修辞中的隐喻,因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而作为修辞中的隐喻显然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隐喻的本质问题,他提出“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这一番论述看似简单,其实却道出了对隐喻实质的独到看法,即隐喻是一种替代。
公元1世纪古罗马语言修辞研究者昆体良(Quintillian)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他认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他的这一看法其实是对亚氏关于隐喻“借用”观的一个精要归纳和总结,隐喻研究的“替代论”也由此而形成。
2.比较论
“比较论”也可以称作“相似论”(Similarity Theory)或“类比论”(Analogy Theory)。这一理论强调,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构成隐喻解读基础的基本过程,是对分别源于两个不同义域里的词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
“比较论”其实也是亚里士多德隐喻观的另一个衍生物。“比较论”的影响并不亚于“替代论”,其影响之深之久,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超过了“替代论”。到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之初,仍有学者坚持隐喻的“比较论”。Abram认为“隐喻是一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比较”。Harris在本世纪初依然声称“隐喻是一种比较,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由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
3.互动论
20世纪30年代,Richards(1936)发表了《修辞哲学》一书,动摇了“替代论”“比较论”的统治地位。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大难题是需要发现我们是怎样使用隐喻以及我们所认定的词义固定的词是怎样发生意义变化的”。隐喻是两个概念的并置,通过彼此的互动产生一个新义。Richards总结:隐喻表达,就是“二合一”,即“两个概念,一个意义”(“Two ideas for one”),是两个共现概念之间的互动形式。由此可见,Richards是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术中解放出来并提出隐喻互动论的第一人,他对隐喻的这一独到看法由此改变了隐喻“替代论”和“比较论”长期把持隐喻研究的局面,给隐喻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隐喻是语义变化的发酵剂,其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域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隐喻意义的达成有时取决于语境的作用,有时取决于百科知识和规约性信念的作用。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由此突破了“替代论”和“比较论”的局限。
4.映射论
1980年,Lakoff